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拜读了《小学教学设计》2005年第2期程来平老师的《“1/2 3/1=5/2”和“2/1 3/1=6/5”具有同等价值》一文(以下简称“程文”),笔者对“2/1 3/1=2/5”是一种模式的观点表示认同,但对这一模式所表示的数学意义有不同的见解,现阐述如下。“程文”认为,“2/1 1/3=5/2”这种模式只要  相似文献   

3.
一半≠1/2     
在日常生活中,一半=1/2不容置疑,但在地理学习过程中,我们却经常会遇到一半≠1/2的情况,在此笔者以四种情况说明,以期抛砖引玉。1.“冬半年”、“夏半年”中的“半”≠1/2由于地球的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往返移动,太阳半年直射北半球,半年直射南半球,被太阳直射的半年为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又由于在地球公转过程中日、地距离在不断发生变化,地球公转得并不匀速:到近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南半球,为北半球的冬半年)快些,到远日点附近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半球,为北半球的夏半年)慢些。这样,南、北半球的冬半年和夏半年就不等长。2.…  相似文献   

4.
最近读了《小学教学研究》2004年第l0期潘楷林老师写的《“左.右”为难》一文,文中题(3)的问题是:树应该画在房子的哪边?题(4)的问题是:学生问,哪边是左?哪边是右?潘老师对以上两题的判定左右为难。在教学中这类问题也时常遇到,在此谈一谈我们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5.
阳春先生的《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吗?》(载《小学语文教学》2000第3期),就曾经的热门话题,重新进行关注和审视。读后引起了笔者的深思,因此也想就此观点谈些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求教于同行。 1.“语文课就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这一说法,是以训练概括了语文学科教学方法的全部,是工具一元论的具体体现,是对历史认识不清,是对语文学科属性认识不清。 受“政治第一位”思想的严重影响,1958年“教育大革命”在语文教学领域中造成了严重偏差,即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以政治思想的灌输取代了知识的传授。针对这—情况,1…  相似文献   

6.
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5期中何龙辉老师的《如何找1/3和1/2之间的分数》一文,深受启发。文中介绍了根据"分数大小比较"所想到的两种方法,其中方法一可叫做"通分法",方法二可叫做"同分子法"。需要说明的是:何老师给出的正好是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  相似文献   

7.
贵刊2004年第3期在《问题·争鸣》栏里登载了戴、代二位老师的《“1∶2”不能写成“12”吗》一文,认为1∶2可以写成12。2005年第二期又刊了王老师的《也谈“1∶2”与“12”》一文,他认为,比就应写成“1∶2”的形式,而不能写成“12”形式,两种观点不一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室编著的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在《比的意义》一节对此进行了阐述,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此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教科书中认为,两个数相除又叫两个数的比,如3比…  相似文献   

8.
在电容器在充电电路中,用公式推导出来电容器的电场能与电源做功.它们并不相等。对于这个问题许多老师都进行了探讨,本人在查阅相关资料情况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1998,(12)
本刊提出自然教学中的“1:1”现象(即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发言次数之比),引起读者的兴趣。从上期起,又发表了探讨走出“1:1”的文章,认为要研究如何通过材料进行指导,研究指导好学生操作材料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这样才有话可说,也就无须教师不断提示“启发”了。  相似文献   

10.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9期刘海建老师撰写的《例谈统一单位“1”》一文(以下简称刘文),受益匪浅,但总觉得余兴未尽,不吐不快,想借贵刊谈谈我的一些做法,算是对该文的补充。统一单位“1”,其实就是关系句式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3期刊登了肖安群老师撰写的《如何向学生证明1=0.9》一文,拜读之后也想对“1=0.9”的证明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2.
贵刊 1999年第 11期上发表了王月峰老师一篇题为“‘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吗 ?”的文章 (以下简称王文 ) .王文认为 :“质点代替的是所有平动物体”(以下简称观点一 ) ;“质点的概念区域比点电荷的大”(以下简称观点二 ) ;“‘带电的质点就是点电荷’的说法是错误的”(以下简  相似文献   

13.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14.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15.
《江西教育》去年第11期《怎样确定单位“1”》一文中,作者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确定单位“1”的方法。看过之后,受到一些启发。笔者认为,分数乘除法应用题中的单位“1”,是由题目中的关键句来体现的。在题目的关键句中一般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找到“……的几分之几(或...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6年第1~2合期张永芳老师撰写的《巧妙转换单位"1"》一文,受益匪浅。张老师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向读者介绍了四种转换单位"1"的方法,这方法巧妙、实用。笔者发现,原文中的例题也可通过扩倍的方法,巧妙地转换单位"1"。请看:  相似文献   

17.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相似文献   

18.
例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终日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荀子《劝学》例二: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辞源》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士童可坠塞廖矣;百享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瘁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寡人之于国也》例一中,“矣”与“也”出现在前后内容是转折关系的两个句子中;例二两段文字,除了结尾省略的两个表示结论的句子外,前段文字一组排比句句末用的都是…  相似文献   

19.
不少的九年级化学老师都会发现,在教完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化学式与化合价"后,会有很多同学认为化学越学越好学,越学越有规律,同时也有不少同学开始厌倦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2007年第3期刊登了肖安群老师撰写的《如何向学生证明1=0.》一文,拜读之后也想对"1=0."的证明方法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不当之处,敬请各位教师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