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五言诗发始于先秦诗经时代,在民歌的土壤中滋生,经过两汉、魏晋、齐梁文人的研讨和实践,形成了五言古体和五言近体两大体式,二者争辉相映,各领风骚,在中国诗歌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芒,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宝贵财富。五言近体诗是形式主义诗歌的代表体式,它有严格的形式要求,如句字数、平仄、对仗、押韵等。这些形式要求是随着汉语音韵学的发生,经过文人不断的探索,在齐梁时期定型的,它包括了五言近体诗的体式、五言近体诗的韵式、五言近体诗的韵调等三个方面的律定过程。  相似文献   

2.
过去谈近体诗的起源和发展的人往往五、七言不分,笼统地说近体诗"见于唐初"、"起源始于唐代"、"是唐代以前所没有的".本文通过对六朝新体诗(重点分析五言新体诗)的体式、平仄格式、拗救、押韵、对仗诸要素的深入探析,提出如下的看法:五、七言近体诗并非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五言近体诗产生于六朝,七言近体诗萌芽于六朝陈、隋而完成于初唐,且仄韵五绝新体诗也诞生于六朝,它开了唐代仄韵五言近体诗的先河.  相似文献   

3.
张宏星 《语文知识》2004,(12):22-24
《孔雀东南飞》中有几类词是古汉语特有的,因此笔建议将词语教学作为此诗的教学重点之一。在教学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4.
近体诗又称格律诗,它包括律诗、绝句和长律。这种体裁的诗歌兴起于齐梁,完成并盛行却在唐代,所以唐人把它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把唐以前的汉魏六朝诗称为古诗(包括五言、七言和乐府),把唐以后模拟古诗,不按近体诗格律写的称为古代诗或古风。  相似文献   

5.
近体诗是唐代新兴的诗体,分为律诗和绝句两大类。从五言近体诗入手,详尽描写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形成的全过程,遍举句、联、绝、律的所有组合方式,并依据近体诗求变的精神,对所有形式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出五言近体诗句、联、绝、律的最佳组合方式,由此分别推论句、联、绝、律组合选择原则,并系统总结五言近体诗组合与选择原则,进一步揭示五言近体诗的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节拍的划分、节拍内部的平仄、节拍之间的平仄、出句与对句的平仄、粘的平仄五个方面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近体诗平仄搭配的规则;强调区分四字节、三字尾、常式、变式的重要性;纠正了教科书和名家著述中顾此失彼互相矛盾的说法;指出近体诗的格律不须背诵,是可以根据几条简单的规则推导的。  相似文献   

7.
<正>古风虽古,教学次序却宜安排在近体诗之后。这主要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虽然古风创作发生在近体诗产生之前,但"古风"这一概念的明确却是在近体诗产生之后。古人明确了近体诗的文体特征后,才将那些有别于近体诗的诗体称为"古风",进而在与近体诗的比较中,古风的种种特征才逐渐明晰起来,创作技巧才被有意识地加以探索。二是相对近体诗的  相似文献   

8.
"五"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个数词,看似简单的数字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却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人们崇拜"五",逐渐把它神秘化,视"五"为精神寄托和一种崇尚。语言作为文化的特殊载体,记录着使用这种语言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所以这种尚"五"文化也就反映在了汉语词汇里,出现了很多含有"五"的词语,如"五光十色""五彩斑斓"等。这种对"五"的崇拜源何而起,又是如何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试从四个方面对带有"五"的词语进行分类,分析哪些类词语体现及如何体现尚"五"文化,哪些带"五"的词语不能体现尚"五"文化,并简单说明了尚"五"文化的来源,尚"五"精神与这些词语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了杜诗“描述性形容词置于句首”与“南迁近体诗”两个小题目进行思考。笔者认为“描述性形容词置于句首”是杜甫语言运用的一大创造,它突现了人们“感觉优先”的原则.它变动了常规语法结构;而“南迁近体诗”在组诗章法结构的缜密严整,强化诗歌的抒情性,以及遣词造句的壮丽和音韵节奏的抑扬亢堕等方面都堪称杰作。  相似文献   

