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含义的阐述,以及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分析,提出了大学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在于:一是实现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表现在教学、研究、建设和管理等诸方面;二是大学引领和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表现在大学的社会责任、社会地位、软实力等方面。建立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体制,应当从教学体制、科研体制、管理体制、服务体制、引领体制、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评价机制等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国内高校发展中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为指导,在分析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教育、绿色大学、可持续发展大学等概念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基础上,讨论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的关系,探讨了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可能途径,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影响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对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对策。要建设好可持续发展大学,首先必须让大学自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动力和机制,而以人为本是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的第一要义。  相似文献   

3.
大学可持续发展包括一般可持续发展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我国大学的理念、生源、课程、师资、经费、治理等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未来时期,实现大学可持续发展,应加强党的领导,保持优良传统;重塑大学理念,摒弃急功近利;重视生源变化,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推动知识更新;加强教师培训,重塑师资队伍;打破传统模式,深化投入改革;提升治理能力,激发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4.
可持续大学是在“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之下衍生而出的.可持续大学超出了“绿色大学”校园建设本身,具有更丰富的内涵.作为系统化的表述,可持续大学理念包含三个层次:可持续大学应为可持续发展率先示范;可持续大学要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承担起相应的责任;可持续大学以引领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皈依.  相似文献   

5.
吴晓云 《考试周刊》2011,(19):194-195
前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院士指出:为了实现这种变革,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环境教育;加强可持续发展教育和建设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大学校园是贯彻环境保护基本国策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设绿色大学、开展绿色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国战略、高等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对大学的呼唤。  相似文献   

6.
可持续大学通过培养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提高公众可持续发展认识等方式,在推动人类迈向更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中发挥着关键和引领作用。维拉兹克斯模型将可持续大学的建设分为构想愿景、确立使命、成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制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四个阶段,为可持续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以该模型为理论框架,文章分析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的可持续大学建设举措,进而总结出可持续大学的建设应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在传统基础上进行重构以及把握可持续大学建设核心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及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要求我国“双一流”大学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然而现有对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限于强调大学“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淡化了大学“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为回应以可持续发展视角审视高等教育强国和“双一流”建设的战略需求,提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解决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概念理解偏差导致的实践困境,本文借鉴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采用概念结构分析法对“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展开研究阐释,即其本质是“双一流”大学自身特有的、在履行其职能时体现的综合素质,是在建设周期预期建设目标基本达成的情况下对大学发展现状及发展潜力的度量;其维度包括“双一流”大学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育人形态、学术形态、服务形态、文化形态和国际形态;其指标包括多样度、开放度、包容度和优势度。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是大学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核心与支柱。西方大学在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诸多具有共性的设置策略,包括学科整合、课程国际化、学生"关键素质"培养、教师能力建设和社区参与等,研究与借鉴这些课程设置策略有助于推进我国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相似文献   

9.
UBC的经验对我国高校建设可持续发展大学有如下启示:核心是促进师生员工的可持续发展;促进校园共同体的广泛参与;注重过程的持续改进;将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各方面;强调研究的同时也重视教学和服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大学的参与及行动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要意义。荷兰大学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自身的发展战略,并形成独具特色的实践路径。在人才培养方面,开设相关课程及学位项目,培养面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行动者;在科研创新方面,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研究,推动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密切耦合的成果产出;在社会服务方面,建立广泛、多元的合作伙伴关系,产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所需要的社会联动效应。荷兰的经验显示,大学在致力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时,应从多方面改革大学系统,使大学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价值传播者、知识贡献者及合作组织者。  相似文献   

11.
我国体育的产业化进程尚处于起步阶段,与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在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影响体育产业化的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化进程、实现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是:构建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大投资力度;制定灵活的营销策略,引导体育消费;完善市场运作机制,促进产业发展;确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加强体育法制建设,规范市场行为。  相似文献   

12.
从研究黄山风景区的区域概况和旅游活动概况入手,综合运用实验分析、现场调查等多种方法,通过风景区内的水环境、植物-土壤性质、动物、固体废弃物所发生的变化,评价旅游活动对黄山风景区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从颁布相关法律;开展旅游地的旅游环境监测和评价,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建立旅游目的地环境信息系统动态监控;建立旅游环境预警系统;重视环境教育和环境解说五个方面来促进黄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可持续发展教育:英国政府角色与学校推进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是最早倡导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国家之一.2005年3月联合国及"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国际实施计划"(2005-2014)发布之后,各国政府纷纷启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DESD)活动.本文重点介绍英国为有效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政府的角色作用,以及2005年以来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推出"未来教育战略"(SFE)、建立可持续学校(Sustainable Schools)和可持续学校自我评估系统等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课件资源的迅速增加,有关课件资源的保存与利用问题已经进入议事日程。该文从课件体系建设、课件资源评估体系、课件资源的保存、精品课程导航系统的健全、加强协作、协调等方面探索了课件可持续发展之路径,以充分发挥课件的应有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我国区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内涵,从环境、人口、以及经济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意见,结合我国实际,并借鉴国际经验,给出了相应的制度措施、经济手段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主要考虑具有变价格下 ,开放渔场的自反馈控制问题 ,体现价格因素对系统的影响 ,进而考虑其持久的产出 .  相似文献   

17.
财政信息系统业务可持续性建设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如何保证财政信息系统业务可持续性运行,结合其他行业信息系统可持续性方案的建设经验,阐明了关键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业务可持续性解决方案,同时总结了解决方案的优点和缺点,为财政信息系统业务可持续性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加快服务网络体系建设 促进自学考试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面临着新的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要在竞争中保持其强大的生命力,就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建设服务网络体系。从自学考试的发展前景立论,分析自考服务网络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服务网络体系建设需要制度创新,必须利用网络资源促进自学考试发展等思考。  相似文献   

19.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15年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了一项针对高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认知测试,其测试结果开创性地勾勒出了高校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的全球图景。基于该测试第一批次全球261所高校的调查数据分析发现,高校学生已具备基本的可持续发展知识和素养,可持续教育已普遍纳入高校的培养计划,未来需要更多地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可持续责任意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大学”理念广泛受到认同与传播。中国高校学生在测试中整体表现优于国际平均水平,这是近年来我国高校开展可持续教育的成果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进一步推进需要政策、理论和实践等多层面的支持和联动。我国高校围绕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应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学生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培养之中。  相似文献   

20.
针对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中面临的繁杂低效问题,通过信息管理技术建立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就成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高校和经办银行必然的选择。伴随国家助学贷款的日益发展,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也日渐成熟。文章系统分析了国家助学贷款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当前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情况,从明确和完善设计主旨、健全管理机构、建立共同管理体制、全程功能构建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国家助学贷款管理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