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闫义夫  李志佳 《文化学刊》2023,(10):105-108
习近平总书记缅怀英雄、探访英雄足迹,并提出一系列关于英雄的重要论述。在理论生成逻辑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华优秀传统英雄文化和中国共产党人的英雄观是其理论来源和思想涵养。在内涵意蕴上,提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底色是爱国情怀、坚定信念和责任担当,英雄是国家先锋、民族脊梁和人民榜样;在功能聚焦上,为“四个伟大”注入精神动能,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助推文化强国建设和消解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在时代践履上,以法律法规捍卫英雄形象,以学习英雄涵养英雄情怀,以讲好英雄故事引领时代风尚,以丰富载体和多种方式铭记英雄精神。  相似文献   

2.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边塞风光就是这样的阳刚大气。 在落日的余晖下,一种苍茫的雄浑之气从边陲大地升起。遍布于新疆大漠丘陵之颠的烽火台,倔强地屹立在古丝绸之路上,承载着历史的沧桑。随着探险旅游热的兴起,边防烽火台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烽火台便是史书中记述的“烽燧”。出了玉门关、阳关进入西域之后,长城便以烽燧形式逶迤游弋于边陲大地,直到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民族命脉,是人类生活的宝贵精神食粮,不同时代的不同文化相互交替,不同民族的不同文化交融互补,推动人类历史跌宕起伏绵绵发展,文化需要传承,更需创新,必须借助教育的桥梁完成,教育促使传统文化与当代中国现实相结合,使五千年中华文明焕发勃勃生机,历史经验指导前进方向,传统文化在教育中不断传承,不断创新,不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4.
汉代画像石是汉朝时期特有的墓葬建筑上的装饰石刻艺术品,产生于西汉中叶,东汉中期达到鼎盛,东汉末期渐渐衰落。全国汉画像石分布范围广泛,内容丰富而精美,是汉代以前古典艺术发展的高峰,艺术成就巨大。汉代画像石中蕴含着丰富的汉代文化思想,如汉代丧葬文化,且与我国道家、儒家文化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5.
上元燃灯习俗是中国传统岁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其起源、发展及演变定型为当今元宵节文化样式的历史步履,可以看到先秦帝王"庭燎"、"祭祀太一"仪式、汉代西域佛教及百戏杂技输入、隋唐胡风"灯轮"形制等儒佛道多元文化渐次融入、共生融合的现象。本文欲以提出:汉唐丝路文化具有"多元共生"性质,这对当今建设"一带一路"新文化,应具有历史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人类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数不清的交通线有如生命的大动脉,使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得以交流传扬。在古代,中国的丝绸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而以丝绸为媒介的对外交通线,被学者称作“丝绸之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唐代玄奘求法印度,他们都惊奇地发现,所到之处都有中国蜀地传去的丝绸,以及许多中国的物品,认为在中国西南已有一条通道与域外沟通,并且先于西域的通道而存在。只因这条通道是由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所为,起点又不在汉朝和唐朝的国都,所以长久以来不受中原王朝的重视。其实,这条古代国  相似文献   

7.
郭宏焘 《文化学刊》2015,(2):226-227
自汉代以来,儒学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家文化也成为中华民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主流。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和谐、中庸,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形成了宽容的民族秉性。同时,人们也形成了安于现状、缺乏竞技意识的生活态度。足球运动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体育运动,其魅力在于对抗和竞争。而深深根植于儒学占主导地位的民族文化的土壤之中的中国足球运动,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内在精髓,却少儿了对抗精神。  相似文献   

