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红 《江苏教育》2012,(1):35-36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师生在互动中生成,在生成中发展,这就是共生效应。实践证明,巧用共生思想可以促进语文课堂学与教关系的和谐建构。一、共生教学的内涵共生,即共同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场景中 ,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上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在实际上充当“教育者”。师生之间应由静态的“师教生学”关系转变为动态的“共生互学”关系。“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的观点与行为正逐步成为我国教育的一种“新现实”。  相似文献   

3.
基于生态学视域,以生态系统共生模式的运行机制和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基本观点为切入点,通过共生模式的共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间平等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共赢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目的观解析、共生模式的协同机制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形成观解析、共生模式的运行机理对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主体性规律观解析四个方面,对教育哲学中师生主体间关系理论进行了生态学视域的解析.  相似文献   

4.
温富荣 《新教师》2020,(1):9-10
师生关系是伴随教育活动而自然生成的一种关系状态。综观师生关系的争论和变革,大多是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写出和输入的关系。教育"教人成人"和"育人成人"的本质被忽略,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人的需求被忽略,失衡、信任缺失等种种师生畸形关系的出现也就在所难免。本文拟从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构建等方面作一个探讨。  相似文献   

5.
"语文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首倡"语文味"教学的程少堂先生对"语文味"的内涵有这样精辟的论述:"在语文教育过程中,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的品味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令人陶醉的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6.
教和学的关系问题是教学论中的根本问题。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与敞亮,只有通过交往方可了解事务本性,进而获得真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交往观为我们审视"师知,学不知"、"师知,学知"、"学知,师不知"以及"学不知,师不知"四种教学认知关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教学共生是雅斯贝尔斯教育交往观之于现实教学的启示。其中,师生人格平等是教学共生的前提,教育爱是教学共生的纽带,师生学术对话则是教学共生的实质。  相似文献   

7.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笔者对此问题进行了探讨,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三点体会。一、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的氛围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教学也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不是老师导学生演,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当然,要…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释了"师生共生德育"的涵义,着重分析了"师生共生德育"的七大特征教师的指导性与非强制性统一的特征、道德自由与行动规范统一的特征、师生关系主体间性特征、人与社会的融通性特征、师生共生的创造性特征、共生德育课程的非确定性特征、共生德育的反思性特征.正是这些特征,使共生德育与非共生德育得以区别,充分体现和尊重了主体人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传道受业解惑” ,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 ,学生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 ,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 ,也不再是老师导学生演 ,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合作平等交流。所以 ,我们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 ,更新知识 ,不断适应新形势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教学活动中要…  相似文献   

10.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和人的关系,教学不再是老师讲学生听,也不再是老师导学生演,而是师生互学互动、平等合作交流。这就打破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缺乏情感体验、师生奴役于教材的现象,进而开始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感受,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激情、智慧和生命气息。  相似文献   

11.
优质学校秉持“为人”的教育目的,“为人”的教育就是充分尊重人、服务人和发展人的教育,人在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优质学校是师生共生互学的理想组织。成为优质学校应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路向,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价值观。优质学校源自学校的成功变革,凭借校长卓越的领导力。  相似文献   

12.
梅彩华 《语文天地》2014,(12):61-62
共生,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共生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共生教学模式就是追求教师与学生间、学生与学生间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这个过程往往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分享彼此的想法、经验,彼此交流情感、体验和观念。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学习,共同提高,这就是共生效应。  相似文献   

13.
共生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主体或要素在特定系统中存在的相互依存、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关系。中国人古时在与自然界的交互中早将共生视为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使之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延续至今,而“symbiosis(共生)”成为西方学术话语并传播开来也不过一百多年。探讨共生的内涵,需要追溯至甲骨文中的“共”与“生”和西方的“共生”词源。借助范畴逻辑对共生的范畴体系进行推演,是促进共生完成现代化蜕变的必由之路。共生素养是指人作为共生主体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技术、人与文化等相互依存的共生属性的认识能力,以及对主体之间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的共生关系的实践能力。中小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需要从设计学生共生素养的培育目标、开发共通融合的共生校本课程、实施师生共同成长的共生教学、构建和谐的学校共生文化场域等四个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4.
生成课堂其实就是教学现场,而作为现场的课堂必然要积极应对师生、生生、生本等复杂的关系以及教师助学、学生自学、学生互学等诸多真实、丰富的过程。将其放到"人与社会的发展"这一命题下考量,则彰显出哲人的高度和一个语文教师的情怀。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专题学习网站应用的过程,是师生在一个网络平台上共同获取信息、评价信息、运用信息的过程,是学生“就言而得意,据意而择言”、“学以致用”的过程,是师生“共建、共用、互学、互进、共享、共生”与课程一起成长共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正>"生态"一词来自于生物学,指不同类型生物种群及其所处环境通过相互支持与制约而形成的动态平衡统一体。"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态,打破了传统师生生态平衡,使师生关系从单一走向复合、从肤浅走向深入,师生之间既具有相对独立性,又联系密切。师生共生的生态应运而生,成为网络时代师生的一种新常态。一、共生的主要特征第一,共生具有生命的本质。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为人与自然、动植物生命体形成有机共生体;人与社会融合,包括人与他人、人与环境(真实环境与网络环境)的共生。第二,共生以异质共存互利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校科技》2019,(Z1):53-54
科技成果转化与一流学科建设是高校深化综合改革、实现内涵发展需要处理的关键关系之一,二者在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形态中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共生关系。文章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一流学科建设为共生单元,分析了二者紧密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凝练了以"双一流"建设为主体的非对称共生模式,进而提出了有利于高校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多要素集成的非对称共生机制,力求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学科建设的改革创新发展提供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18.
教育学是迷恋学生成长的学问,师生关系应该彰显教育性,抵御一种功利与冷漠的、不亲密的师生关系倾向.富有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动机具有教育意向、行动富有规范性、情境具有教育学理解的关系.要建构教育性的师生关系,教师需要实现由经师向人师的身份转变,教师角色走向职业角色与替代父母角色的统一,在教育过程中构建师生共生互学的动态...  相似文献   

19.
黄平 《天津教育》2020,(32):65-66
合作互学包括课堂上师生的互享和互助,它能够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分享交流、互帮互助,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和课堂氛围,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分享交流中巩固知识,提高学习乐趣,凝聚智慧。因此,合作互学是一种良好的教学方式,它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以学习者为中心到以学习为中心,有利于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学生课堂学习素养的内化,从而发展学生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20.
如果要你在教师和学生间标上一个数学符号,你会标什么? 也许对于熟读新的课程标准的你来说“发话”了,它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更因为教育是人与人的交流,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互学。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育不只是教师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不是教师把所有道理填鸭式地灌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