10.
新词语的产生体现了社会的发展,"井喷、忽悠、量贩、旗舰、饕餮"五个词语代表了词语产生发展的趋势。从这五个词语的应用可以看出新词的来源有方言词、行业用语的意义扩大、外来词语、旧词新用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探讨唐诗在音乐美的创造中所采取的句法修辞策略。分别考察了唐代近体诗、古体诗的局部音乐美建构、整体音乐美建构与句法修辞手段运用的密切关系。唐诗句法修辞在服务于诗歌的音乐功能方面,占据着重要地位,既有直接作用,也有通过语音修辞的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一个由散文诗作者组成的散文诗群体"我们"在北京诞生,立刻引起了文坛,特别是诗坛的普遍关注。那么,关于这个群体的诞生背景,他们的散文诗的美学理念,他们所提倡"大诗歌"创作的意义,散文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的当下性与未来性,以及实现美学突围和作为一场文学运动的理由,等等,本次访谈就是针对这些问题而展开的。通过访谈,得到了许多具有说服力且富有前瞻性的回答。现在的散文诗探索实践,将意味着可能酝酿成一场历史性的文体探索性与独立性的美学运动。  相似文献   

13.
古人写诗作文偶尔会模拟前人名作,而古人对模拟之作的评价贬大于褒,今人的评价则较为辩证,但对于“杂拟”类诗歌何以在魏晋形成蔚为大观的创作风气关注不够,尚未将《文选》中“杂拟”类诗歌的个体价值与后世价值联系起来。通过对比《文选》中的杂拟诗与原作的个性、共性特征,发现“杂拟”类诗歌具有一定的诗史意义:一是具有发展旧题材、创造新题材的革新之功;二是在诗中注入新的情感特质和审美内涵的创意之功;三是在句式、句法、结构上出奇制胜的创法之功。  相似文献   

14.
《春华秋实集》是一本旧体诗词创作集,王永宽著。序言作者在肯定这本创作集多有成绩、内容丰富、佳句沓来、且多白描手法的同时,着重探讨了近体诗采用平水韵这种古格的传承问题。《元末明初浙东三作家研究》是一本研究刘基、宋濂和戴良的专著,魏青著。序言作者认为此书多有佳处,全书资料扎实,不少见解颇具功力,更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创获;序言中还探讨了历史上的遗民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冯文炳的《谈新诗》是中国新诗理论与批评史上的重要文献。在新诗性质论上,重视新诗的内容,主张“普遍性与个性”的妙合;在新诗创作论上,对“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天籁”式、灵感式创作方式极为推崇。《谈新诗》写作走的是中国传统点评式、感悟式的路子,重“趣味”,讲“妙悟”,深得中国古代境界论诗学之精髓,处处流溢着道禅诗性智慧,但也存在着某些认识上的偏误。  相似文献   

16.
百年中国新诗诗体建设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从中国新诗发生之中寻找到深层的答案。新诗的发生,把旧诗推向对立面,造成百年旧体诗创作始终没有得到公正评价.造成百年诗体建设的偏狭;发生期新诗在体式上的特征就是“自由”,造成百年自由诗体的强势地位,制约着其他诗体的发展,始终没有形成定型或准定型诗体;新诗发生期对外在格律形式的轻率否定.成为一种定势思维,制约着新诗格律的探索,百年中国走过了一条新诗自由化把律化推向边缘的诗体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生活在都市环境中,戴望舒却与这一环境有着某种龃龉,他以对田园的企慕,来逃避都市对人生的侵扰,坚守精神家园,但他也在以自己的方式传达着都市体验。其诗歌所构筑的自我形象和虚构世界,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反映了他的都市境遇和与都市的矛盾。作为游子,他在都市里找不到归宿,在田园中也丧失了乡愁,只能在怀旧中追寻失落的天国。但都市生活也为戴望舒诗艺带来了现代因素。他的许多诗歌都运用了现代观物方式和日常生活意象去表现在都市中的复杂感受,从而突破了传统的“静观”和“典雅”的格调。  相似文献   

18.
罗伯特.弗罗斯特作为美国现代诗的代表,他注重传统,往往以描写自然和人情开始,逐渐进入哲理境界。本文通过解读诗人的哲理名诗《没走的路》,让读者了解其简洁的诗风,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的《西江月》二词,以全知视角,塑造主要人物贾宝玉的性格,以小见大,从中分析其沉淀于中国历史文化当中的潜藏的叙事模式;《红楼梦》中的五首柳絮词,代入了"隐性作者"身份,词之风格、文采与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之性情才华相切合。词的叙述视角多变,叙述语言风格各呈异彩,充分展露了作者出色的叙事艺术。  相似文献   

20.
杜甫"诗史"内涵包括叙写历史事件、反映个人遭遇、展现时代画面等三个方面,风格上又具有的"沉郁"的特点,韩偓诗歌符合上述内容,所以韩偓诗歌可以称之为"唐末诗史",韩偓是杜甫的"异代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