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航海以后,西方人来到亚洲,西人东来后采用汉字书写来传播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这些西学汉籍在整个东亚流传,东亚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几乎同时面临着西学东渐。本文从西学汉籍在东亚三国的流布入手,探究西学在东亚传播的实际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2.
作为首个在英国本土发行的《西游记》英译本,海伦·海耶斯的《佛教徒的天路历程》在《西游记》的英译史上占据着重要位置。然而较之《西游记》的其它译本,该译本尚未得到学界的充分关注。鉴此,本文围绕译者身份、翻译选材、翻译底本、翻译策略这些内容,对该译本展开研究,希望能为《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传播做出微薄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Vs 《旅游世界》2013,(11):81-81
曼谷酒店探索如何将泰式服务融入半岛酒店的传奇品质之中,让每一个入住这座城市奢华酒店的客人,感受到脉脉温情。  相似文献   

4.
2009年4月12日上午,一则令人震惊的新闻突然在网上出现:82版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沙僧的扮演者闫怀礼于这天上午10时20分因肺部感染,医治无效,在北京世纪坛医院去世,享年73岁。这个消息令广大《西游记》迷扼腕痛心,更令在《西游记》中扮演孙悟空的六小龄童肝肠寸断。  相似文献   

5.
2015年7月上映的国产动画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打破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保持的纪录,成为中国市场最卖座的动画电影。该片取材自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西游记》,在原著基础上加入新鲜元素,观众透过熟悉的人物和情节感受陌生的惊喜。《西游记》还是国外改编和传播最多的中国古代名著之一,"Monkey King"有很高知名度。日本曾四次将《西游记》改编为连续剧.  相似文献   

6.
重庆地名作为地方知识体系的历史传承,记载着城市历史演变轨迹,积淀了巴渝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等的人文底蕴,体现了重庆“山-江-城”的空间特征。面对重庆传统地名不断消亡的困境,识别地名文化内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以重庆母城——渝中半岛为样本,通过建立地名数据库,采用质性研究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以及数理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总结归纳人地关系下渝中半岛地名的历史变迁、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变迁机制。结果显示:(1)各时期自然景观型地名的空间格局与渝中半岛地形地势具有较强相关性,且随时间推移变化不显著。(2)文化景观型地名分布整体由渝中半岛中部向四周扩散,同历史交通线、宗教寺院、人口分布高度契合。(3)物理环境是否发生大的改变是地名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思想意识的转变以及经济的发展对于地名更迭起到重要推动性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重庆地名文化保护方法与建议,以推进重庆渝中半岛地名文化遗产的认知体系建立和保护实践开展。  相似文献   

7.
《红楼梦》研究的根本性错误是从残本否定完整本。胡适讹传《西游记》作者。《山海经》不是巫书。  相似文献   

8.
地名是文化的载体,中国文化对朝鲜-韩国半岛的巨大影响也深刻地体现在朝鲜、韩国的地名上,举凡半岛历史上的政区地名通名、地名渊源解释、地名避讳、地名别号等等,无不受到中国文化的辐射,甚至中国与朝鲜、韩国间58对同名地名的方位也完全一致,从而在朝鲜、韩国地名的各个侧面均烙下深深的印痕.  相似文献   

9.
陈博渊  李倩 《对外大传播》2014,(3):F0002-F0002
正2月21日,《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3》发布会在中国外文局召开。该调查报告由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联合察哈尔学会和华通明略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共同完成,同时发布中英文版和微信新媒体版,国内20余家媒体记者出席了发布会。《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是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的自主调查成果,自2012年起已连续两年发布,成为重要的研究品牌项目。2013年调查涵盖美国、英国、南非、印度、俄罗斯、巴西、中国等7个国家,受访者样本量3017个。调查报告以一手的数据、清晰的图表和深  相似文献   

10.
<正>15世纪末期,伴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展开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新纪元。在西方对南北美洲进行野蛮扩张的同时,葡萄牙和西班牙这两个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国家分别从印度洋和太平洋进入中国海,面对大明帝国强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无法采取他们在非洲和南北美洲野蛮  相似文献   

