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建成 《学习之友》2010,(11):55-55
生活中人们强调“慎独”比较多,其实“慎众”亦不可缺。不注意“慎众”,同样会犯错误。对于一个人或一件事情,常常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跟着怎样评价;别人怎样去做,自己也跟着去做。这种心理现象就叫“从众心理”。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句源自德语的谚语,直译出来是“自己生活也让别人生活”。我们汉语常说“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又说:“己所不欲,  相似文献   

3.
第一个习惯:懂得做人。比较完美的企业领导人知道,品德高尚是成功之本。会做人,别人喜欢你,愿意和你合作,才容易成事。怎么让别人喜欢你呢?好的企业领导都习惯于能真诚地欣赏他人的优点,对人诚实、正直、公正、和善和宽容,对其他人的生活、工作表示深切的关心与兴趣。在人际交往中,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要“克己”即抑制自己的欲望,不以自我为核心,能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  相似文献   

4.
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曾教育他的弟子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说,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做。这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宽容。自己不愿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但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可以随意强加给别人了吗?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年龄的不同、性格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知识阅历的不同……[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正>先秦儒家提出仁义学说,广泛传播,成为其他学派也比较关心的问题。经过互相影响,互相综合吸取,仁义学说不断发展。汉代董仲舒对仁义学说的发展也作过一定的贡献。为了叙述的方便,仁与义,先分别讲,后再合议。一、仁孔子提出仁的学说,认为仁的意义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自己想立,也要使别人立,自己要达,也要使别人达。就是说有好事就要想到别人,让别人也得到好处。与此相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洲》),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这两方面也可以表述为“与人为善”和“害人之心不可有”,  相似文献   

6.
“该干什么,就干什么”是我院一位资深学者的常用语。就是这句话给广大教师以深刻的启迪,大家说:“越琢磨它,越感到有深意”。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认为自己的工作平凡,甚至索然无味。他们羡慕别人事业有成,时常抱怨:“为什么我没有好的机遇?为什么成功总是与我无缘?”他们百思不得其解,焦虑、浮躁,甚至愤懑。其实原因很简单,他们不懂得“该干什么,就干什么”的道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教育教学中学生的“爱心”缺失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表现为;他们或以取笑别人的缺点、短处为乐;或对别人的困难、求助采取漠视态度;或对别人的疏忽及无心冒犯耿耿于怀,伺机报复:或不顾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偷拿家中的钱物,片面追求物质享受,动辄对父母出言不逊,甚至动手动脚:  相似文献   

8.
对于儿童来说,正确认识自我需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在一般情况下,儿童最初是通过别人对他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这个“别人”主要指孩子心目中最权威的人、最亲近的人,比如:老师、父母、好友等等。由于处于成长期的孩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稳定,因而,“别人”的正确评价,对于儿童正确认识自我,具有强烈的暗示、引导作用,甚至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怎样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呢?本刊特请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张梅玲研究员给读者朋友做指导:  相似文献   

9.
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给别人的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的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重视自身的“需要”,而不留意学生的“不需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解题空间,让学生体验思考的乐趣,为“生所不欲”留有余地,恰恰是教育之所欲.  相似文献   

10.
———他们都很要“面子”,“自尊心”强。他们常常对熟人开的玩笑也极其认真地对待,有时别人玩笑刚出口,他们就急了起来,甚至翻脸。———他们大多是胆小者。每当面临紧急事件,他们便惊慌失措,词不达意不知所云;日常里遇到危险,他们往往退缩,灾难突然来临时,遇难的又往往是他们,他们不是被灾难所击倒,而是被灾难所吓倒。他们从来都不肯冒风险,那怕一丁点。———他们极其刻板。对自己做过的事,总是不放心,过后要反复检查;白天做的事,晚上总要反复琢磨,辗转反侧。即使是一次游戏,也会慎重得如同指挥千军万马,如有“观战…  相似文献   

11.
探讨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按照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生理卫生》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下面就这方面谈点体会。一、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我国现行学制中,初三学生的年龄大约在十六、七岁。从生理角度看,他们正值青春期,在心理上正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他们的心理特点大体上有以下几方面: 1.封闭性这主要表现在上课不爱举手发言,与老师交往不愿敞开自己的心扉,从前的率直性格已开始消失,表露思想有保留。这主要与他们在学校生活中开始特别注重“自我”有关具体地讲就是开始注意自己怎样看待别人,别人怎样看待自己和自己怎样看待自己。他们在课堂上有时会因为自己一次回答的失误而导致不轻易发言,或者引以他人的失误为戒,以前的  相似文献   

