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维新派)发动和领导了具有进步历史意义的戊戌运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资本主义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爱国救亡运动与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制定和宣传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取得了封建统治阶级中开明人物光绪皇帝的支持,在政治斗争中与帝党合作,力图经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政治改革,实现“中国自强之计”,为在中国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创造有利的条件。维新派所提出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理论、纲领和政策,部分地体现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的诏谕中。其中主要的核心部分涉及了政治体制改革部分。 政治体制,就是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用以统治(或领导)该社会的全部政治设施和政治法律规范所组成的,以政治权力为主要标志的政治统治体系,它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外在的具体表现和实施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一方面是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危机日益发展;一方面是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侵略的不断加深。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以“救亡图存”为目的,以经济、政治改革为内容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近代中国产生的维新  相似文献   

3.
自强”思潮是伴随着“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而形成的自强自立、振兴中国的新思潮。它萌芽于19世纪40年代地主阶级经世派林则徐和魏源提出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经过太平天国农民阶级领袖和洋务派的发展,以19世纪七八十年代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提出的“变法自强”、“振兴”中国为标志而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4.
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是在19世纪末期形成的。大同思想广泛吸取了古今中外各种先进思想的养分,糅进了康有为自己的政治主张,为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中国民众,描绘了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美好画面。它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从事资本主义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最高政治纲领,它给资产阶级维新派指明了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增强和鼓舞了维新派为改革事业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维新运动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大同思想是“孔子之太平世,佛之莲花世界,列子之瓶瓶山,达尔文之乌托邦”,是集各种乌托邦之大成。  相似文献   

5.
近代中国的重商主义思潮是在有识之士探索民族自强之路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地主阶级经世派、洋务派在“自强求富”的活动中萌生重商意识;从洋务派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明确提出“商战”主张,其“以商立国”、“商战固本”的思想大大丰富了重商主义的内容;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定为工国”及清末新政时期的经济改革举措。标志着重商主义思潮的形成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6.
何启《劝学篇书后》是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系统、深刻地批判洋务思想的代表作,其中批判“中体西用”说,击中论敌要害,彻底划清了维新派与洋务派的思想界限。本文从何书写作的时代背景,洋务派与维新派关于中学与西学、君权和民权之争等方面着手,对这一批判进行探析,并以此为基础评价了《劝学篇书后》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孙永继 《历史学习》2001,(10):15-16
由于教材编写存在的缺陷及部分教师授课的疏忽,许多同学在学完“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这两章内容后,容易产生这样一种误解: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的变法运动失败后,资产阶级革命派才开始了救亡图存的革命活动。其实,面对甲午战争的惨败及战后“瓜分豆剖”的危难形势,资产阶级内部的两股政治力量,维新派和革命派为救亡图存几乎同时登上了历史舞台,在各自选定的救亡之路上奔走呼号。  相似文献   

8.
一民权之说——戊戌时代新旧思想斗争的一个焦点在十九世纪末叶的戊戌变法运动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曾经提出过各色各样改良中国社会的政治方案。对于他们来说,任何一项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乃至社会习俗的改革,似乎都是促使中国富强的“根本之根本”。当他们反对封建科举制度时,好像八股一废,就可人才辈出,中国也就可以立臻富强了,所以他们说,政治的改革“莫亟于废八股”;当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时,又好像工厂一开,就可外御强敌,内兴民利,国家的贫弱也就能立即走向它的反面了,所以他们又说,政治的改革“舍此无以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袖人物康有为从1888年到1898年十年间,曾七次上书光绪皇帝,力陈变法维新,终于打动了光绪帝,推动了维新运动,导致了中国资产阶级第一次重大的政治运动——戊戌变法。康有为在一首诗中说:“忧时七上皇帝书。”从这七次上书,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的抱负,也可以了解到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才有百日维新的产生。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 70~ 80年代 ,中国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甲午战争后 ,在知识分子广泛传播下 ,这种思潮迅速发展为一种群众性的政治运动即维新运动。 1895年 ,康有为、梁启超等在北京发动了“公车上书” ,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标志着维新运动的开始。其后 ,维新派四方奔走 ,著书办报 ,宣传、呼吁变法自强 ,蔚成风气。1898年 6月 11日 ,光绪帝下诏全国 :“嗣后 ,中外大小诸臣 ,自王公以及士庶 ,各宜努力向上 ,发愤为雄 ,以成通经济世之才……。”标志着变法的开始。在变法中 ,光绪帝在紧密团结维新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变法伊始 ,维新派内…  相似文献   

