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通行的古文选本对它的标点和翻译都欠妥贴,特提出来商榷。《清代散文选注》(王荣初、蔡一平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136页)、《中国古  相似文献   

2.
<正> 新编初中语文第六册《登泰山记》是清代著名散文家姚鼐的一篇有名的游记,作者以简练的语言,形象具体地描写了胜地泰山的景物特色。其中“是日观道中石刻”一句,目前比较通行的几种古文选本对它的标点和译释似有不当之处,这里谨陈浅见,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3.
姚鼐的《登泰山记》初读之,总觉得有些索然寡味,但又频频见诸高中语文教科书,有其深层次的东西吗?带着这个疑惑去重读,果然看到了其勃勃的人文情怀。一、除夕之际登泰山,言传身教,给世人以身心的震撼纵观全文,作者登泰山的时间很容易找到,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是月丁未”、“戊申晦,五鼓”、“是日观道中石刻”,但又很容易被人认为不是游记的主体而有所忽略。不经意地去玩赏一下,这却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十二月是旧历的腊月,丁未日是腊月二十八,戊申晦之“晦”是旧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十二月的晦日,那当然是人人念叨的除夕,一个谁都…  相似文献   

4.
清姚鼐《登泰山记》中说:“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对其中的“若偻”一语,笔者所见的所有注本,无一例外,都注为弯腰曲背的样子。如隋树森等的《古代散文选》注道:“像弯腰曲背的样子。日观峰西边诸峰都比日观峰低,所以这样说。偻,驼背。”现行全国统编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也这样注道:“像脊背弯曲的样子。  相似文献   

5.
泽州县金村镇显庆寺曾为古泽州四大名寺之一。寺内毗卢殿地袱刻有西游故事四幅,相关题诗一首。通过对造像内容的辨析,并和晋城地区其他西游故事图文资料比较,对石刻年代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大唐龙兴观灯台颂并序》石刻是一件记载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青州州县官员集体尊崇道佛二教事迹的珍贵历史文物,具有补史之缺、证史之实、纠史之谬的重要历史价值。从石刻出土地点发现了唐代青州龙兴观遗址,填补了青州道教研究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7.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老子》一开卷便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常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一章) 作为哲学著作的《老子》,在这里没有为“道”这一最基本也是最高的哲学范畴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老子先从“无”和“有”这一世界起源的根本问题入手讨论。我们注意到老子对“无”和“有”的解释:“无,名天地之始。”“始”的本义是少女,《说文》:“始,女之初也”。“有,名万物之母”,“母”,《说文》:“从女。象褒子形,一曰  相似文献   

8.
8.填入下而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_____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到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  相似文献   

9.
宋代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具有鲜明的特色,逐渐形成三家鼎立的局面.在众多注解老子的书中,苏辙所作《老子解》具有鲜明的儒释道三家思想融合的特色.该书流传后世,影响深远.他三家融合思想的基础是其独特的“道”观,其三家融合思想观的内容有:儒道融合、道释融合、通过“中和”、“复性”以至于“道”以及有特色的圣人之“体道周物”.  相似文献   

10.
《老子》蕴含一套独特的境界观理论,包括为道的内涵、可能性、方法、气象四个方面。“道”的境界具有“无”、“真”、“自然”、“审美”四个向度,为道的可能性源于“自然”的价值意义,为道方法则为否定式的“损”与整体式的“观”,为道的气象是“婴儿”与“朴”的本真风貌。  相似文献   

11.
从哲学方法论而言,儒、道、释三大哲学流派对艺术生命意义的滋养极其深厚,都注重对“道”的发挥。它们对“道”的解说的哲学基础不同,方法不同,角度不同,意义也各不相同。儒家坚持朴素的唯物观,提出“感物说”;而道家提倡“心斋”,“观”因此是一种用心灵去体察“道”的方式,即荡涤心中既有的认知和欲求,摒除人的官能感知,使心灵不染一点世间尘杂,收视反听,斋心诚戒,静观内省,去情去欲,以至于“坐忘”,在澄明空灵的境界中以内心直观的方式通览万物,从而达到对道的直接体认和把握;释家思考问题的主要方法是一种“止观”、“妙悟”,也就是说,佛禅之“观”就是要返回空灵的精神王国,靠直观感悟达到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代文论中,文与道的关系表现为二种形态:一是“文原于道”,即道是文的本原或本体,文是道的流布或表现。这种“本与末”、“体与用”的关系,正是哲学中“道与器”关系的投影。二是“文以载道”,即道是文的主宰,也是文所表达的内容;文是传达、阐释道的载体或工具。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实用主义文学观的突出表现。“文原于道”论主张“文道合一”,在本质上体现着对艺术美的深刻把握,体现着文学与哲学的高度统一;“文以载道”论要求文学成为社会政治的教育和传播工具,在本质上则与文学的规律相背离。  相似文献   