11.
王湛 《文化交流》2017,(7):60-63
瑞士人林小发凭借其翻译的《西游记》首个德文全译本,获得第十三届莱比锡书展奖翻译类大奖。这是德语地区图书行业重要奖项。她曾在浙江大学和中国美院读书,在杭州生活25年,硕士论文主题是《西游记》。  相似文献   

12.
朱志先  张霞 《文化学刊》2010,(4):157-160
梁玉绳《史记志疑》是清代研究《史记》的一部佳作,后人对其评价颇高。此书的形成大量借鉴了明代学者的汉史的研究成果,凸显了明代学人对《史记志疑》的巨大影响,全面深入的研究,梁玉绳对明人汉史学研究成果的借鉴与批判,对于进一步挖掘《史记志疑》的学术价值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西游记》这部小说的结构,堪称别开生面,它具有环环相扣、故作曲折、别开声面等特色,体现了作家的艺术独创性。《西游记》的结构与作品的内容紧密而和谐地结合,既需要作者的独特创造,又需要作者的深厚功力。《西游记》的艺术结构是精密完整的,并非"两截子",它的主题是在一个基本主题的统摄下,天女散花般呈现多元主题,而基本主题又决定它的艺术结构是完整的。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中有大量的民俗审美元素,而这种民俗又与游戏性主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前人关于取经故事的研究基础上从民间传说和神话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这样一部旷世之作,使得小说在内容、寓意、用语上都具有民俗审美的成分,并为后世的民俗文化所接受,《西游记》的民俗审美与游戏主题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王丹 《对外大传播》2020,(11):24-25
2020年9月15日,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主办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副局长兼总编辑高岸明出席发布会并致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研究员发布了调查报告。发布会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的专家学者和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负责人分别从全球民意调查、跨文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与实践等角度对《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9》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解读,共同为后疫情时代的国家形象建设工作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16.
《文化学刊》2009,(6):174-174
张景明在《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撰文指出:“从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现状来看,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首先专职研究人员和收藏人员比较少,研究专家更是凤毛麟角,缺少对外界的宣传,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与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十分不相称。其次,迄今为止在还没有专门以民族工艺文化命名的博物馆,缺乏系统地收藏、研究、陈列、宣传和保护。  相似文献   

17.
考虑到读者凭借翻译理解中国名著中的中华传统文化,话题链中的话题就成为汉语和英译文认知框架下的显著特征,但国内学者对话题链的关注却较少。该研究从认知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西游记》中的话题进行分析,发现话题的翻译可以反映译者的认知过程,并可为翻译质量提升提供参考和借鉴。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倾向于根据自身认知框架选择特定的话题链,并在译文中予以呈现。这种选择和呈现反映了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认知。此外,英译《西游记》作为传播载体,是海外读者理解和接触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以此促进中华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近年来,中国文物收藏热席卷全国,并蔓延到海外。日前全英华人收藏家协会在伦敦成立,协会名誉会长单声博士认为,收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物收藏有很多技巧和难度、知识和故事。这股收藏热既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国人文化意识改变,重新认识传统的文化现象。《收藏》作为《今日中国》杂志文化栏目的一个板块,3年前将收藏热作为一个文化现象连续报道,旨在透过收藏这一视角  相似文献   

19.
《增订雅俗稽言》是一部"稽考与诠释常言俗语"的辞书,该辞典所涉及的内容包罗万象,五花八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俗语辞书。"尽管编纂《四库全书》的馆臣们对此书颇有微辞",但该书的应用参考价值是值得肯定的。《增订雅俗稽言》中包含了大量的民俗语汇、谚语、俗语,这些俗语对古代民俗风情的研究有重要价值。本文试从《增订雅俗稽言》作者、其书、民俗语汇分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简要地对《增订雅俗稽言》中民俗语汇进行分类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超  侯艳宾 《文化学刊》2015,(4):216-217
《西游记》的宗教救赎历程与王国维先生的"人生三境"在本质上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相互印证,昭示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本文主要从救赎动机与第一境、救赎经历与第二境、救赎的结果和第三境三个方面来论述《西游记》的救赎历程与"人生三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