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村经济加快发展亟待农民从业素质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三农”问题近年来倍受关注,特别是我国入世以后“三农”问题更加突出,从深层分析,目前从总体看我国广大农民的科技意识、标准化意识、卫生健康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必须作为一项重大工程来建设。只有农民从业素质提高了,我国农业持续发展的后动才可能真正得以保征。  相似文献   

2.
陶清 《科教文汇》2007,(10Z):40-41
我国新课程改革中变“教学大纲”为“课程标准”,课程本身不再是学习的内容,而成为学习得以发生的条件和更多信息得以汇聚的平台。这种转变意味着课程与教学之间有着更大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不确定性。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环节,教学实施者由于在新课程理念领悟方面,实施的经验和能力方面存在着不足,往往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形式化、低效化现象,这已成为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本文试从新课程改革角度,浅析课堂有效教学问题。  相似文献   

3.
财政部在《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明确提出,深化会计改革必须“建立以责任会计为主要形式的企业会计管理体系”。责任会计引入我国会计领域已有很长时间,但在企业中仍没有得以普遍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高校图书馆建立“学科馆员”制度的现实性和紧迫性出发,分析了“学科馆员”岗位职责及其所需求的人员素质要求,在结合我国高校馆人力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提出:通过管理创新,构建高校人力资源的开放系统是培养“学科馆员”队伍的前提;建立行之有效的人员选拔和培训制度是“学科馆员”制度得以顺利实施的关键;人才引进是“学科馆员”制度能够深入发展的保障;科学的人才激励、竞争机制是实现“学科馆员”制度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一种历史现象,即城乡经济二元结构,我国经济发展也不例外。建国以来,国家主要通过“剪刀差”等方式,为工业发展积累大量的建设资金,使得城市经济得以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前,国家通过对农产品的“统购统销”和“合同定购”,农民累计对国家作出的贡献高达7000多亿元。20世纪90年代以后,虽然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经放开,进入市场流通定价渠道,但粮食、  相似文献   

6.
“EQ”能否代替“IQ”?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年来,有些报章把“EQ”(Emotional Quotient,情绪智商,简称情商)炒得火热。先有人传言,在美国企业界,人事主管部门普遍认为,“智商使人得以录用,而情商使人得以晋升”,后有人撰文说,在我国北方一个有名的大公司里也流行一句这样的话:“智商决定录用,情  相似文献   

7.
论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的客体假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忠辉  袁洁秋 《软科学》2001,15(3):86-89
本文从激励机制设计的客体假设出发,指出当前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的根源在于对经营者这一激励客体的错误假设。由于沿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治人”和“劳动者”假设,目前的经营者激励机制不符合转轨期乃至市场经济体制下激励客体的实际,从而出现激励机制失效甚至适得其反。本文探讨了两种体制下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的不同经营者假设,以及在“自利人”和“企业家”的经营假设下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机制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在全面贯彻我国科技发展新方针的前提下,新疆的科技工作要特别强调以开发研究为主,以生产技术研究为主,以引进技术为主”,这就是我们1983年提出的“三个为主”的原则。三年来,遵循这一原则,新疆的科技工作在贯彻科技新方针、为经济建设服务中做出了显著成绩,科技事业也得以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孙晓  徐庆宁 《现代情报》2006,26(6):155-157
“尊重”是人与人交往的基础。读者服务工作是在图书馆员和读者交往过程中得以完成的,因此,只有在尊重读者的基础之上才能更好地开展读者服务工作。文章阐述了“尊重”的内涵及其特点,以及“尊重”在读者服务工作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公司的精神与人格,是现代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力量。本文将现代公司置于法律体系下,并结合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观点,建设性地对“法人人格”做出创新性阐释,全方位地推进现代公司法人人格建设。  相似文献   

11.
侯孟阳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8,40(12):2475-2486
农村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与农业产出的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且农业生产不可避免地带来环境负外部性,为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环境约束下农业生产的影响,基于1978—201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采用超效率SBM模型测算农业生态效率,在STIRPAT模型基础上,建立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和面板门槛回归模型,探讨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与门槛特征。研究结果显示:① 1978—2016年间中国农业生态效率在波动中稳定上升,但整体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地区间差异显著;②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提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且地区间的间接溢出要大于地区内的直接溢出效应,长期来看,能够有助于提升农业生态效率;③ 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其门槛特征与空间溢出效应接近,在时间上大致表现出U型关系,通过门槛值的区间划分,各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显著的东中西部渐次递减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建议农业生产政策的制定必须考虑地区间的空间依赖性和异质性,结合本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现状,加强地区间农业生产合作与交流,并与农业生态、粮食安全相协调。  相似文献   