8.
田文羽  徐梅 《文化学刊》2023,(7):99-102
汉写民文学生发于20世纪80年代,从以迟子建为代表的早期汉写民文学到以李娟为代表的新时代汉写民文学,在其发展历程中,诸如描写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等书写重点被一以贯之。但随时代发展,汉写民文学不论是在创作主体的行文创作思维、方式还是在文本的意识表达层面都有了较大改变,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团结意识,使其成为文学层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9.
拉祜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拉祜族最久远、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拉祜族文化记忆确立和巩固了拉祜族的文化身份。着眼于云南在新时代下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发展定位,拉祜族文化在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该研究运用文化记忆理论,以拉祜族的文化空间和记忆形象为切入口,对拉祜族代代相传的集体知识进行分析,系统地解读拉祜族文化身份内涵。在这一过程中,记忆形象成为拉祜族文化身份的建构基础;通过活态传承,拉祜族实现记忆重塑,结合时代条件对民族文化加以继承与发扬,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作为文化记忆的首要组织形式,仪式存储和激活民族记忆,增强主体性,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文化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冈石窟时强调,要深入挖掘云冈石窟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云冈石窟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符号标志,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和文化承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平台。该文通过挖掘、阐释云冈石窟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探究文物背后的多民族融合因素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轨迹,体悟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与中华民族精神。旨在从各民族创造的文明遗存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织一条促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特别是经济日益全球化 ,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以后 ,也会卷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之中。人类文化有共性 ,也有个性。个性反映了一个民族、国家或地区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的特性或个性 ,或曰民族性。共性则表明各民族各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可以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以求进步。随着社会发展、文化进步 (如由农耕小生产到工业化大生产、由封建制到资本主义等 ) ,共性也表现为时代性 ,或时代性要求。只有敢于和善于向别的民族、地区的文化学习 ,特别是向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文化学习 ,才能更好地发展进步。…  相似文献   

12.
文化多样性     
正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不同文化间需要有创建的交流。费孝通先生曾强调世界各民族的文化要"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不仅适合世界各民族,同样适用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文化多样性的终极作用是提升人类自身。文化的民族性、多样性是整个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需要一种能够代表国家民族、彰显文化特性、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身份",进而达成一种基于文化自信之上的文化间的相互欣赏与赞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同样也是企业的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文化,一个企业没有了文化就等于缺失了灵魂.凡是长盛不衰的企业都有其独特的企业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企业文化已成为企业兴衰存亡的关键因素,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成为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热门话题.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内蒙古地区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加强,面向区外的民族文化传播、交流逐渐成为自治区形象传播和文化"软实力"提升中的重要内容。新媒体的发展为内蒙古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提供了契机,本文在分析现阶段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状况基础上,尝试探讨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有效路径和策略。现状与问题1.资源开发不足内蒙古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这  相似文献   

15.
颜色文化是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颜色词不仅反映的是人们对这个客观物质世界的认知,也是对主观世界的一种升华。我们在认识颜色词的同时,也一同了解了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级观念、宗教信仰、审美情趣等文化内涵。本文在分析维汉两个民族颜色词语内涵的基础上,阐述汉维语文化中不同颜色的文化内涵,利用对比研究法、举例法等,对汉维两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上古神话有两个系统,一是以鸟兽为主体的昆仑神话系统,一是以英雄为主体的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太行太岳神话系统包括了中国神话最精粹的内容,射日、补天、填海、移山、治水、追日等著名神话皆属于这个系统。这一神话系统,渗透着民族童年的经验与感受,体现出了植根于山岳之中的文化特有的品格。发自于大山底部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铸就了民族道德至上的文化理念与“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信仰。这一文化精神在历史的流变中,分流为“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两个系统,这两种文化在历史中互渗、互补,彼此消长,绘出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曲线。  相似文献   

17.
彭定安先生在《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第4期《国学在当代中国的命运》撰文指出: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都仰赖于其民族每个时代的精英文化层通过刻苦学习继承传统文化,而又发挥睿智,努力从事文化创造,推动本民族固有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当然,他们的这种工作是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结合全民族的集体社会实践,汲取全民族普通群众的智能与创造,加工、提炼而有所成。前者是源,后者为流。源流结合,相得益彰,乃有民族文化的辉煌发展。  相似文献   

18.
魏晋南北朝时代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各民族文化大融合时期,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承前启后。而梳妆奁,如同固体的文化,每一个细节都深刻展现了它对秦汉文明,甚至是春秋战国时期文化艺术的吸收继承和发展,并对随后的隋唐时期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梳妆奁不但继承了秦汉以来古朴简洁大方的风格,同时为隋唐时代的兴盛奠定了基础。从侧面展现了魏晋梳妆奁在历史上的混杂风格和联系古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统与现代     
<正>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于斯的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作了精辟阐释:"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  相似文献   

20.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出来的宝贵财富,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韩国人在推广韩国泡菜上所做的努力和坚持让我们意识到,应该努力保护和传承中国的民族文化。本文首先介绍了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与韩国的文化之争,其次从韩国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学习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