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是衡量教育公平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因学生个体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异、省区间教育经费配置的差异、中央政府对不同高校经费投入的差异而呈现出学生个体间入学机会不均、高校招生名额省区间分配差别较大与地区间招生录取分数线不一致等问题。从国家财政促进政策的角度看,需要各级政府加大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基础教育质量差距;多渠道筹集高等教育发展资金;优化高等教育投入模式;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日趋公平。  相似文献   

2.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而高校招生制度是保证入学机会公平的首要环节,其中招生录取制度的地域差异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依据近年来甘肃省普通高校招生分数线和录取率现状,通过区域间的比较分析,探讨普通高校招生制度中的不公平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3.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4.
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经济转型后的初期,我国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呈现出扩大趋势,而实行扩招政策以后,地区经济差异变化对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差异变化的影响程度减弱,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的差异程度随着国家招生总数的大幅度增长逐渐降低。但我国区域高等教育机会仍然存在着较大绝对差异,尤其是西部地区与直辖市之间两极分化还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5.
当前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分布状况是西部民族地区和部分直辖市占有明显优势,而人口大省和部属普通高校较少的省份则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布局不均衡、国家对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以及各地人口和历史发展不平衡等。为此,可以通过对部属普通高校的属地招生比例进行限制、调整部属院校布局和建立相应的监测制度等措施来缩小优质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6.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及其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高校招生制度,无论考试的机制和内容,还是考试的方法、程序、录取标准和录取方式,均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借鉴。对我国高考改革的启示是:要确立适合自己国情的大学招生制度;淡化高考的竞争性,变应试教育为人格教育和能力教育;加强和改善升学指导;强调公平性,做到高等教育入学机会面前人人平等。  相似文献   

7.
高等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由于制度设计的缺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等原因,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入学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等方面都存在着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应通过强化教育公平理念、稳定教育经费来源、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革收费制度和完善招生录取制度等方面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校地区分布非均衡问题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建国后我国高校地区分布格局形成和变迁的定量分析发现,50多年来高校地区间分布差异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目前非均衡程度仍然很高。多变量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在实行新生来源计划制度的情况下,高校地区分布的不均衡是造成地区间高等教育机会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9.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价值观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高等教育公平有其丰富的内涵,高校招生公平体现着高等教育公平的重要内涵即高等教育机会的均等,受多重因素的影响,现行高校招生制度中存在着种种影响高等教育公平的现象。本文分析了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逐步完善高校招生制度,推进高等教育公平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教育公平包含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个层次,本文时高等教育的起点公平,即入学机会公平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的含义,然后考察了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公平现象。这些现象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招生制度所造成的直接不公平,另一方面则是其他因素造成的间接的不公平。最后提出了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公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清洲 《成人教育》2009,29(6):49-52
成人高等教育制度是我国教育基本制度的组成部分。在新中国发展的50多年里,已形成了高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制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电大开放教育制度、网络教育制度和岗位培训制度、继续教育制度,构建了成人高等教育的制度体系,为终身学习法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探讨成人高等教育制度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对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构建终身教育体系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组织的观点,是从高等教育系统内部来看待高等教育的行为。在高等教育这个内部组织系统的总体矩阵中,资源、知识、教职人员和文化都在内部共同作用于高等教育系统。当这些因素都与高等教育目标一致时,就会给高等教育系统带来巨大的动力;反之,当这些因素相互冲突时,就会妨碍高等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制度作为一种规范高等教育活动的社会制度,是社会各群体高等教育利益的反映,不同的高等教育制度的选择体现了不同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价值诉求。本文对高等教育制度选择过程中的人性和政治的争斗进行了分析,评述了高等教育制度变迁历程中的价值追求,对高等教育制度的终极目的作了些探讨。  相似文献   

14.
《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动因及改革历程作了清晰的回顾与阐述,读后令人感到亲切又深受启示。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尽管已经取得明显进展,但高等教育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依然存在较严重的体制约束与障碍。继续消解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障碍需要同加强教育的法制建设紧密联系,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需要高等教育与创新体系两个系统的双向自觉。当前高等教育系统推动科技进步已经形成自觉,而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则更多地处于自发状态。分析和高效运用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促进高等教育融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系统具有保守和超越的双重性格,它决定科技进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选择"浸润—渗透—扩散"的温和式路径。该路径使科技进步成果有条件地准入高等教育系统,最终形成双向循环系统,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6.
芬兰在高等教育国际化浪潮中,顺应欧盟高等教育一体化发展之势,不断推动面向国际化的高等教育改革,创建双轨并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构筑多层面互动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机制,采取市场化的高等教育经营战略等,从而使其迅速占领了世界高等教育的高地。芬兰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为仍在国际化上缓慢行进的中国提供了借鉴,我国应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创建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建立国际化的质量评估体系,完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推进高等教育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学考试制度体现教育公平性原则,促进教育平等,实现“宽进严出”的高等教育模式,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功能,催生民办高等教育模式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自学考试制度要立足素质教育的基本标准,坚持开放的特性标准,充分发挥自学考试所特有的“选拔”、“培养”和“自学”三大属性。有中国特色的自学考试制度,是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教育社会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体制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理性地认识自学考试制度在整个高等教育体制中的功能与地位。  相似文献   

18.
高等教育治理的内涵与外延随高等教育实践发展而不断丰富,并服务于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走过了波澜壮阔的70多年发展历程。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之治"体现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中国追求",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中国探索"的发展果实,彰显了高等教育治理体系的"中国优势"。高等教育治理的"中国之治"是对现代世界高等教育治理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特色,凸显了中国优势。高等教育的"中国之治"是中国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不公平现象大多源于高等教育立法的不健全以及教育的制度性障碍。文章从教育法制的伦理视角来审视高等教育公平问题,指出教育法制的伦理困境:教育法制合理性的缺失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法制自身公平性的缺乏导致教育不公平、教育法制的不完善导致教育不公平。进而寻求加以突破的对策,提出转变高等教育立法的观念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思想基础、明确并理顺高等教育的法律关系以保障教育公平、建立有利于保障教育公平的较为完备的教育法律体系以及创新教育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20.
美国高等教育在三百多年的时间内迅速崛起,这与美国的多元文化、分权的高等教育行政体制、兴盛的私立大学和完备的高教法制体系四个突出因素密切相关。我国应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批判地吸收外国文化,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教行政体制,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完善高等教育法制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