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多模态语篇分析的兴起从符号和语篇两个层面拓展了传统语篇分析的研究外延,其中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建构起来的视觉语法为语篇中视觉符号的解读提供了操作框架。立足该框架,通过分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2》主题海报的呈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成意义,移植性应用视觉语法分析方法的同时结合中国文化语境对其分析过程进行本土化填充,不仅能深化既有研究,也能为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拓展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多模态语篇的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热点,但是从认知评价理论的角度研究多模态语篇还比较少。本文在基于认知评价理论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框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影语篇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新框架,并用新的分析框架对主体人物乔·金曼在电影《比赛计划》中所体现的人物多重身份进行了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分析。研究发现,在电影多模态语篇中,主体人物的语言和表情、手势、姿势和动作等身体语言以及场景设置等非身体语言都是建构人物身份态度意义的重要资源,人物多重身份建构的态度意义不仅体现在话语中,而且还体现在多种模态符号资源之间的协调和互动中,同时态度意义对电影语篇人物多重身份的建构也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语篇建构以文化语境的系统意义为理据,在语言背后以隐含的或潜势的方式决定了言语交际的语篇策略、语篇类型及语篇模式、语篇交际的方式和语篇内容,从而实现语篇的建构,即语篇连贯,对阐释和组织语篇有着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运用O’Halloran的符号际研究方法,视觉语法为基础,以洛阳房地产广告文案为例,从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语篇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多符号文本的意义建构,探究语言和图像的关系以及多符号如何形成合力参与意义建构。  相似文献   

5.
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在人际意义上的新发展,评价理论关注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文章应用这一理论,对美国总统布什2001年、2005年和奥巴马2008年就职演讲语篇中的评价资源进行标示分析,探寻此类语篇中评价资源的分布态势和基调.结果表明,总统就职演讲语篇中,评价资源中的评判资源在语篇中前景化,以渗透性韵律建构语篇的人际意义,推动语篇主题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衔接理论指出,存在语篇内部使之成为语篇的意义关系为衔接。在英汉语篇翻译过程中,不少译者未能处理好语篇的衔接关系。为探究此问题,该文基于Halliday和Hasan衔接理论,以《老人与海》原著和吴劳译著为例,对比原著和译著的衔接手段,并分析语篇翻译中衔接的具体体现,包括语法、词汇、符号衔接,进而讨论在英汉翻译中语篇衔接的倾向性以及重要性,以此为经典翻译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7.
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2010年《中国日报》上的一个多模态媒体语篇,对多模态语篇中的各种意义资源进行整合,说明传统语法认为是副语言的图像、颜色、声音和动作等符号在现代交流中不再处于辅助位置,而是正在和语言符号一起形成更为宽泛的符号资源共同参与构建意义.对多模态话语的研究有助于全面准确地解读语篇的整体意义.  相似文献   

8.
《现代教育技术》2015,(9):65-69
微课是一种新生事物,其作为多模态语篇意义的构建方式尚不明晰。文章首先明确了微课的多模态属性,然后尝试以图文关系理论和声画关系理论为研究基础,对多模态微课的符号间关系进行了梳理,并对视觉模态符号间关系、听觉符号和视觉符号间关系分别进行了分析。文章指出,文本、图像和声音同为语篇制造意义的资源,它们各自有着对方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它们相辅相成、互补整合,从而达成语篇意义的共建。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进入超文本时代,以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前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应运而生。作为教育语篇,教材在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教材的多模态语篇分析意义重大。多模态语篇分析基于社会功能语言学的符号分析理论,探讨两种及两种以上符号系统的意义构建,这些符号系统可以是语言、声音、颜色、图表、动画等。  相似文献   

10.
结合评价理论和多模态语篇分析理论,本文将中国传统文化公益论坛的特别节目视为一种特殊的多模态教育语篇类型,从宏观的角度,运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此类语篇中由语言和非语言等多模态符号资源共同建构的评价态度意义,并发现:语篇组织者如果合理而充分地利用多模态手段,就能更有效地将评价态度意义传递给读者/观众,达到预期的道德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