13.
飞来佛     
易知 《高中生》2015,(12):61
南京栖霞山的栖霞寺,以石刻的千尊佛像闻名天下,尤其是在峰顶,有一尊站立着的佛像,庄严生动。在峰下经过的人,无不举目仰视。有一信徒参观栖霞山时,见到峰顶上的佛像,就问卓成禅师:“老禅师,那尊佛叫什么名字?”卓成禅师回答:“那尊佛叫飞来佛。”信徒听后,很好奇地又问:“既然是飞来的,为什么又不飞去呢?”卓成禅师道:“一动不如一静。”信徒再问:“为什么要‘静’在这里呢?”禅师回答:“既来之,则安之。”  相似文献   

14.
千山一绝     
到千山旅游的人,都要到无量观去看看那里的奇景。无量观在千山北沟,是千山道观中最出名的。特别是由无量观的西阁往上走,有巨大的岩石拦住了路,这就是被称为千山一绝的“夹扁石”,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夹扁石”下的石缝是去“一步登天”、“天上天”的必经之路,只能容一个人侧身而过,真  相似文献   

15.
“知”在荀子的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荀子之知可分为两层:一层为对具体事物的认知,即“别同异”;一层为对整体之道的认知,即“明贵贱”。在这两层认知中,荀子承认道之认知的优越性。而在荀子关于道的认知和体悟中,又分为两种境界:一种是觙、孟子和有子等的靠苦行禁欲手段来体道的方式;一种是圣人或至人的自然体道方式。在描述圣人或至人悟道方式时,荀子提出了一种高明的清浊认知理论,这一认知理论使其接近了老子的思想境界。虽然荀子在“知”和知“道”的领域提出很高明的理论,但其理论之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尽管如此,在后天认知理论上,荀子还是做出重要贡献,而荀子的认知论对现代认知论或知识观依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外开放,是毛泽东所倡导的。也是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现时代所进行的改革开放仍有重大指导意义。 毛泽东对外开放观溯源 毛泽东对外开放观,当发韧于毛泽东青年时代对“新学”的吸收。1949年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追忆道: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这些是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所谓新学,  相似文献   

17.
《周易》之中 ,有《损》《益》两卦 ,在古代备受推崇。在古人看来 ,《损》《益》两卦充分体现了“变通趋时”、“与时偕行”的观念 ,是对《周易》“时”观的高度概括 ;它体现了“损上益下”、“以上下下”的为君之道 ,以及君子的全身之道 ,凝结着儒家改过迁善、提高精神境界的价值追求 ;更为突出的是 ,它还集中体现了天地之道和《周易》学说的基本特征 ,《损》《益》之道也就是《易传》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 ,由此 ,“足以观天地之变” ,“足以观得失”。正因为如此 ,古人青睐《损》《益》两卦 ,高扬《损》《益》之道 ,也就不足为奇了。  相似文献   

18.
武夷山素有“道南理窟”、“闽邦邹鲁”之称,是朱子学的发祥地和宋明理学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遍布干碧水丹山之间的哲理刻词,形象、生动、直观地展示了朱子理学深厚的文化内涵。结合武夷山的摩崖石刻,对假座武夷山的武夷学院的校园石刻予以诠释,揭示其深刻的理学意蕴。  相似文献   

19.
“石门十三品”是从浩瀚的石门摩崖中精选的、以汉魏摩崖为主体的十三种石刻。现以时代顺序,将其名称述后: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汉《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汉《杨淮·扬弼表记摩崖》汉隶大字“石虎”摩崖汉隶大字“石门”摩崖  相似文献   

20.
李公亭记按林(山票)西湖山诗,题云:“湖山一景,不减韩山,自榛莽中起而新之,环立四亭,植松插竹,游者众矣。”此诗乃咏其所立之亭,非题李公亭或观稼亭也。王汉湖山立石诗 '《婉志》题湖山立石王澳薛驳抱理势迥石刻原文立石持太常博士知草州事王漠薛数抱模势迥石刻共十一行,末行尚有"巾祥符六年二月十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