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从中国文学的原型批评视域来看,"嫦娥奔月"作为"女性出走"主题的神话原型在中国古代置换变形为以"兰芝出走"为典型的带有行孝守贞、重情重德的主题特征的女性形象.至"五四"时期,再度置换为以"子君出走"为典型的昭显女性独立人格意识萌芽的女性形象."女性出走"主题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进程中的一系列置换变形为我们在当今时代重新认识、思考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命运提供了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贾宝玉形象来源于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女娲炼石——“宝玉”——神瑛侍者——贾宝玉,这种多重转换标志了贾宝玉形象的独特性。曹雪芹通过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把女娲补天精神转化到贾宝玉形象之中,又通过“石头记”神话的石头——“宝玉”与“宝玉”——“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象征了贾宝玉人生回归的原型。女娲补天神话的多重转换象征和“石头记”二元对立结构,是曹雪芹对贾宝玉形象的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这个整体构思和整体结构所表现的思想意义,融不进“宝玉”向一僧一道要求到红尘“乐享”内容;“宝玉”乐享内容显然是后加进去的。脂砚斋对“石头记”的艺术表现有精彩绝伦之论,但是,脂砚斋并没有理解到曹雪芹运用女娲补天神话对“石头记”的原型意义,也没有理解到贾宝玉形象是女娲神话原型的多重转换象征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女性形象中的洛神原型及其现代重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洛神原型是情与欲的象征。这一原型主要源于原始宗教意识、女性生殖崇拜及阴阳哲学观。男女两性作家在回溯这一原型时,呈现出性别上的差异。男性本消解了洛神型女性在情感上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女性本则充分肯定洛神型女性原始生命力的冲动,还原女性之本能。  相似文献   

4.
神话和原型     
“神话”和“原型”这两个概念对20世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文学批评的影响。但是人们在盲从的语境里,缺乏对这两个观念深入的认识,本文追根溯源还原给大家真实的神话和原型。  相似文献   

5.
树木作为极具生命力的古老意象,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和宗教传说中,在文学作品中一再被赋予丰富的意蕴.本文以荣格--弗莱的原型理论为依据,阐述<圣经>和西方神话中的树木原型,并解读几篇英美经典文学作品中的树木意象的原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化书写是美国华裔作家表达华人世界的一种手段。从最早的华裔踏上美国的国度起,华裔逐渐被标榜为野蛮、肮脏、劣等和温顺、勤奋、节俭。美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逐渐形成一种思维定式。汤亭亭、谭恩美、赵建秀等新一代华裔文学家进行英文创作,其作品中蕴涵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引起中西方文坛的广泛关注。华裔作家在作品中热爱尊重中国文化的积极方面,同时又疏离了含有消极意义的中国文化。这些华裔作家对于中国文化既爱又恨的态度,决定了他们在其作品中改写中国神话,重建"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来分析威拉.凯瑟的《啊,拓荒者》和《我的安东妮亚》里的女性形象。作者认为亚历山德拉和安东妮亚的形象分别是“大母亲”和“大地母亲”的神话原型再现。威拉.凯瑟在这两部作品里所展示的创作才华,向读者呈现了其无意识心理中的人类记忆里的女神原型。  相似文献   

8.
精卫是中国早期神话中少数仅存活于士大夫精英文学中的原始意象之一。精卫填海的痴举使它的形象充满英雄气概,成为蕴含巨大精神内涵同时也存在多种解释可能的悲壮角色。它渺小的、绝望的努力与意志的决绝、恒久所产生的巨大反差,表现出强烈的复仇决心,而且传达一种普济众生的悲悯情怀,使它弱小的形象最终成为勇于同命运抗争、百折不挠的人格力量的象征,并不可避免地折射出不惜为信念牺牲的殉道者的悲壮色彩。当改朝换代的陵谷沧桑之际,精卫的形象就自然地成为不屈而无奈的遗民心态的象征,满含悲壮绝望的色彩和沉重凄怆的情调。这多重的精神内涵使精卫成为一个闪耀着特殊光彩的神话原型,隐现在后代的文学中。  相似文献   

