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工会女工以及其工作的相关内容 众多周知,女性或者妇女是一个由性别分层而形成的社会群体,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普遍的遭遇社会上政治以及文化上的迫害,“男尊女卑”的观念在过去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当今社会。人们不断追求人生的价值以及人们自我意志的不断事项,女性已经成为与男性拥有相同地位的群体,在不同的领域中同男性一样拥有平等的权力。例如她们平等的参加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的事物.而且在这其中彰显其自身的潜力与才能,并能够发挥出许多男性不能做到的智慧。  相似文献   

2.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权政治思想.从理论上看,孙中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推翻专制统治、用权能区分理论来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等基本设想;从政体设计上看,孙中山主张五权宪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没能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3.
马成成  白洁 《职业圈》2007,(8S):111-111,120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核心。孙中山借鉴外国经验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自己的民权政治思想。从理论上看,孙中山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推翻专制统治、用权能区分理论来处理人民与政府关系等基本设想;从政体设计上看,孙中山主张五权宪法和地方自治,并提出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民权政治思想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建构进程,但由于历史的局限性,这些理论也存在一些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色彩,没能带领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国家行列。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转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女性的就业处境愈加困难.解决女性就业难的问题,实质是一个争取男女权利和机会平等的问题.鉴于男女就业不平等背后深藏的文化因素,要实现男女平等就业,必须加强以性别平等为核心的先进性别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5.
愫芳是曹禺的经典作品《北京人》中一个非常具有典型意义的女性形象,与作品中的其他女性角色特别是令人憎恶的大奶奶曾思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愫芳被曹禺塑造成为一个在封建大家庭中逆来顺受、无私奉献、沉静寡言、温婉善良的形象,是一位典型的"理想女性"。曹禺作为一名男性作家,其塑造的女性形象本身也带有男性叙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愫芳这一人物形象的分析来探讨男性作家在创作时融入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6.
在以宗法制及宗法观念为基础的中国古代社会,女性被视为男性的附属品和工具,被男性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这一现象不仅见于一般的平民百姓,也见于生活在“帝国九重天”的女性。但由于后宫女性的特殊地位与身份不可避免地与国家的政治生活联系在一起,朱子彦教授从政治制度的层面剖析了皇权背后的宫廷女性这一特殊的女性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她们面对重重制度的、道德观念的束缚对皇帝的施政及国家的政治生活的影响,否定了传统的“女祸论”,对宫廷杰出女性在政局动荡、社会秩序混乱的情况下主持政局、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从而展现了不同于娱乐媒体戏说宫廷生活的另类的真实的宫廷女性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女性在就业时仍然受到性别歧视的困扰,不仅在求职上不平等,在报酬上也存在不平等.文章从社会性别理论和波伏娃第二性理论角度,分析女性在就业问题上产生不平等的原因,提出通过女性个人自致及社会保障自致,消除就业性别歧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以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为视角,建立"教育—职业"的二元分析框架分析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及职业流动中的性别差异,并讨论了布迪厄理论的局限及有关教育概念的分歧。研究认为,教育是理解职业结构及性别分层关系的重要中介变量;职业结构中性别分层的形成经过两个阶段:入学前传统文化的筛选机制和学校教育场域的再生产机制,前者给男性留下更多的发展空间,后者通过教育机制对性别文化和职业阶级进行再生产,形成男性职业阶级整体高于女性的分层体系,最终导致女性职业流动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9.
都兴智  赵浩 《文化学刊》2010,(6):165-169
女性参政,一直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者所禁忌。有辽一代,女性却广泛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其根本原因是契丹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使女性有着几乎同男性平等的社会地位。此外,契丹族尊母孝母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以及契丹女性自身优秀的政治素养也是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艾丽斯·沃克,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曾获美国普利策奖。在小说作品中,她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黑人女性形象。她的大部分小说都注重表现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中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注重黑人女性在男性与种族主义双重压迫下的觉醒,不仅体现了作者内心追求平等女权的思想,也代表了黑人女性整体的思想形态和内心世界。本文从艾丽斯·沃克的经历出发,分析小说创作背景和特点,结合作者笔下的性别暴力和女性形象,以女性主义为视角,对她的小说进行梳理与解构。  相似文献   

11.
女性话语权     
<正>女性话语指的是以女性的立场关注女性的存在和发展的话语,许多人称之为对男性话语霸权的反叛力量。虽然许多人认为这一提法不妥。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尤其是在大众传媒中,女性话语由于其在主流叙事的覆盖之下还有男性叙事的覆盖(这二者有时候是重叠的),因此女性话语在大众传媒争夺话语权的过程中,女性话语就面临着双重的困境:既要以一种有别于男性的立场和方式表达个体差异,又要承受来自意识形态语境的指责和非难。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最蓝的眼睛》中的黑人女性宝琳曾经勇于挑战男性与白人的主导地位,对婚姻与爱情充满憧憬。但后来身为布里德洛夫家中的母亲却厌恶自己的丈夫与孩子,最终沦为白人家庭中贪图虚荣、自我欺骗的附属品。本文采用女性主义叙事学,从女性视角与叙述声音两个角度出发进行研究小说中的宝琳。宝琳通过凝视与评价他人构建了不同性别与种族之间的平等地位,在个人型叙事声音中结合自由间接引语塑造了自己面对白人时自信、独立的女性形象,并在作者型叙述声音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和身份。两种叙事声音的冲突共同构建了宝琳这一悲剧形象,反映了受到种族、性别、叙事等话语桎梏的边缘群体的存在情境。  相似文献   

