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话说论辩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论辩大赛每次都以其可看性、耐思性、可品味性吸引着无数学生,为什么学生爱看论辩赛呢?一方面是各类学生被辩手们敏锐的思维、善辩的口才所吸引,另一方面是学生们由佩服到想要摹仿的心理所驱动。然而,论辩的口才并不是看几次电视就能提高的,它需要循着一定的规律,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提高。该怎样提高论辩口才呢?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论辩。论辩是参与谈话的双方就一定的问题持不同的见解,用阐述作为基本方式,以彰扬真理,否定谬论作为基本目的;各抒己见,批驳对方,进行针锋相对的语言交锋。其次我…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大智大睿、多谋善断、应变自如,既表现于他政治生涯中的斗智斗勇和军事生涯中的运筹帷幄,也表现于他言语交锋时的答对辩驳。对于毛泽东的驳论文,人们知之甚多,并深为他敏捷的思维和犀利的文笔而折服,而对于组成他的领导艺术之一的口头论辩艺术,却有待人们去整理、研究和发掘。一、设问启发论辩交锋,首先是观点的对立,然后再外化为言语的冲突。论辩的双方,有时表现为激烈的唇枪舌剑,有时则反映为同志朋友之间因不同观点而引起的争论。对于后者完全可以和风细雨,循循善诱,寓理于情,巧言引导。这样,既可使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又不失论辩  相似文献   

3.
论辩,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运用的有一定目的的教学行为,是在教师指导(引导)下,围绕一定的教学目的,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运用讨论、辩论的形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活动,它属于启发式教学中的较高层次。它能使教学目的在论辩中实现,学生在论辩中学到知识,提升能力。  相似文献   

4.
“教师口语”是研究教师口语运用的一门应用语言学科,是师范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课.论辩作为教师口语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是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快速思维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具体论述了论辩的立足点与突破口、思维特征及语言特色,以求达到对教材的不足进行补充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论辩是以彰扬真理、否定谬误为基本目的 ,持不同见解的各方就同一话题阐述己见、批驳对方所进行的话语交锋。把论辩活动作为中学生思想政治第二课堂的一种形式 ,不仅顺应以学生为主体的中学课程教学改革潮流 ,而且也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一中学开设思想政治论辩课 ,首先符合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 ;其次课程内容相对开放 ,既切合中学教学实际 ,又可以兼顾到学生的兴趣。具体说来 ,其功能有三。一是消化功能《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不管怎样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但其侧重点始终在于知识的“灌输”。而教材内容从…  相似文献   

6.
论辩,即是争论问题,辩明是非真伪。它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经。有人认为,论辩只能适应大、中学生,在小学生中开展论辨不具备条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小学生也可以学习论辩。一、适合小学生论辩的四种方式。1.答辩。一方(老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另一方(学生或老师)回答,回答不完整或有错误时,大家补充、纠正,以求得对问题准确的解答。如学习《火烧赤壁》,一学生提出:“课文为什么用‘火烧赤壁’作题目?”一学生答道:“周瑜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这个地方打仗,所以课题叫‘火烧赤壁’”。另一学生补充说:“他说的不明确,没说出具体事实来。课文里是指周瑜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火烧曹操的战船,江面上的火光照红了赤壁的天空,所以叫  相似文献   

7.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但我以为在“说”的基础上,训练和提高“论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几年来,我在两个班进行了这方面的尝试. 一、论辩尝试的缘起一次,上高一语文课时,我叫一位学生回答问题,不想他紧张得要命,脸通红,问一句答一句,一会儿便冒了汗.课下我问他,才知道原先课上极少回答问题.这怎么行呢? 就学生本身说需要锻炼胆量,克服虚荣心,提高“说话”水平.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学生从初中升入高中,年龄大了而胆量小了,(特别是女  相似文献   

8.
胡存勇 《学语文》2005,(2):35-35
叶圣陶先生曾说:要让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如何达到此种境界?我认为学生仅停在“写”是很维达到的,只有不断参与“改”、“评”,从中领悟作文优劣的道理,方能“不待老师改”!近年,笔者进行了作文“论辩法”的有益尝试: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论辩的方式把作文的改、评交给学生,让学生参与作文教学的全过程。此举充分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成效显著。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9.
语文新课程实施以来.“感悟”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汇。我们除了在语文课程文件、语文研究文章等书面用语中常常见到“感悟”.就连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也每每能听到老师对学生讲“你感悟感悟”。当然.与训练不同,某项语文训练。训练—怎么做、训练二怎么做是可以教的.但感悟—怎么做、感悟二怎么做却并不那么好教.有的甚至是无法诉诸言语的。因此。运用之妙,存乎于心。  相似文献   

