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升平署档案是清代宫廷戏曲演出管理机构升平署的工作档册,保存了大量嘉庆至宣统朝的宫廷戏曲演出、礼乐制度史料。今天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对升平署档案的整理,充分发挥这批文献在清代宫廷史、文化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彭芳 《兰台世界》2015,(3):83-84
本文通过对升平署档案的全面研究,探寻出清代宫廷戏剧管理中供奉人员数目庞大,演出活动频繁,管理成本高昂、最高统治者参与管理、组织繁杂,管理过程严密的特点,试图为相关人员进行学术研究提供必要的文献参考。  相似文献   

3.
罗燕 《文化遗产》2010,(4):74-81
清代宫廷承应戏的演出十分频繁,这些承应戏在最初都是为了应合宫廷内的各种民俗节日、朝廷重要庆典等筵宴场合而专门编写的,可统称为"节戏"。本文主要通过分析现存清宫承应戏的表演本和清升平署有关演剧的档案,以探讨节戏在演出中所呈现的仪式性特征,以及这些仪式背后所具备的宗教性、习俗性甚至政治性色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多种日记与档案中戏曲史料的比对分析,认为《王文韶日记》中的戏曲史料具有三个方面的重要价值:一是其中的宫廷演剧记录可在观众人数、座次、礼仪等方面弥补清宫升平署档案之不足;二是其中的官府演剧不仅具有明显的官方色彩与礼乐性质,而且绝少见诸其他文献,于同类史料中殊显珍贵;三是从作者的戏曲活动与观剧感受看,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士大夫阶层的生活状态与戏曲态度。  相似文献   

5.
清升平署所保存的大量内府曲本是清代宫廷演剧,乃至中国戏曲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但其自1924年开始大量散出后,被众家所得,使得今日之曲本收藏十分分散,收藏全貌尚不清晰。本文以时间为序,按照收藏者逐一介绍该处所藏升平署戏曲文献的源流和今日的收藏状况。  相似文献   

6.
嘉庆以前宫廷尚未发现皮黄戏,道光时期演出中只有零星的两出皮黄剧目。嘉、道时期"乱弹"和"侉戏"都不含括皮黄。咸丰末年从民间招进的艺人中有近六成以上属皮黄,极大丰富了宫廷皮黄剧目,皮黄戏通过"花唱"演出形式征服了清宫帝后。同治时期,民籍演员虽然被裁撤,但延续了咸丰朝的发展势头,档案出现"西皮""二簧"等称谓,"乱弹"亦专指皮黄。光绪朝大量皮黄名角和戏班进宫,使得皮黄戏成为宫廷演剧的主流,宣统时期皮黄剧目则完全占领了演出地盘,进入全盛时期。宫廷与民间的皮黄戏演出,共同促进了京剧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看戏,是清代帝后生活中一项很重要的活动,既可满足自身消遣娱乐的需要,又可在笼络亲贵臣僚、外藩使节中起一定作用.为皇帝演戏的演员有宫内学艺太监和宫外民籍演员.宫内学艺太监简称内学,由内务府挑选聪明伶俐、面容娇好、嗓音纯正的年幼太监,分别不同行当,学戏数年,以满足内廷演戏的需要.宫外民籍演员也称外学,凡享有盛名的民间戏班、艺人经常被召至宫中承应戏差.如著名的老生三杰谭鑫培、孙菊仙、汪桂芬,旦角演员王瑶卿、陈德霖,武生演员杨月楼、杨小楼等都曾进宫演戏.负责宫内演戏的机构叫升平署.升平署在管理宫内外演员和安排戏曲演出活动中,都制定了严格甚至苛刻的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8.
周志辅和他收藏的戏曲文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志辅是中国现代专门收藏戏曲文献的重要人物之一,1949年他离开上海时,将自己收藏的所有有关戏曲的藏书及文献全数捐献给上海图书馆,包括明刻善本书,清代南府和升平署抄本,各种名伶的资料、脸谱、戏单,戏班抄本,戏曲抄本,清宫戏曲文献等。这些珍贵资料1965年前即被上海图书馆全部装裱成册,得到妥善的保存,定会被后人重新认识并加以研究和利用。  相似文献   

9.
田雯 《文化遗产》2016,(5):136-144
清代宫廷演剧是历代宫廷演剧的高潮,清代宫廷戏曲艺术的高度繁荣带来了戏曲导演艺术的发展。在清代宫廷演剧中,一般由总管、首领、教习担任着导演的部分职能,此外,深谙戏曲之道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会时而兼任导演一职。因为宫廷戏曲是一种以形式取胜的特殊样式演剧,它追求的是辉煌绚烂的皇家气象,故而在导演艺术方面也呈现出与民间演剧迥然有异的特点,装扮的设计、砌末的运用、场面的调度都力求奢华。这虽然与讲求虚拟性、写意性的古代戏曲精神有所背离,但是它确实具备很强的观赏性,在导演艺术方面对于后世的戏曲舞台演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10.
张卫东 《北京档案》2014,(3):46-47,49
正旧时,京城百姓将营业性演出场所统称为茶园,这与古代的茶肆、酒楼的演出形式分不开,古称勾栏、瓦肆。无论宫廷戏台、庙宇戏台、府邸戏台、会馆戏台、饭庄戏台等在戏曲演出史上有过多么重要的地位,但是真正为观众服务的商业性茶园戏台才是戏曲演出的重要部分。京城是一个政治文化中心,这里的商业性茶园戏台在清代堪称全国之冠。  相似文献   