9.
宙斯与女娲——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相似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神话的产生和内容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上古神话和希腊神话相似性及其原因。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处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初民的生产力和认识水平非常低下,便借助想象解释周围的一切,把自然界神化,即“万物有灵论”。因此神话是想象的产物。这种想象又必然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因此神话也是原始氏族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成果。在这个问题上,中西神话是较为相似的。本文进而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征服自然”、“反抗天神”等方面,分析了中西神话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简要论述拜厄特《占有》中的叙事结构及叙事手段,并分析小说中的主要故事情节。针对拜厄特《占有》中的女性形象,将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少女形象、女性友谊及母女情谊,继而深度分析拜厄特《占有》中女性形象神话原型。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旨在帮助现代读者深入理解这部小说的内涵及主旨。  相似文献   

11.
"女性主义"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期作为后现代话语的一部分,首先在西方发展起来的。女性主义经历了"女权"、"女性"、"女人"三个不同的阶段。女性自始自终都拥有艺术的创造力。西方19世纪妇女解放运动和两个世纪的女性文学,对中国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文学的兴起和成长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洁 《鸡西大学学报》2010,10(1):131-133
通过分析伊迪丝·华顿的代表小说《纯真年代》中两个女主人公名字的神话含义和指向,旨在引起人们对当时女性地位的思考,并更好地了解《纯真年代》中这两个女主人公名字的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融合了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在体例设置上横向解读女性文学文本与女性文学现象,纵向勾勒当代女性文学思潮发展轨迹,综合考察当代女性文学现代性特质的渗透衍进,为全书的恰切定位与有效阐释提供了可能。作为大陆第一部当代中国女性文学史,开启了中国女性文学史的"当代"之窗。  相似文献   

14.
蔚为大观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除了探讨如何在颠覆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男权社会模式之后,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精神家园、提升生命质量之外,还可以同具体的妇女解放运动结合起来。高校的当代女性主义文学教学与研究可以作为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提高女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四自"新女性。  相似文献   

15.
文化碰撞是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一种必然存在。不同于美国华裔男性作家强调相异文化主体间的硬性冲突,华裔女性文学则对不同文化表现出一种接受吸纳,兼收并蓄,融合共生的期望。这是华裔女性作家独特的视角和时代潮流共同孕育的一种文化、族裔新态度。  相似文献   

16.
试对中国女性文学的主题进行梳理,指出在多元化的文学主题中,呈现女性作家在创作上表现出来的主体意识的苏醒及作品试验性的突围,从而展现中国女性高扬的现代精神。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女性和男性一样积极地参与着人类各项文明的创造活动,男女两性共同构建了社会的文明,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男性占据着中心地位,而女性长时间地处于边缘位置。从意识形态发展的角度,阐述女性文学的历史境遇,揭示女性文学的“女性”失语原因以及探讨女性文学的价值和出路。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与自然的本源同构观念存在于远古就已形成的人类集体无意识中,生态女性主义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这种人类集体无意识在现当代人类央脑中的存在与激活。从这一“原型”出发,对认识、理解和研究生态女性主义的缘起及其理论观点有着一定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在文坛上已牢固地确立了自身的存在,并在短期内达到繁荣。在绚烂之极后,女性文学无论是创作还是批评都渐归于平淡。繁荣后为什么会停滞不前?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女性文学中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对男权文化的挑战,以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确立发展方向,都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曼的小说《威尼斯之死》因其扑朔迷离的神话色彩成为一部光芒璀璨的经世之作。许多批评家都从神话原型对艺术家的悲剧进行分析。但是大部分评论文章都简单地把艺术家悲剧的原因归咎于情感与理智的失衡,没有对艺术家悲剧的源头进行分析和论证。文章运用神话原型批评对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加以分析,论证了艺术家的悲剧是他们追求唯美主义的必然结果,这一悲剧是注定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