10.
社会生活中,人们常常施展口才进行各种各样的辩论,如争论某一问题,学术性问题探讨、商业谈判、法庭辩论,以及论辩比赛等等。在各种各样的口语辩论中,人们常常会发现诡辩,或遭遇诡辩。本文拟对论辩中的诡辩作一个简略的分析。 一、诡辩及其本质特征 1.什么是诡辩 从古至今,对于诡辩的定义众说纷纭。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把诡辩看成是“似是而非”的推理;黑格尔把诡辩看成是一种“从根据出发的抽象推理”;现行逻辑教科书上一般把诡辩看成是形而上学的变种、故意违反逻辑的论证、主观运用概念的灵活性等等。这些定义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各自的片面性。 《辞海》指出诡辩有两意,一指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议论。另一指逻辑名词和似是而非的论证。诡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如何注意培养学生论辩的激情,是一个值得我们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从写作心理学的角度讲,情感因素直接作用于写作的全过程。鲁迅就曾说:“创作须情感;至少总得发点热。”从文章学的角度看,情是文章生命中流动的汁液。议论文虽“以说理为上”,但也要“以情动人”,以气势感人。而一些中学生写的议论文,不是情寡,就是势薄,无感人至深的力量。这与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论辩的激情有很大的关系。笔者常见到这样的指导课:课堂静如死潭,学生如居于“无情谷”,满耳朵是如何确定论点,如何使用论据。学生一点也不“热”,一丝情也没有,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情寡势寡,因此,我认为,在中学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调动中学  相似文献   

12.
所谓论辩式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定向一搜索一辩论一解决”的这样一个教学模式。论辩式教学模式与辩论、研究性学习的区别论辩式教学模式与辩论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作为模式,论辩式教学是较固定的,有完整的教学步骤,注重的是使学生学会自动搜索信息,自行解决疑难,养成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而辩论只是作为教学中的一种手段,具有临时性、即席性、解决问题的单一性的特点,不求达到“教为不教”的目的。论辩式教学是辩论的发展,是辩论在量上和质上的一种飞跃。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真理是南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  相似文献   

14.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加强言语表达的训练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感悟文本和言语表达之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语文学科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其实也是提升其言语的表达能力;而言语表达能力的提升又能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更加敏锐。当学生真正领悟文章的精神,走进文本,与人物、与作者、与文本对话,那么言语表达将从“仿其形”走向“传其神”,学生的表达将更加灵动。如何在感悟文本中提升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笔者有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言语交际的效果与言语修辞的关系角度出发,从明确论辩题旨、适用法庭情境、精心推敲词语、恰当选用辞格四个方面论述了言语修辞在法庭论辩中的运用。同时文章指出任何无视客观事实和法律法规,只是企图通过所谓修辞手段产生论辩效应,操纵听众,哗众取宠的做法,是法庭论辩的误区。  相似文献   

16.
论辩是一种综合考查学生多种能力的说话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广泛的用途,尤其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今天,论辩能力更是不可或缺。怎样才能迅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论辩能力呢?我的体会是:  相似文献   

17.
真理是由争论确立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新事物,新观点也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争论更能泾渭分明,“争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问的交锋,它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竟相进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组织课堂争论,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辩式教学,就是用辩论的方式来组织课堂教学。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小说篇目的人物形象是可以引起争议的,因而可以设计一些论辩的题目,组织论辩式教学。例如:  相似文献   

19.
所谓论辩性语言,是指申明自己的正确主张,驳斥对方的错误言论所使用的语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人们的社会交际活动必将愈来愈广泛愈来愈频繁,论辩性语言的社会实用性也必将愈来愈显著。演讲、辩论、谈判、书信等社会交际活动均离不开论辩性语言。现在的在校生是跨世纪的一代,要想使他们锻炼成长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开拓实用型人才,必须从现在起就注重加强学生运用论辩性语言能力的培养。 为了提高学生运用论辩性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目标中首次提出了“感悟”这一概念,我们认为,所谓阅读中的“感悟”,是指学生凭借对语言和语境的直觉,获得一定印象和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是阅读主体把语言文字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完整地感受,是对言语对象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整体把握,获得的是言语的表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的总和,而且往往是模糊的,因此感悟要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感悟不是靠对课文情节的分析、推理获得的,而是通过对文体的直感直觉才实现的。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不进行层层的分析和推理。感悟是一种个体的自觉自得行为,是不能告诉、不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