11.
1 借助中国伦理精神,汇入西方伦理观念,顺应中华民族心理,更新伦理意识,这是恽代英早期伦理思想上的一个特点。义务思想是中国的传统思想。19世纪末西方列强闯入中国,西方的“人权”思想也随之进入中国。当时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两千余年来,中国人的权利思想备受封建统治者的摧残,人民“深种奴隶之根性”。梁启超等维新派为了铲除对国家民族兴亡漠不关心的奴隶主义思想,也曾提出过权利思想。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接受并发挥了维新派们的“权利”思想,分析奴隶主义的危害,抨击中国历代“圣贤”以服从柔顺为要义的道德;他们认为要肃清  相似文献   

12.
叶赫那拉慈禧自1861年发动“北京政变”后,控制晚清政权达半个世纪之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这期间,慈禧对清朝政权的控制,细分起来,却有“听政”、“训政”和“亲政”之分。在同治年间和光绪年前期,慈禧太后是“听政”。那拉氏只是在帘后听取臣子报告,参与政务,内政外交上不可“一人专断”。随着同治帝年龄增长,涉足政事,生活上也日渐独立。在择婚事上,由于那拉氏过多干涉,“载淳不满,自是既不往皇后宫”。后因生活放纵,又屡受面责,然“终不能改”。1873年初,载淳亲政后,更是“唯我独尊”,慈禧奈他无河。纵然是在光绪早期,她也不能事事独行,并不得不表示,“——俟嗣皇帝典学有成,即行归政”。慈禧未能浸夺天子  相似文献   

13.
康有为痛悼“六君子”⊙吕俊昌⊙戊戌变法失败后,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写了一副挽联,沉痛悼念为变法而牺牲的“戊戌六君子”。这副挽联是:殷干酷刑,宋岳枉戮,臣本无恨,君亦何尤,当效正学先生,启口问成王安在汉室党锢,晋代清谈,振古如斯,于今为烈,恰如...  相似文献   

14.
在戊戌变法运动中,慈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慈禧对变法的态度直接决定着变法的成败.事实上,慈禧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变法的,她在变法中态度是有一个转变过程的.因为前期的维新派进行的改革与先前慈禧所支持的洋务运动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变法发展到后来必然会触及慈禧专制统治的权威.故而其态度直转,演变为反对变法并加以镇压.  相似文献   

15.
戊戌变法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思想家们,与他们的政治主张相适应,在选拔人才、培养人才和使用人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思想主张。他们把选才、育才和用才作为实现他们政治理想的关键和救亡图存的重要手段。因而,他们迫切地要求改革封建的教育制度和官吏制度,建立带有资产阶级色彩的教育制度,培养和造就具有新思想新知识的变革人才。在变法活动中,维新派还选拔和培养了许多维新志士,充实了维新运动的领导队伍,推动了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因此,对维新派的人才思想进行考察,有助于从另一角度加深对维新运动的理解,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维新派的地位和作用。基于这一点,笔者拟就下面几个问题作一些粗浅  相似文献   

16.
<正>“趋同”理论是本世纪40年代某些资产阶级学者提出来的。近20年以来,“趋同论”在世界广泛流传,有很大影响。“趋同论”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工人运动中的社会民主主义思潮,是社会主义国家中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一种表现。“趋同论”认为,在调整和改革的世界潮流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都在学习对方之“长”,克服自己之“短”,  相似文献   

17.
一、中国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①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围绕要不要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以及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进行了一场激烈论战。这是资本主义思想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形成了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相似文献   

18.
戊戌前后,在社会生产的推动和“科学救国”思潮的激荡下,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和其他志士仁人发动了一场旨在给中国引进并建立近代科学的群众性活动,作者称其为“戊戌新科学运动”。这场运动起始于1895年的公车上书,结束于1903年资产阶级革命的蜂起。在此期间,资产阶级维新派通过立学会、创报刊、译新书和编书目等活动,较为完整地把西方近代科学的优秀成果引入了中国并使之广泛传播开来,其中既有近代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慈禧是长治人”的论点的9项证据逐一作了质疑,认为迄今为止“慈禧是长治人”仍停留在传说阶段。传说不一定就是史实,历史毕竟不是传说。  相似文献   

20.
义利,理欲之辩历来为中国人所重视,且一度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工具。戊戌前期,资产阶级维新派领袖康有为针对宋明理学家们所提倡的“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论,较系统地提出了反映资产阶级意志和要求的理欲观,在当时的思想界引起了极大震动。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