12.
《辅导员》2009,(2):45-45
同学们,请仔细阅读下面的选项:1.当看到别人取得成就时,你会有咬牙切齿、呼吸困难、笑容僵硬的反应,还会自艾自怜、不自觉的内心焦虑、愤愤不平、倍感心酸;2.对待那些曾经“平起平坐”“不如自己”,如今成了“能干”的人,不能摆正一颗平常心,甚至有抵触和对抗情绪;3.会过分在意别人的优势,对比自己的劣势,  相似文献   

13.
田建伟 《小学生》2007,(2):14-15
胖丫爱幻想,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儿。胖丫是个任性的小女孩,有时会闹点小脾气,甚至,把别人当成自己的“敌人”。姑且,把他们列为“胖丫的假想敌”吧。[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从点点要求别人“谦让”一事,可以看出人际之间的交往方式对儿童性格的影响。点点因年龄小,在教师营造的被全体伙伴照顾、谦让的交往环境中,形成了这样的性格特点:1.理所当然地、心安理得地接受别人的照顾、谦让;2.只要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满足,就以此为由要求别人,甚至要挟别人照顾自己、谦让自己。然而,谦让的前提是交往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谦让的原则是自愿和必要。点点的做法,一是破坏了谦让的基础:不尊重别人的权利和需要,只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意愿和权利。二是违背了谦让的原则:强迫别人照顾自己,而且从具体事件看,…  相似文献   

15.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幼儿上课不敢举手发言,碰到困难以哭表示,怯于表现;有的幼儿不敢参加体育活动,不敢与人交往,回避集体活动;也有的幼儿害怕黑暗,不肯独自睡觉等等。在集体活动中,他们特别胆小,总是充当“听众”“观众”的角色,一旦让他们试试,就紧张得愁眉苦脸。这类孩子平时总是小心、谨慎做事,唯恐自己成为别人  相似文献   

16.
有学者认为,“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每一位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爱,因为他们时刻承受着来自父母、同学甚至社会的压力,所以他们更希望得到教师的信任和爱。  相似文献   

17.
道德金律的哲学阐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条道德金律根源于人性 ,它在承认每个人都有欲望的前提下 ,既强调要尊重他人欲望 ,又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欲望强加到别人头上。它发端于人己异同的辩证认识 ,是在正确理解人的需要和人的共同性、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的道德准则 ,人与人是可以相通的 ,把我所不欲的强行施于人 ,那就可能造成对别人的伤害 ,因为 ,我所不欲的 ,也可能是别人所不欲的 ,因此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内蕴着“人所不欲 ,勿施于人”,道德金律也有利于防止貌似正确的“人所欲 ,施于人”的错误准则的滥觞。这一道德准则具有最明显的道德性 ,并能在人们的心目中自我澄明。它最容易掌握和最容易操作 ,人们凭着自己的体验就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正确性。它确实是最起码、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8.
唐太宗曾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本文旨在希望校长们通过别人的眼来重新审视自己,看到自己得失加以扬弃。校长,一个学校的灵魂人物。犹如作战,他就是三军的统帅;犹如经营,他便是商场的CEO。历史上传扬下来的著名将帅不多,譬如姜子牙、诸葛亮;现在商场崇尚的精英也为数寥寥,譬如李嘉诚、张瑞敏。要做一名校长,难;做一名好校长,更难。要做一名流芳百世的校长,难上加难。那怎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让我们来看看他们是怎样看待心目中的好校长的。  相似文献   

19.
梅一欣 《上海教育》2005,(5B):46-46
EQ(情商)是“情绪的商数”的简称。它主要包括把握自己情绪的能力和感知别人情绪的能力两个方面。世界步入了网络时代,人际交往增多,一个人的情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企业中,人们往往不是推崇一些特别聪明的人为领导,而是推崇一些能关心别人,与人关系融洽的人做领导。为什么呢?因为良好的情商使他们能抑制冲动,克制自己;能调整情绪,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考虑别人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合格     
有个搞心理学研究的人去美国访问,他以“你长大了想干什么”为题问一些孩子。孩子们有的说长大了想干什么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有的说我长大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朋友又启发他们说:“你们长大了想做怎样的人呢?”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更多的人说“做个合格的孩子”。美国孩子所说的“做一个合格的孩子”.应该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做人原则。合格似乎是一个“最低”的标准,但真正做到并不容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