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老子出生在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经过努力而进入周朝王室而任守藏史,转为柱下史。后西出函谷关,受关令尹喜之邀,写出《道德经》。之后,老子北渡黄河,进人河东芮城境内,参拜九峰山天然内经图,并翻过中山瞻仰轩辕之丘,登上昆仑山拜西王母。之后回到九峰山隐居,安家落户在魏国,即今天的芮城。其子李宗因为战功被魏王封在段干,即今天的上段村,所以姓了段干。而段于木乃是老子的孙子,著名的法家李悝,也是老子的别孙。  相似文献   

2.
(一) 商鞅(约公元前三九○年——前三三八年),原名公孙鞅,战国中期卫国人。他“少好刑名之学”(《史记·商君列传》),年轻的时候,跑到魏国,在崇尚法家的魏国宰相公叔痤那里当一名家臣,研究和总结了早期法家李悝、吴起等的理论和变法经验。公元前三六一年,秦孝公下令求贤,商鞅到了秦国,得到了秦孝公的信任,被任命为“左庶长”,主持变法。由于变法获得显著成功,当上了秦国的大良造(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被封为商君。因此,史书上称他为商鞅。法家后学者辑录的《商君书》,记述了他的学说。《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  相似文献   

3.
李悝是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间的有数几个的政治家当中之一.在这个时期间和李悝同样重要的,前于他的有齐国的管仲、郑国的子产和越国的范蠡;和他并时的有吴起在楚国;后于他的有申不害在韩国、商鞅和李斯在秦国.现在把战国初期法家李悝在魏国所施行"尽地力"的内容作分析,加以初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荀况的《议兵》是先秦时期儒法两条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激烈斗争的产物,是我国古代一篇著名的法家军事论文。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急剧变革的时代,阶级斗争极其尖锐。从战国初期到中期,许多法家人物如李悝、吴起、商鞅等,相继在各诸侯国实行变法,  相似文献   

5.
李悝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法家学派创始人,其“尽地力之教”和“平籴”的经济思想分别从生产和消费领域探讨了如何发展农业的问题。虽然现代中国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在经济环境、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但两个时期的农业生产却同属小农范畴。因此,李悝的经济思想对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经济、社会问题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徒木立信     
中远 《良师》2011,(2):46-46
商鞅又名公孙鞅,卫国人,是战国时代的政治家。 商鞅年轻的时候很有志气,学习非常勤奋,喜欢研读法律。他把魏国李悝写的《法经》,读了千遍万遍,读得滚瓜烂熟。  相似文献   

7.
李悝是否曾撰《法经》一事,是中国法制史上的一件疑案。曾有学者从考证此事不见于秦汉史籍记载,推断李悝撰《法经》的说法最早可能出于南朝时,并认为其真实性已受到学术界的普遍质疑。而从《法经》所谓的“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严重地违背了李悝所处战国时期的实际情况;从春秋到战国的诸多政治家虽然对法律制度有很深的研究,但都没有人留下类似《法经》的专门法律著作;以及《法经》“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编著体例,与春秋战国到秦朝所制订和实施的法律制度“诸法异体,民刑分离”的编著体例全然不同等情况看来,李悝是否曾撰《法经》,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这篇文章选自《史记·滑(gǔ骨)稽列传《的增补部分,标题是编者加的。作者褚(chǔ础)少孙,西汉末沛(今江苏省沛县)人,宣帝或元帝、成帝间做过博土。他爱读《史记》,对《史记》残缺的篇章,他都搜集史料加以增补,使它完整起来。 西门豹,战国时期魏国人。魏文侯时做邺县县令。他是一个新兴地主阶级法家政治家,又是一个杰出的无神论者和治水专家。从《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可知,西门豹做邺令以后,坚决执行李悝的“法治”路线,严厉地镇压装神弄鬼、假借迷信残酷剥削和杀害无辜人民的奴隶主恶霸势力,在这之后又带领邺县人民大搞农田水利建设,治服漳水,夺得好收成,改善了人民的生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反动奴隶主阶级、唯物论对唯心论、  相似文献   

9.
林志聪在《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中国古代民权对官权的监督制度及其启示》一文中指出,公元前403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李悝首创举报制度,举奸揭凶、惩污治吏,在偏僻的街道设“蔽竹”,检举人可以把写有检举信息的竹简投进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相似文献   

10.
董仲舒《贤良对》《灾异对》《春秋繁露》所言表面上是儒家的思想,细按之,其本质上皆为法家之思想。董仲舒思想的本质是儒法合一,外儒内法,在“义”和“权变”的借口之下可以不择手段、为所欲为。  相似文献   