11.
听老辈人说北京有个精忠庙,是古都戏曲文化的福佑地。道光年间,京剧已在北京初具雏形。经过几代帝王的极力扶持和奖掖,京剧逐渐从宫廷发展到民间。精忠庙对戏界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现从馆藏内务府及国史馆等全宗档案中,选辑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 宣统各朝有关严肃宫廷门禁制度方面的史料予以刊布,供研究清代宫史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13.
明脉望馆本教坊编演杂剧和清南府、昇平署戏本,是历代宫廷演剧唯一存留的剧本。其中,尤以主要演出于宫廷宴飨场合的清代仪典承应戏存世数量众多,类型多样,且从剧本结构来看,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追本溯源,通过与明内府本和宋代教坊承应演出进行结构和内容的对比,认为清代仪典承应戏,继承了教坊致语的内容,通过角色内化,继承了教坊承应演出的基本结构。而"参军色"从游离于演出之外,仅充当串联者到成为剧中角色之一,体现了历代宫廷曲本创编手法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戏曲演出是清代宫廷文艺的重要内容。为彰显国力,适应宫廷礼乐的需要,清代内廷修建了多座大戏台,编写了大量内廷大戏剧本。《封神天榜》等宫廷大戏在演出中有意识地适应大戏台的结构、构造,在演员出入方面增加了洞门、傍门,在舞台呈现方面增加了场楼、高台等表演台面,并以天井、地井供演员出入或呈现各种砌末,从而拓展了舞台表演空间,强化了舞台效果,形成了恢弘壮阔的宫廷气象。但文本对舞台的依附与迎合,提高了内廷演剧的人力、物力成本,造成了忽视情节展现和人物个性塑造的不良影响;在国力衰微时,其剧本难以直接搬演,需要对情节、场面进行删减,因而对其流传造成很大制约,使其在同题材戏曲中相对孤立,以至于其文本和舞台技艺对后世的影响都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5.
<正>2017年6月9日,是第10个"国际档案日",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主办、珠海市档案馆承办的"清宫秘藏档案珍品展"在珠海市档案馆开展。本次展览共展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76件珍贵的清代宫廷档案及相关图片、图表等。展览分七部分:第一部分展出皇帝专用文书,如康熙帝遗诏、庄妃册文、告天"七  相似文献   

16.
1915年,京剧大师梅兰芳第一次来到天津。在东天仙戏园演出,此后又多次来津献艺,在半个多世纪的戏曲生涯中。天津的新明、平安、春和、皇宫、天福、升平、中原、中国等大大小小的戏园子,都曾留下梅先生的足迹。他在天津这片艺术的沃土上,与热情的天津观众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双城县档案馆于1958年8月14月建立,现局馆合署办公,定编15人,下设业务指导、管理、秘书三个股。 该馆至1987年底共收藏档案和资料96,637卷册,其中档案有94,481卷,各种资料2,156册。其主要内容有: 一、清朝档案:共有49,082卷(含满文2,034卷)。它历史悠久,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六朝积累而成。这些档案,是双城极其珍贵的史料。档案共分为两大部分,即委协领署档案、理事抚民府档案。最早档案为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有清政府、吉林将军衙门、黑龙江将军衙门、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伯都讷副都统衙门、三姓副都  相似文献   

18.
刘晨 《云南档案》2012,(12):29-31
杜文秀,字云焕,号百香,回族,云南永昌府保山县人,生于道光七年(1827)。(关于杜文秀生年的考证,参见罗尔纲:《太平天国史》,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2644~2645页。)文秀本姓杨,名秀,出生于一个回族商人家庭,10岁时承嗣舅家,从舅姓,取名文秀。  相似文献   

19.
王仕琪 《湖北档案》2010,(10):43-44
郭嵩焘,字伯琛,号筠仙、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年问进士。1853年随曾国藩办团练,1859年曾去天津助僧格林沁抗击英法侵略军。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  相似文献   

20.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的机构设置与职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的机构设置与职能王良城美国国家档案与文件署原名国家档案与文件局,成立于1949年,1984年改现名,并脱离总务署的领导,成为与总务署并列的机构。国家档案文件署由合众国档案员即署长领导。合众国档案员由美国总统任命,并经参议院认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