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现存最早、最值得重视的一种明代《三国演义》版本。对比毛本《三国演义》,具有四个方面的突出特色:肯定了它为研究《三国演义》的成书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较好地保存了罗贯中本人的思想倾向;某些细节比毛本《三国演义》或更符合史实,或更合乎情理,或没有某些形误和缺漏;附录文献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三国志演义》魏氏刊本是明代万历年间或万历以后的福建建阳刊本,它属于《三国志演义》二十卷本中的简本。它删减的内容主要是:细节描写,人物对话,人物出身介绍,正文中所插入的诗论等。魏氏刊本参照了杨美生刊本进行刊刻,二者有着共同的底本或祖本。魏氏刊本和美玉堂刊本之间的关系,以及美玉堂刊本和杨美生刊本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4.
<三国志平话>是说书艺人讲说三国故事的底本,它在罗贯中生活的那个时代出版,因此,罗贯中如果创作<三国演义>应当借鉴此书.但从<平话>的内容看,三国故事在元末明初还不够成熟,罗贯中不能从中借鉴到什么东西.所以,他在当时还没有成熟的长篇小说和小说理论可资借鉴的情况下,没有条件因此也不可能创作出这样一部杰作来.<三国演义>应当是宋元至明中叶的说书艺人们世代累积不断创造出来的,并不是由某一个人创作而成.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演义》版本的演变经过了六个阶段,现存于世的有两个嘉靖刊本,它们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歧异,但是基本骨架却是大致相同的。  相似文献   

6.
伏俊琏说:"宋元以来,俗赋并未完全消失,它是作为寄生的文体,附着在戏剧、小说等其他通俗文艺上。"《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赋配合故事情节的展开和推进,按照自身的特征,以雅赋和俗赋两种形式参与叙事,为其生存延续争得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7.
《三国演义》在中国是传统的四大名著之一,可谓家喻户晓。而三国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如曹操、诸葛亮、刘备等也是妇孺皆知。然而,对于普通读者甚至有一些专业知识的人来说,都是只知通行本《三国演义》,却不很了解其重要的"母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对两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差异则更是少有关注。本文旨在通过研究曹操这一重要的三国人物形象在长篇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与通行本《三国演义》中的不同表现,阐明"通俗演义"本与"演义"本的区别,强调"通俗演义"本的重要性,也使已经百花纷呈的曹操人物形象研究更加完整。  相似文献   

8.
嘉靖壬午本是目前所见最早的<三国志演义>小说刻本,其中的小字注于是也成为细致分析刻本整体面貌、勾勒小说创作与批评理路不可或缺的部分.小字注和小说文本中均出现了"史官"形象及其话语,这可能是史学通俗化的影响.而小字注也有不少针对文本阅读而做的评论,以前多被人们忽视.从小字注中可以看出长篇白话小说创作初期"说"与"写"的交融.  相似文献   

9.
酒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但是在政治、军事斗争的紧张时代,酒的功能也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扮演极其重要的角色。本文以《三国志通俗演义》为蓝本,分析酒在三国时期政治、军事斗争中所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在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前对三顾茅庐一事进行铺叙、渲染的是《三国志平话》和元代无名氏杂剧《诸葛亮博望烧屯》,但二者在人物形象塑造、情节设置及语言运用上都显得粗糙不成熟。罗贯中在此基础上运用独特的艺术思维,使该故事成为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趣味的求贤桥段,成功刻画出刘备的仁君形象和诸葛亮的智者形象,因此赋予了三顾茅庐高雅的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三国志演义>在人物塑造上以"三绝"著称,关羽便是其中的"义绝".毛氏父子的评改本,用一个士人文学家的笔墨,精心虚构了从桃园结义、古城聚义到义释曹操、义释黄忠等一个个故事,从而塑造出了义的多重内涵.  相似文献   

12.
笔者在吸收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嘉靖本蒙古文《三国演义》抄、刻本与满文译本、汉文原著的比较研究,进一步确定了240回《三国演义》蒙译本转译自嘉靖本满文抄本。继而,对国内外现存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收藏、分布情况及其典型的抄、刻本进行了详细介绍。最后略述了嘉靖本《三国演义》蒙译本的翻译背景、译文特点以及在《三国演义》蒙古地区传播史上的作用和地位。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笈邮斋本即乔山堂本(刘龙田本)的重印本对繁本进行了大量删节,刊刻也比较粗糙,文字存在很多错误,是建阳简本系统中一个比较差的本子。不过,它与其他建阳系统本子一样,有些地方能纠正嘉靖本的错误;个别地方还有嘉靖本以及其他建阳本皆误,唯独笈邮斋本正确的情况。笈邮斋本与同属建阳简本的黄正甫本相比,黄正甫本对原文的修改较大,笈邮斋本保留原著的文字更多一点。  相似文献   

14.
以叙述故事,描写战争见长的<三国演义>,其中也渗入了浓厚的抒情气氛.小说中展现了丰富、复杂的情感,其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包括悲恸之情、豪迈之情以及怨怒之情,作者通过各种艺术手法加以呈现,具有摄人心魂的震撼力量.  相似文献   

15.
《三国演义》中诸多志怪成分是中华文明沉积的写照,对一些故事原型的溯源再次印证了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而后代作品中诸多"置换变形"的成分,也为该作增添了亮色。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三国演又》学会年会暨孙吴化学术讨论会于2002牟10月10日至13日在浙江富阳市举行。关于版本与作、叙事艺术和人物形象、《三国演义》与孙吴化关系以及电子化数字化研究的新方法等,在会议上得到了充分阐发.推进了该小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义"是《三国演义》的一条贯串始终的线索,与情节的关系十分密切。它是情节发展的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并在"义"的对比和前后照应中推进情节的发展,显示情节发展的结果。"义"与情节在小说结构上浑然一体。  相似文献   

18.
《三国演义》的评点,尽管由于新的阅读和批评模式的生成而逐渐淡出了小说读者的视野,然而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批评的研究个案,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文章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国演义》评点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如果我们要对《三国演义》评点系统做一个全面的审视,可以发现,这一研究至少必然会涉及一下几个方面:《三国演义》评点的版本分析,《三国演义》评点的主体研究,《三国演义》评点的文本阐释;在逐个深入研究的同时,推进并形成整个《三国演义》评点的立体交叉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