11.
从慎到的"人莫不自为"的人性出发,阐述了其"权重位尊"的势论、"君逸乐而臣任劳"的术论和非圣贤等思想,揭示了慎到是从李悝、商鞅、申不害到韩非的承上启下的法家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2.
儒家德治与法家法治实属传统人治。儒家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人治思想显然;而法家法治实属君下法治,其不彻底性使它最终倒向了人治。儒、法人治方略在人性前提、哲学依据、理论基础、对象考量等方面的诸多不同,为当代治国提供了众多启示。  相似文献   

1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玖)》中公布的《成人》是一篇论述国家法律法治等问题的文献,其中蕴含了重德、明刑、因循应时等思想。有学者提出《成人》思想"兼收儒法",但我们认为,《成人》中的"德"同儒家所说的"德"有所差异,"刑"亦与商鞅、韩非等法家学者的刑术不尽相同,反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黄老学派的一些特征,这也能够体现出战国时期诸子学术的融合之势。  相似文献   

14.
春秋战国时期的魏国历经了从弱到强的过程,其中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但身为一国之相的李悝可谓功不可没。他不仅在制定国家律法、管理经济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而且在统计方面也有独到的认识,在古代经济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相似文献   

15.
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改革浪潮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开改革风气之先的是魏文侯时的李悝变法,而李悝变法中最受人称道的措施,是“尽地力之教”。本文试图对“尽地力之教”的内涵、得以成功的条件、在历史上的影响,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尽地力之教”的内涵古籍中不乏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的记载,但对其具体内涵,往往语焉不详。比较而言,描述稍为详细一点的要数《汉书·食货志上》:  相似文献   

16.
李悝变法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著名的改革。其变法内容具有重要的社会历史意义,变法的成功也有其深刻的原因。通过对有关史料的深入而精审的分析,充分说明李悝变法不仅揭开了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序幕,而且在魏国首先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和个体小农经济制。李悝变法是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它给后人留下了一些重要启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7.
关于商鞅变法的史例我最近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司马迁的《史记·商君列传》《史记·蔡泽列传》、孔子的《论语》,还有法家祖师李悝变法,吴起变法的很多史料。有很多史料上讲商鞅是老子的学生,或者是荀子的学生和门徒,这些我都存有异义,因为老子的道家讲究"遵循自然,无为而治",荀子讲究的是孔孟之道,以"德、礼"治国,道家和儒家之理念并没有在后来的商鞅变法中体现出来,可见商鞅是老子或者是荀子学生或门徒的说法是令人不敢轻信的。  相似文献   

18.
子夏的"小人儒"倾向,应追溯到晋国的文化传统.周初统治者对封于晋的夏遗民"怀娃九宗"实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的政策,是子夏"小人儒"产生的历史根源."小人儒"以文明的形式出现,其"重利轻义"、"同于一人"与"爱无差等"的行为方式特点却与"戎夏"传统一脉相承,同孔子之道背离,从而具有野蛮的特点.而前期法家继承的则是"重利轻义"、"同于一人"和重刑主义的戎夏传统.因而,他们与小人儒在行为方式特点上极其相似.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人材辈出的时代。在风云变幻的战国纷争中,大批贤能之士脱颖而出,登上了政治舞台。他们冠盖往来,游说于东西各国,运筹公室,掀起了变法浪潮,给世卿贵族以致命打击,为历史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这个时代贤能之士的佼佼者是法家人物。法家怎样对待尚贤学说?尚贤学说在变法中的作用如何?它给历史留下了什么启示? 过去,有一种传统的说法,认为法家是“重势不重贤”的。诚然,法家中有重势不重贤的,但也并不尽然。主张变法的前期法家如李悝、商鞅等人就十分重视用贤的问题,即使强烈主张君主集权的后期法家也有重贤的。韩非对慎到“重势讪贤”论的批判,就清楚地表明了这点。慎到曰:“飞龙乘云,腾蛇游  相似文献   

20.
从《史记·秦本纪》之秦何以立,到《史记·秦始皇本纪》等关联叙事,可以察见司马迁以秦孝公"商鞅变法"为秦从僻处戎狄到居中原雄主的转折,也是秦始皇能因六世庇荫、一统天下的关键。秦的致霸,赖之法;秦的崩解,亦缘于法。亦即肯定法的治效,反对法的苛察,大抵为"法"的双面刃特质。借由对秦缪公事迹的详述、与由余论治的对话,反讽徒赖法家治国的秦、与承接秦制的汉。由此考察出司马迁建构秦史的意图及寓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