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建设全民族的道德素质,是国家实现富强的根本基础。道德的培养,要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开始,也要从他发育的初始阶段开始,因此,小学生的品社课就显得极其重要,而道德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处,开展品社课的教育,就必须将品社课的内容与实际生活有机融合起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小学品社课生活化也是新课程目标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象征着教育的一大进步。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具有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如注意力不稳定,容易为一些新奇刺激的事物所吸引,感知事物的特点比较笼统,不精确等等,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利用生活化的教学,从生活入手,尊重差异,认同共性,贴近学生心理,让学生个性得以发展,素质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3.
小学阶段,教师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为此,探寻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模式至关重要。本文从依托源自生活的事件促进真实学习过程、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通过实践实现课堂教学的拓展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吴惠英 《考试周刊》2015,(3):119-120
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必须建立在生活的基础上,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途径之一,也是帮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基本方法。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使用案例阐述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科目,品德与社会有利于促进学生品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则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品德与社会学科的教育意义。此次研究主要是阐述小学品德与社会生活化教学的具体方式,希望能为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黄锦国 《广西教育》2014,(45):114-115
正教学情境是联结课堂与生活的纽带,是实现课堂生活化、活动化的有效手段,是增加学生体验与感悟的重要载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进一步丰富生活经验,促进自我成长。一、利用真实的生活情境,提升生活经验(一)利用真实的生活经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熟悉学生的生活经历,从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  相似文献   

7.
品德教学来自生活,生活不能没有品德,在我们周边处处蕴藏着品德。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品德题材,发现与品德教学相吻合的学生生活切入点,把品德教学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生活化的教学走进品德教育。  相似文献   

8.
在新课改背景下,推出了生活化教学法,广泛应用于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时,注重联系生活,从而开展生活化教学,改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同时通过讲解生活中的事例,渗透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生活中的品德知识,做一名懂文明、讲礼貌的学生,进一步提高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9.
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生活性的课程,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生活,在生活中体验和感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小学品社课老师应该认识到品社课的特点,将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对学生思想品德进行教育的目的,使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来说,其课程基础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我们在教学中应重视课程知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以提高学生对于课程的掌握与实践程度。笔者借本文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之生活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小学品德与社会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课程,在新课程标准下,对学生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增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为学生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就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模式,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为切入点,进一步推动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这不仅需要实现教学内容及课堂活动的生活化,更要确保学生能够将学科内容转化为生活化知识,从而从根本上提升小学品德与社会的课堂教学质量。本文就对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细化阐述。  相似文献   

12.
小学品德与社会学科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旨在传授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思想教育与行为规范意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如何提升品德与社会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成为一线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结合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发展心理,探究生活化教学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对于学生的品德教育,在我国教育过程中还是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不少的著名学者都曾提出"教育生活化"的理念,例如:被毛泽东称颂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被宋庆龄赞誉的"万世师表"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的"生活即教育"[1]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了在生活中的举止行为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品德变化。同时,也强调了,实现德育生活化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品德方面的问题。本文就是分析生活化的品德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生活化教学旨在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学生寻找所学知识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和教育主题,关注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本文笔者就小学思品与社会教学的生活化问题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教师在设计《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视频必须注重回归生活理-念,从学生日程生活出发,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体现学生个性与自然、社会、家庭的内在整合。为学生打开一条通往生活的大门,使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中整体、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小学是数学学习的起步期,也是学生知识结构与理性思维 的建立期,总的看,小学生的思维方式还是形象的、直觉的,而 非抽象的、逻辑的。因此,将生活化理念引入小学数学教学,将 生活性内容加工提炼后融入课堂乃至第二课堂,既符合数学源 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本原理,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与接 受程度,是一种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与教育规律的教学 方式。  相似文献   

18.
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这样重大的教育责任,直接关系到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作用,深入贯彻实施课程教学的理念,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应深入思考课堂教学如何生活化的问题,尽量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课堂活动的生活化和学习所得的生活化。  相似文献   

19.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品德与社会化生活教学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提升和改善。老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特点,选择的教学内容要贴近他们的生活,能够激发其学习兴趣,进而培养他们优良的学习习惯。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作用与价值逐渐显现出来,并受到教师的高度重视。所以,教师对于授课的形式和方法都要进行更新,重视及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从自身的基础环境入手,推动教学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生活化教学模式在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构建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