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明代武举乡试属于武举的初级考试,它是明代选任武官的途径之一。经过明初的建制,至正德三年(1508)与正德十三年两次《武举乡试条格》的颁布,武举乡试正式进入制度的确立期。正德时期的武举乡试在人员资格、试期、内容、解额与地域分布等方面臻于规范化。但由于这一时期的武举乡试制度具有保护武官子弟特权、以军事需求为基本原则等特征,限制了明代武举乡试制度在公平性、客观性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其考试内容为马步射与策论,简化了考试程序,但束缚了武举乡试制度往实战化方向发展,使武举乡试制度渐趋僵化。武举乡试制度建设的滞后性表明了武举在明代科举中所占据的非主流地位,制约了武官选拔体制的革新和军事力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乡试作为规模最大的一级考试,应试者与录取者的比例极低,因此在科举取士中竞争尤为激烈。顺天府乡试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通过论述顺天府乡试的概况与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认识晚清时期的乡试,同时有助于丰富科举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陈长文 《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28(6):120-126,61
国内外现存明代乡试录共333种,其中孤本291种(部),浙江宁波天一阁现存272种,其中孤本233种(部)。天一阁所藏种类占存世种类的81.68%,其孤本种类占存世种类的69.97%。另外,现存明代武举乡试录11种,其中天一阁藏8种,且皆为孤本。无论收藏的种类,还是孤本数量,天一阁在国内外都处于独尊地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4.
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二十一岁中举.近年在陈氏故里发现了他的乡试朱卷册,内容包括“自述”、“家族成员名录”、“师长名录”、“试卷”、“考官、师长评语”,提供了关于陈宝箴及其家族新的史料和信息.陈宝箴应试所撰八股文、试帖诗是目前搜集到的他的最早文字,结合评语,可以借此分析青年陈宝箴的文字学识水平.且江西这一科其他举人当年所刻朱卷册迄今尚未发现,因此,陈宝箴朱卷册作为这一科试卷的代表性文献,值得我们珍视.  相似文献   

5.
陈尚敏 《档案》2020,(1):25-32
科举文献是指对科举制度、过程、内容、结果及相关人物、事件的原始记录。科举文献类型多样,这里所指,即由清代甘肃士人刊刻的硃卷以及包含甘肃科举中式者信息的同年齿录。硃卷和同年齿录均有中式者的个人简介、家族谱系,部分会试同年齿录和硃卷一样亦有师承关系部分。上述两种科举文献有助于考补清代甘肃人物、兰山书院山长传记以及认识明代向甘肃移民的多样性,同时还可对其中的部分史事进行订正。  相似文献   

6.
刁俊 《兰台世界》2024,(4):148-151
明清两朝,随着中央政府对宁夏的经略,宁夏文教事业有了较快发展,涌现出一大批文武科举人才。两朝有30余种地方旧志流传至今,为我们溯源宁夏文教事业,特别是科举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但地方旧志中关于文举记述较为翔实,武举内容则相对匮乏。国图现藏《雍正二年陕西甘肃两河武举乡试录》,详细记录了雍正二年甲辰科宁夏武举的相关情况,可对传世宁夏旧志相关内容进行补充。更难得的是,是书保存了宁夏武举人梁从直的策问试卷,这对宁夏乡贤研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7.
欧七斤 《历史档案》2012,(2):142-144
长期以来,有关李叔同青年时期参加乡试的史实记述存有不少争议。其中有持一年内参加一次说,有持一年中先后参加两次说,也有两年各参加一次说。对李叔同获得监生资格的记述也多语焉不详,甚至有失实之论。廓清这些史实,将有补于李叔同事迹行年记载中的不足,也有助于深化李叔同思想演变的研究。本文拟利用西安交通大学历史档案中所藏有关李叔同参加乡试的  相似文献   

8.
马镛 《图书馆杂志》2007,26(9):71-74
清代乡会试录、乡会试同年录和乡会试同年齿录是三种既有共同点又有差异的科举名录,但在前人和今人的一些文献中,往往较多注重其共同点,而忽视其差别。本文试图对这三种名录的刊刻、体例、内容、文献价值等作一些分析,以便更清楚地看到其差异和独特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9.
明人张朝瑞辑、许天叙等续辑的《南国贤书》,记载了明代南直隶(约为今江苏省、安徽省和上海市)举人名籍、乡试考官、考题等情况。是书的明崇祯刻本较为常见,其所载史料主要辑自乡试录和地方志。由于现存明代应天府乡试录残缺、《乾隆江南通志.选举志》等地方志对举人情况记载不全等原因,故《南国贤书》相较而言是一部较为系统和全面地记载明代南直隶举人的科举题名文献,具有较高的科举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乡试是科举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考试选才制度,对金元以来中国朝野政治、社会、教育、文化、风俗等方面产生过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自20世纪30年代起,现代意义上的乡试研究渐自兴起。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目前学术界已经从不同的学科、视角或层面展开广泛的研究,取得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于问题重要、牵涉面广,对后世影响深远,乡试研究正在成为科举学、教育学、历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科研究的新热点。在中国科举制度停废110周年之际,对乡试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随着科举研究的兴盛,科举文献也越来越受重视,进士名录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现存进士名录中包括大量的具有档案性质的单科名录,如各科的进士登科录、会试录、同年录等a。其中同年序齿录记载进士资料一般比较详细,史料价值较高,但由于其作用主要是供联谊,故易代之后多不存。明代进士89科,各类同年录仅存30余种b,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丙辰科之同年序齿录即不见传本,且此科进士之登科录、会试录亦皆未见传世。笔者在一部古籍的书衣夹层中发现了本科进士序齿录的部分残叶。本文通过对残叶进行缀合、剔重,将其内容全部整理录出,并略加考补,以期稍补此科进士材料缺失之憾c。本科进士344名,知名者有洪承畴、阮大铖、侯恂、黄尊素、瞿式耜、袁中道等d。此残叶当为万历刻本,内容分为目录和正文两部分。目录半叶12行,每行收录进士3人。正文半叶16行,半叶收录进士2人。目录、正文共残存约6500字。目录所收进士按地域排列,人名下小字双行注明别号及生年。目录尚存约半数,计169人。正文仅存38人(其中16人不见于残存目录),按年龄从大到小排序,姓名下依次为籍贯、生员类别、字、号、治经、行第、出生年月日、乡试、会试、廷试名次、观政衙门、初授官职、三代名讳及官职、母姓、祖父母及父母存亡情况、伯叔兄弟名及官职、妻姓、子侄名及官职。  相似文献   