13.
女性形象是漫威电影当中容易被忽视同时容易被误解的部分。就女性形象的塑造而言,漫威电影表现出了明显的性别偏向,深入思考,这种偏向的背后是更为隐秘的男权文化审美的影响。女性形象在电影中的片面化表现,实际上是因为女性在男性审美空间之内没有合适的地位,女性之于创作而言的艺术可能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掘。  相似文献   

14.
《文化学刊》2013,(1):83-83
陈秋、苏日娜在《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4期撰文指出,女性民俗研究首先要关注的是民俗社会中与女性俗民有关的民俗事象,在此基础上思考民俗社会中女性(社会)性别规范的养成,女性和男性在民俗生活的互动中如何扮演其角色,进而考察“民俗社会”如何建构规范“民俗之民”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15.
林白《瓶中之水》、《一个人的战争》,陈染《与往事干杯》、《私人生活》等常被评论家归入“私小说”派作品(下文即称它们为私小说),是近年女性写作中的一种新情况。这个“新”主要不指它以女性欲望表述为主题,且描写颇为暴露乃至越轨;也不指这一表述可能有的逆反传统性别秩序的意义——文明史中,女性欲望较男性欲望受到更重的压抑,越是典型的父权制社会里,两性欲望的释放越显差异。这个“新”主要指的是它作为女性作者表述女性意义敏感的女性欲望,其“性别”的视角却甚为柔弱且迷误。嘲讽、仇视男性,是近20年女性写作中不难见到的一种偏激…  相似文献   

16.
传统的女性主义文学研究偏重于审视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在经济、政治、社会、家庭、精神等方面所遭受的压迫,强调父权制使女性从属于男性并沦为巩固其统治地位的牺牲品。本文拟从父权制的起源与含义出发,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小说《蛙》中的人物形象为标本,探析父权制下"强者"的生存与"弱者"的毁灭,然而,不管是"强者"或"弱者",还是男性或女性,都只不过是父权制的受害者。他们或由于懦弱失去生命和尊严,或在夹缝中苟延残喘,或在饱受摧残后奋力反抗,或在有意无意间沦为帮凶后因内心惶恐而备受煎熬,因此,女性主义研究的重点应脱离性别的二元对立,向超越父权制及其意识形态的领域拓展。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平等"日渐成为一个不可绕过的核心词。这种从自由向平等的转向是美国哲学家约翰·罗尔斯完成的,这一转变的标志便是他的《正义论》,这使得在当代的政治哲学话语体系中,"平等"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新自由主义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平等问题,并致力于从理论和实践等各个维度解决实际存在的这一不平等。但不同的是,罗尔斯将自由放在优先的地位,而德沃金强调平等的优先性,这使他的理论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将重点阐述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点,以及福利主义者阿内森对他的反驳和他的回应等来具体阐明德沃金的思想脉络。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小说在多数时候都能超越创作主体个体与性别的身份自恋,反思女性人物与男性人物心中的怨恨情结,建构关爱生命、理解人性的价值原则,从而在创作主体与笔下男女之间建立起主体间共在的亲近关系;但在少数时候,创作主体不免把笔下男女视为可憎的"他者",隔绝了自我与外部世界主体间共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范小娟 《文化学刊》2011,(6):148-150
对"言外之意"的推崇几乎贯穿在整个中国古典批评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巨大。这种言说方式说明古典批评并不是封闭的,其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开放性和未来性,因为"言外之意"的多义性和模糊性为后世批评者对传统批评的重新解读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并保留了进一步批评的可开发性、可挖掘性。当代批评者通过立足于自身的时代环境,运用多种角度和方法对古典批评进行新的阐释,在这一过程中,古典批评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并实现了自身的当代化。而古典批评的当代化是实现"古今对话"的基础,这也是建构一个充满多元化、包容化的健康的当代批评体系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20.
受我国传统封建思想影响,男尊女卑观念在我国社会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思想的解放,女性开始走出家庭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主张权利,渴望与男性被社会平等对待,这不仅应当体现在社会领域,还应当体现在法律规定。如今正值我国《民法典》编纂的关键环节,婚姻家庭编是实现男女平等的重要领域,应当更多关注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最大限度保护女性的权益。男女平等不仅是对民法典人文主义立法精神的贯彻,而且有利于维护家庭与社会的稳定,实现男女的实质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