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亮 《教师》2013,(14):45-45
1.教学背景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7~62页,尝试利用www.baidu.com查找并思考以下预设问题:问题一: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  相似文献   

2.
一、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从直观上认识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现象;(2)通过分析典型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归纳总结出陆地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3)能运用所学的地域分异规律,分析说明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相似文献   

3.
4.
一、教材分析 在人类的产业活动类型中处于最基础、与地理环境关系最密切的当属农业活动,所以本单元首先介绍的就是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这一节讲述三部分内容:一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二是农业地域类型。由于世界不同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千差万别,不同地区就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地域类型,在众多的农业地域类型中介绍了有代表性的三种:原始的热带迁移农业,传统的水稻种植业,现代的混合农业。  相似文献   

5.
戴艳 《地理教育》2011,(12):14-14
地理新课程理念要求“简化概念”、“增强体验”、“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识”。人教版必修一5.2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又称“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的规律。学习这一规律,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教师诠释与灌输的概念和定义,而应重视并激发自我对该规律的探究心理,通过自身的体验和对地理素材的解读,去感...  相似文献   

6.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几经修订,已日臻完美,但笔者在试教中发现最新出版的教材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现将其修改意见罗列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第一册1.P4第二节第1行:"宇宙是无限的,但人类所认识的宇宙都是有限的。"这种表述将科学上的宇宙与  相似文献   

7.
管彪 《地理教育》2015,(4):18-20
一、教材分析 物质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世界不同地区需要通过交通运输、通信、商业贸易等方式,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从而形成前所未有、更加广泛、频繁的地域联系.本节以此为出发点,着重介绍人类活动地域联系的三种主要方式:交通运输、通信和商业贸易.  相似文献   

8.
正一、课标要求本节课标要求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本章内容讨论城市和城市化问题,第一节是基础知识,介绍城市的发展与城市化,第二节是把城市作为一个"点"分析城市与其它地理事物及城市与城市间的关系问题,第三节深入城市内部,从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的角度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本课时主要介绍不同规模城市服务范围的差异。教材从城市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到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大小的差异,再到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最终到长三角城市体系的分析,从理论到实践,由点到面,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相似文献   

9.
一、课标解读课标要求: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一是学生要学会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即"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二是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三是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二、教材分析本节是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单元"城市与地理环境"第三节。"城市与地理环境"共三节内容,第一节是  相似文献   

10.
一、教学目标掌握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形成和自然带的分布;分析影响自然带数目的因素;画出不同山地的雪线,并说出其影响因素。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影响自然带数目的因素。难点:雪线。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小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脉自然带,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以什么为基础?学生看书P93,找出山地垂直地域分异的定义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12.
杨小娣 《地理教育》2011,(11):24-25
一、课标分析 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过程中的作用;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相似文献   

13.
教材分析中心地理论又称“中心地学说”,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布局时,探索最优化城镇体系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西欧工业化和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1933年由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泰勒首先使用,他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数量、职能间关系的规律性。并采用六边形图式对其加以概括。该理论是近些年传入我国的,因此这一课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难点,如何让学生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接受这一理论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运用。笔者通过以下教学设计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4.
于萍 《地理教育》2016,(4):18-20
一、教材分析"交通运输与通信发展带来的变化"选自鲁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第三节,这部分内容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密切,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读图能力、分析能力以及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相关资料的能力。本节课标要求为: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结合实例,分析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二、目标导航教学目标:了解不同时期聚落空间形态与交通运  相似文献   

15.
16.
曹元 《地理教育》2014,(10):14-15
正一、地位作用本节内容选自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三单元第三节,是在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和第三单元"从圈层作用看地理环境内在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桂林山水成因的剖析,说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是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加深对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感知。从知识层面说,也是对第二单元第一节内容"流水侵蚀作用"的补充,使学生认识到流水溶蚀是流水侵蚀的一种特殊形式。二、内容分析课程标准对喀斯特地貌及其成因虽未作出显性要求,但作为一种地理素养和高考高频考点,有必要进行  相似文献   

17.
以人教版与鲁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土壤"一节为研究内容,在课标指引下,从土壤的概念、教材结构、图片和活动设置与案例补充进行对比研究,得出相关结论并给出相应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教材分析鲁教版地理教材必修1第一单元的单元活动介绍了四大类在野外辨别地理方向的方法,其中用不同形式地图辨别方向是学生学习地理常用方法,而据太阳周日视运动及物影定方向是学习重难点.直接指向工具中GPS的使用会在必修2中学习,此处简单了解即可.由于我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已经投入使用,在此做补充介绍,增强学生对祖国的自豪感.  相似文献   

19.
安晓丽 《地理教育》2015,(Z1):137-138
一、教材分析本教材内容为湘教版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三节"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第一部分内容"工业区位因素"。主要涉及两部分内容:一是"工业的区位选择",二是"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阅读教材后可发现,教材以人类生产活动的区位因素→区位选择→主要地域类型为线索,紧扣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这一主题,充分体现人类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本教学设计将湘教版教材部分内容做了微调,将集聚概念的理解放到"工业联系和工业区域"中与"工业集聚"一起介绍,不  相似文献   

20.
张巧  甘露 《地理教育》2014,(10):20-21
正一、课标分析必修1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要求中提出:"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本课标要求学生结合实例,运用资料,在梳理地理事实的基础上,分析地表形态如何影响聚落的规模、分布、形态及发展。二、教材分析"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是湘教版必修1第四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内容是地形条件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