12.
《乾隆壬午科江南乡试诗四房同门录》一书收录戴震乡试制艺三篇,为修订本《戴震全书》及《戴震全集》所未收。此书为研究和考察戴震生平、戴氏与段玉裁的交游、戴氏与江永的学术渊源以及清代考据学风对科举的影响等问题,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相似文献   

13.
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重要手段。清代科考,每逢子、卯、午、酉年举行乡试,逢丑、辰、未、戌年举行会试,是为正科。如遇皇帝登基、万寿等重大庆典,也可在当年开科取士,称为恩科。若庆典时间恰逢正科之年,则改正科为恩科,正科推迟或提前一年举行,有时也会恩正并科。一般來说,考生要在原籍应试。然而咸丰九年(1859)却出现江苏、安徽两省借用浙江贡院举行乡试的情况。咸丰十年是咸丰帝三旬寿辰,定于三月举行恩科,故咸丰九年需先期于各省举行恩科乡试。但从咸丰元年开始的太平天国运动却给江南乡试带来巨大的困扰。特别是洪秀全于咸丰三年定都天京(今江苏南京)后,江苏、安徽两省咸丰五年的乙卯乡试和咸丰八年的戊午乡试都不得不暂缓。适逢咸丰帝万寿庆典,于是两江总督何桂清、江苏学政孙葆元、安徽学政邵亨豫等人多次上奏,请求借用浙江贡院进行乡试。经咸丰帝批准,最终决定江苏、安徽两省士子于咸丰九年十月借浙闱举行己未恩科乡试,同时补带乙卯正科,所有官卷、民卷中额均加倍。而浙江省武闱乡试则推迟至咸丰十年二月举行。是年江苏、安徽乡试,入场士子共计九千七百七十余人,均恪守场规,安静无弊,录取结果于十一月十二日揭晓,科考顺利结束。本专题史料档案,选自馆藏宫中朱批奏折、军机处录付奏折和上谕档,现予刊布,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正>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王红春所著《明代进士家状研究》一书,2017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该书所涵涉的家状,是指科举考试前士子投纳的家状,其中记录士子的履历、三代、籍贯、年貌等个人及家庭的各项基本信息。但家状今多已不存,该书综汇现存明代56种会试录、57种进士登科录中所载进士家状,参辑明代进士同年齿录、履历便览、乡试录、地方志和明人文集的相关文献史料,梳理了明代1.8万余名进士的基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明代进士的会试录取、家庭职业结构(役籍)、入试身份、习经、及第年龄、家庭代系结构(祖上三代存殁状况)等进行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15.
现将馆藏内阁题本中有关顺治十一年各省举行乡试的试题、取士额、科场设施、经费以及其他有关档案史料,选编公布,供研究中国文化史、科举制度参考。  相似文献   

16.
咸丰八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咸丰八年(1858年)顺天乡试科场案,是有清一代最大的科场案狱之一。因该年为戊午年,又顺天乡试贡院亦称“北闱”,故此案多谓之“戊午科场案”或“戊午北闱之狱”。该案情节错综复杂,正主考官柏葰听受嘱托,副主考官程庭桂交通关节,案情重重,头绪纷繁。这一科场大案由怡亲王载垣等遵旨查办,咸丰帝依情节分两批审决,先后共惩处九十余人,其中  相似文献   

17.
奏考回琼赋     
明代应乡试者,须经院试。 院试权专于提学,轮回于府州。提学不韪,拒绝入琼设考;儒生无奈,冒险渡海应试。途中漫藏危机,屡有惨剧:或丧命于骇浪,或受害于歹徒。江河呜咽,天地悲哀。  相似文献   

18.
<正>科举考试,是中国封建王朝通过设立各种科目公开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始创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强化于明,至清趋向衰落,历经1300余年,对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观念和社会风尚有着重大影响。云南省泸西县国家综合档案馆中保存的一套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的乡试考试卷,反映了当时考试的内容和要求。试卷考生是广西直隶州学  相似文献   

19.
张思源 《兰台世界》2011,(11):18-19
贵州科举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独立开科前的这段历史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乡试地点经历了湖广到云南再到贵州的变化,解额也从5名增加到30名,分析这一时期中举者的籍贯则可看出地理交通对科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贵州科举在明代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而独立开科前的这段历史尤其有着重要的意义.其乡试地点经历了湖广到云南再到贵州的变化,解额也从5名增加到30名,分析这一时期中举者的籍贯则可看出地理交通对科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