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在习作指导中运用范文,其目的不外乎以范文搭桥引路.降低习作难度,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表达.从而增强习作的自信·t2,。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因为范文的运用,学生的思路被捆绑,自主表达被限制,致使习作千篇一律。同样是运用范文,何以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实践告诉我们,这与范文运用的目的性是否明确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张霞 《小学语文》2013,(7):91-94
回眸:曾经的绚丽,经不起时代的检验 在整理书柜时,无意中翻到一份《少年闰土》公开课的教案。记忆闪回到了十几年前,那是区里的一次教学比赛,记得当时课的设计、课堂效果都得到了听课教师和评委的一致认可,获了一等奖。  相似文献   

3.
人教版中高段语文教科书里有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本文把它称为长文),每篇长文可教学的内容多达几十项,如生字、新词的认读、理解、运用,形近字、近义词的比较,特别句式的理解、运用,标点符号的认识与使用,材料的选择与安排,过渡衔接等等。但是精读课文的教学一般是两课  相似文献   

4.
“教什么”是一个关乎语文课程价值的重大问题,特别是当一篇课文有许多文本秘妙的情况下,选择和确定教学核心价值是实施课堂教学高效的原驱力。那么,如何从众多的语言现象中正确寻找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呢?下面以《钱学森》一课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解读文本时,要能够从专业阅读的角度出发,不仅要关注文本自身的价值,更要聚焦文本的教学价值.文章以《散步》为例,分析了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应如何挖掘文本的语用价值和教学价值.语文教师只有思路清晰,目标明确,不断提升自身的阅读素养,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充分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真正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  相似文献   

6.
韩少功的《月夜》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让人心向往之。文章首先围绕主题思想、艺术特色对《月夜》展开解读,其中,分析艺术特色是从清新隽永的语言、精巧的构思、鲜明的对比修辞手法三方面入手。然后基于课标的学段目标、学生学情,文体价值以及单元编排的要求,提出《月夜》的教学价值为掌握对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喧闹的城市生活的厌倦及对平静的乡村生活的向往。最后推荐《月夜》编入部编本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相似文献   

7.
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在于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合作交流的平台,当师生通过这个平台进行交往互动而实现有效探究时,语文教学将会达到以文本解读为基础、以问题探究为向导、以提高能力为抓手的教学目标。在这样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深入研读文本,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开拓学生的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笔者认为,在高效的语文课堂  相似文献   

8.
自由的课堂氛围能催生孩子的思想。但许多时候,学生并没有真正感到自由,课堂成了学生思想的坟墓,教学的道德性已经让“控制”思想蹂躏得无处可寻。阅读教学中应有的意义的多层次、内涵的丰富性却往往被单层的意义与内涵所取代,新课程所提倡的多元解读往往得不到落实。  相似文献   

9.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这样说过:"唯有吃透教材,才能设计好的教路、学路;唯有吃透教材,课堂上才能关注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应对学生各种疑难问题;唯有吃透教材,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挥洒自如。"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根本途径在于,教师要先钻研、理解教  相似文献   

10.
稍有教学经验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看了学生的数学或物理作业,大抵能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而看了学生的语文作业,则多半不知道老师在课堂上教了什么,学生的语文作业多半与教师的“教什么”无关。  相似文献   

11.
陈欢 《语文学习》2010,(9):28-30
小说《清兵卫与葫芦》(以下简称《清》)情节跌宕.人物形象生动,主旨深刻且语言简练自然.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如何就教学内容作出选择?考虑再三后,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小说技巧和读者情感。从教学效果看.选择这两个角度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12.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在一次小学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有几位教师执教《谈礼貌》这一课。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要求读出感情,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理解故事中说明的道理。一位教师侧重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谈自己的感悟,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还有一位教师联系《说勤奋》一课的叙事说理方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是怎样把“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这一道理层层深入地讲清楚的。  相似文献   

14.
陈钟樑老师在七年级讲鲁迅的《风筝》时,言明他讲这篇课文坚持"三不讲":一不讲背景,二不讲《野草》,三不讲鲁迅在文中所表现出的批判精神。(2005年全国省会城市讲课比赛活动中的示范课教后说明)这一"坚持"的确很高明。陈老师是中语界的前辈,心中有学生,教学有针对性,这一点对于  相似文献   

15.
“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章,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用少年的眼光走进成人的精神世界,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如何做到成功解读文本呢?除了要做到必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掌握难易程度之外,这里,我就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相似文献   

16.
金圣叹曾说过:“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虽《国策》《史记》,都作事迹搬过去,何况‘《水浒传》。”(做第五才子书法》)金圣叹说的是前朝的事,但这种现象现在也很普遍。  相似文献   

17.
前些日子,在一次公开教研课上,一位教师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出现了以下片段。师:同学们,请用笔画出描写阮恒献血时的句子,仔细阅读后,谈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在书上画句子,一会儿学生陆续举手了)生1:阮恒为了挽救朋友的生命而献血,我很佩服他。生2:阮恒关心别人,自觉地为朋友献血,很了不起。生3:阮恒献血时虽然害怕了,但他比我强。我感冒打针时都哭得很厉害。学生说到这里,按理说,应给予肯定,但老师没有这样做,而是继续以期待的目光在同学们中间边搜寻边问:“其他同学还有吗?”这时,一个同学(生4)慢慢地举起了手:阮恒…  相似文献   

18.
陈爱娟老师在和学生一起“品悟了文章(《孔乙已》)语言、领悟了人物形象之后”,设计了一堂令她自己“激动异常”的创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围绕"言语智慧"的核心素养,形成真正的语文教学,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敬畏感和美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语文实际运用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受."学生在对教材个性化的多元解读过程中形成的独特体验,有时会和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在全学区考评课时,<狐狸和乌鸦>一课中关于讨论对"狐狸的看法"的教学实践,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