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按照王安忆的创作心态,以1984年为界,把她的创作分成两个阶段:即1984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84年以后为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王安忆的作品对美的发掘占主导地位,在创作道路上不断地超越自己。第二阶段王安忆的作品转向对非美、对丑的揭示,在“性”的学创作上脱离生活,这个阶段王安忆的创作是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2.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3.
在王安忆的小说创作中出现了很多城市意象,但最常见的便是弄堂意象。论文从其具体作品的具体描写入手,探讨、分析弄堂意象在王安忆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在王安忆的眼中,上海的弄堂其实就是上海的象征,弄堂即是上海,她不去描写那些现代的高楼大厦,不去描写那些写字间里的俊男靓女,原因就在于王安忆执着地认为是弄堂孕育了上海的文化,养育了上海的芸芸众生,上海的精髓不在那些高楼大厦,而存在于弄堂之中,只有弄堂,才是上海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4.
以小说《复活》为例,讨论托尔斯泰在小说的角色选择、情节设置和叙事视角等方面对王安忆小说创作的触媒作用及其嬗变。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艺复兴时期人主义传统的梳理,明确20世纪90年代关于“人精神”论争双方均有失偏颇,并凸显人重建的迫切性。而王安忆的小说正是建构了一种迥异于论争双方的人价值体系,即尊重每一个人的价值选择,涵盖现实关怀和终级关怀的双重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6.
在对平常人生的体验和探究与对当代化的反思和解构中寻求精神上的超越构成了王安忆创作的核心。如果说关注市民理想,执着于对平常人生的体验和探索构成了王安忆创作的此岸;怀抱人理想,坚持向精神空间突进,反思和解剖当代化则构成了她创作的彼岸。此岸与彼岸遥相呼应,有时相互重叠,有时相互独立,构成了非常特别的创作景观。  相似文献   

7.
悲情化的语言描述使王安忆的小说具备一种感伤美与诗意美,本文主要从叙述手段、叙述方法作为切入口,从悲情语言的口语化、悲情语言的陌生化,悲情语言的诗化三方面探讨这种语言的创作技巧,深层次地了解作家的创作主旨,洞察作品中凸现出的底层关怀、人文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王安忆的小说始终贯穿有一定的儿童心理描写或儿童心理因素。从儿童心理、儿童意识、儿童成人化和成人儿童化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王安忆在近二十年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小说观念,王安忆对自己的小说观念电子最集中的理论总结是在好的《小说讲稿》中,她用古典名以及和她同时代的几部优秀作品作为例证,然而小说家的总结感性的成分较多,并且有些观念作家自己并未意识到,却已经渗透到了她的小说创作中,本语言试图从以上两个方面补充王安忆自己的理论总结,并且用这些理论和她的小说互证,着重从过程的合理化、描述的日常化以及现实的经验化三个方面阐述,它们分别代表了王安忆对创作技巧的态度,对叙述方式的选择以及对小说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在现当代坛上,王安忆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也是一位成就卓然的作家,其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性在同时代作家中也是佼佼。本就从其成就较高的城市小说和乡村小说作个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1.
“用平淡达到辉煌”:王安忆小说语言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富有亲和力的朴素美 ,富有表现力的抒情性 ,讲究语境的感染力 ,构成了王安忆小说的“用平淡达到辉煌”的语言风格 ,给读者创造了舒适的语言情绪和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小说恬静温馨的和谐之美中凝聚着儒道佛相互渗透的传统文化意识,体现了他所追求的熔铸了中和主义审美观的审美境界。同时,作家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现实生活赋予作家的切身体验又最终挣脱了作家的主观控制,沉重地表达出他对苦难人生的审美体验,呈现出难以抹去的悲剧色彩,从而构成了其小说文化内涵的两重性。  相似文献   

13.
着重从作家情感与小说叙事的演变角度,来探讨、研究王安忆20年来小说创作的变迁,并把它大致归纳为"自我向他者"、"外部向内部"、"广度向深度"、"外视角向内视角"这四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屠格涅夫和鲁迅是两位自觉"以小说参与历史发展"的小说家。屠格涅夫以知识分子题材的创作勾勒了19世纪40至60年代俄罗斯的"社会编年史",鲁迅则以几类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深刻地反思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历史和民族命运。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也存在着异同。  相似文献   

15.
处身于不同文化语境的鲁迅与纪昀无论是对小说历史地位的看法、对小说真实性的认知,还是对小说功利性的探求,均存在很大的差别。造成鲁迅与纪昀巨大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二者幼年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的生活经历以及在受困的现实状况下自觉地回归生命本真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明中叶以后,中国传统的因果报应因一定程度地适应了市民的需要而受到市民欢迎,并被注入了市民理想。这一时期的白话短篇小说也表现了这种具有市民特色的因果报应主题,即以现世报应为归宿,以自身利益为内容,以绝对公平为原则,以市民道德为准则。  相似文献   

17.
王安忆的乡村小说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变化。80年代更多地表现为对乡村文化的批判;90年代明显多了一份面对乡村的温暖情怀,作者发现了那些被粗砺、困顿的现实生活所遮蔽的乡村世界的人性美和人情美。而到了新世纪,王安忆的乡村叙事变得复杂起来,一方面,她用诗意的笔调展示了江南水乡美丽的风景、纯朴的民风和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对乡土中国在现代化的冲击和压力下的裂变表现出深深的忧虑和无奈。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两个方面剖析杰克·伦敦"狗的小说".其一,作者再三在狗的身上折射出狼的意象,表明作者有一种强烈的"狼的情结",作品中,狼的意象表现为强者和自由的象征;其二,作品描绘的奇异而精美的人狗之爱,其实质是作者强烈的生命渴求之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9.
王锡仁音乐作品特色漫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籍作曲家王锡仁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是建国以来的优秀民族歌剧之一,他作曲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父老乡亲》等歌曲亦广为流传。这些作品的艺术特色,体现在民族风格和民族情感的有机结合上,也体现在借鉴戏曲、民歌手法和发挥现代作曲技法的有机统一方面。  相似文献   

20.
王安忆在当代小说史上,是一个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家。对她小说创作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研究们对于王安忆的关注,多集中于本的细读和她创作历程的记录,而对于她创作上多次嬗变发生的内因以及她的价值立场的转换,缺乏整体性的研究。这是一个较大的缺憾,同时也给王安忆小说研究留下了进一步深入的余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