12.
赵德昭  许和连 《科学学研究》2012,30(9):1342-1353
用FDI产业梯度转移和农业技术进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已是当前加快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系统构建了包含FDI、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内的"合力模型"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1996-2009年中国28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全国层面的研究表明,FDI形成的"拉力"和农业技术进步形成的"推力"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分地区层面的研究表明,东部地区FDI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拉力"要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农业技术进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推力"要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东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宁 《科教文汇》2014,(24):219-220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关系到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乎农民增收,社会稳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本文着重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的原因,进一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变化的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与收入差距同时扩大的现象引起了学界的重视,但是,学者们就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存在观点分歧。文章通过对城乡劳动力流动影响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分析发现: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的扩大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并不存在简单的扩大或缩小的关系,城乡劳动力流动对收入差距的具体影响要随城乡劳动力流动规模、成功实现城乡迁移的劳动力规模以及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水平等变量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赵路 《未来与发展》2012,35(7):95-98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数量较大,面对经济结构转型下的巨大就业压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愈加突出。国外研究者从多角度分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途径以及各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实践。针对我国国情,国内学者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制约因素、制度缺陷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新时期,我国必须顺应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发展的规律,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科学的统筹规划,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16.
金崇芳 《资源科学》2012,34(7):1369-1374
从资源经济学角度来看, 人力资源的质量, 即人力资本, 是影响劳动力效率的重要因素。农村剩余劳动力作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重要的人力资源之一, 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文采取耕地劳动比例法对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行了估算, 并对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现状进行了简单地实证研究。分析显示, 陕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人力资本方面目前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陕西地区存在着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且总体数量呈增长趋势;②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质量较低;③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结构明显不尽合理。因此, 改变陕西乃至全国经济过去多年形成的城乡发展不均衡局面, 全面提高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本的教育投资, 既是体现社会公平、和谐发展的一项主要内容, 同时更是实现陕西及全国未来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大策。促进陕西经济的发展必须从加强农村教育入手, 积极通过公共政策有效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受教育程度及劳动技能, 充分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17.
刘越  姚顺波 《资源科学》2016,38(1):126-135
中国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不仅为了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同时将改善农民生计作为重要的政策目标。本文基于劳动参与的面板Probit模型和劳动供给的集群固定效应模型,利用全国6省区15县1995-2012年18年的平衡面板数据,探讨了不同类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对劳动力利用与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对农户非农劳动参与和供给的影响存在差异;其中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对农户进入非农市场和提高参与非农劳动时间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防护林工程的正向影响不明显,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速生丰产用材林工程则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对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又进行了不同参与时间的影响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在促进劳动力非农转移方面持续性不及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杨俊  杨钢桥  胡贤辉 《资源科学》2011,33(9):1691-1698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速度的加快,农业劳动力结构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本文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业劳动力年龄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所产生的影响。文中采用农户家庭主要农业劳动力年龄指标,并运用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对农户耕地利用效率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仅为71.63%,效率损失严重;农户劳动力年龄的增加对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呈现倒“U”形趋势;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耕地利用效率低于以老年劳动力为主的农户,需要制定激励政策提高其耕地利用效率;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劳动产出弹性、资本产出弹性、单位耕地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不同,决定了不同类型农户耕地利用效率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我国农村劳动力就业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配第一克拉克定理为理论基础,依据国家三次产业划分标准,定性分析了我国农村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以来劳动力就业状况.然后引入偏差系数,进一步定量深入探究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中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偏差情况.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为新时期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就业结构的调整提供了指导方向,提出"增加农村第一产业投入,稳定农村第一产业发展;提高农村第二产业技能,调整农村第二产业发展;优化农村第三产业结构,推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王杰  蔡志坚  秦希 《资源科学》2021,43(9):1876-1888
农地规模经营是实现现代农业的主要路径之一,探究劳动力老龄化与家庭农地转出决策,对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改进的家庭生命周期模型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从家庭层面实证检验了家庭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流转的影响及其家庭结构的异质性。结果发现:①中国现在还存有近1/3的农村家庭有老年人参与劳动,随着老龄化人口占比越来越高,以老年人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小农户未来也可能长期存在;②劳动力老龄化对农地转出决策具有抑制作用。相比其他家庭类型,有老年劳动力的家庭转出农地的可能性降低了约5%;③不同家庭内部结构下,劳动力老龄化对家庭农地转出决策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抑制作用大小表现为负担期Ⅰ>赡养期Ⅰ>空巢期Ⅰ。本文认为,对于高龄的老年劳动力,需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这部分农户通过以转代耕的方式把农地转出至农业生产效率更高的经营主体;对于低龄的老年劳动力,需配合较为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实现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与农地养老的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