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编中师《美术鉴赏》教材中,“美术的种类及其特征”一书,实际上并没有专门对“美术的特征”进行阐述。而是“分别介绍”了作为美术的部类的“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但是,教材在阐述“绘画的特征”时,却又基本上是讲的属于整个美术的特征。“美术的特征”和“绘画的特征”有没有区别?有没有必要区别?我认为,不仅有明确的、严格的区别,而且这种区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美术的特征”和“绘画的特征”应分别属于如是两个层次:前者主要在作为意识形态之一的艺术的范畴内比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文学”?“文学”的特征是什么?中国古代很少作正面再说。本文以”文学“的外延——文体论入手,考察了它所显示的“文学”内涵、指出:“文学”的特征是“文字”,“文学”是一切文字著作,这就是古代中国人的文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本文从训诂学方面挖掘了中国古代文学特征论的文化渊源,并与西方古今文学特征论一一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3.
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康宁 《教育科学》2002,18(3):14-18
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准入性知识”,“开放性知识”,“速变性知识”。与之相应,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的学习将具有明显的“技术性”特征、“功利性”特征、“个体性”特征及“全程性”特征。  相似文献   

4.
关于情感性道德教育范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式”概念来源于美国哲学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共同体”思想。本意是“共同显现”,也被称为“模式”、“范型”、“范例”等。道德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在一定的历史阶段,道德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而且总是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教育方式。我们把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共同性特征的表现方式称之为“道德教育范式”。 从总体特征看,道德教育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凸显“道德知识”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知识性道德教育范式”、以凸显“道德行为”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行为性道德教育范式”和以凸显“道德推理能力”的价值和地位为特征的“能力性道德教育范式”等。这些道德教育范式在一定的历史条件  相似文献   

5.
(1)对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初步认识。(2)初中物理教学中“科学探究”的几点特征。①物理问题情境的特征。②思维开放特征。③实践探索特征。④学生主体特征。(3)教师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任务。①精心设计“科学探究”活动。②认真组织“科学探究”活动。③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④对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作出评议。  相似文献   

6.
比较优势思想在中国外贸思想史上的发展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优势思想在中国对外贸易思想史上主要经历了古代以“绝对优势”为特征的萌芽阶段、近代以“静态比较优势”为特征的形成阶段以及当代以“动态复合优势”为特征的创新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体现了“时代性”、“继承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对中国对外贸易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我们认为 ,“自己”句法职能的复杂性主要与“自己”的语义指向和谓语动词的语义特征有关系。或者再具体些 ,与语义的某些限定有关系。本文从动词的语义特征入手 ,分析“自己”的语义指向。具体操作起来可以有各种方法 ,我们认为 ,决定“自己”语义指向的根本因素是动词的语义特征 :语境制约“自己”的语义指向 ;动词的语义特征决定“自己”的语义指向可能性———如果我们把动词的语义特征看作是一个由不同类型的过程、参与者和语境构成的可供选择的语义网络的话 ,那么 ,“自己”可能蕴含一种显性语义指向 ,也可能蕴含两种潜性语义指向。本文分别考察了“自己”呈现两种语义指向时动词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8.
浅谈中国民族声乐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民族声乐有着独特的审美特征:以“情”为核心内涵,以“字正腔圆”为审美取向,“声音”音色的选择具有独特性,并且具有“润腔”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90年代,文体新变是中长篇小说比较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时期的小说叙事在借鉴西方文学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转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传奇”“诗歌”“戏曲”等文体资源,呈现出“文备众体”的特征。与此相适应,这些小说在叙事上由“叙述”转向“说话”,并于“闲聊”“絮语”之中,表现出鲜明的杂糅化特征。这些小说在文体和语体上探索实践对其叙事结构产生影响,不仅使其获得了“完整时间长度”,也使其拥有了“共时态”的叙事空间,展现出了时空体组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熊顺喜 《文教资料》2013,(30):34-36
新洲方言属于江淮官话黄孝片。新洲方言中表被动的“把”及其扩展形式“把得”具有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文章阐释了“把”的词性特征、语义特征,并对“把”的扩展形式“把得”进行了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154篇中文文献作为分析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构建“高职心理”的表现特征模型。研究发现:“高职心理”的表现遵循成因→过程→结果的模式。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使“高职心理”区别于一般本科心理,这种特殊性导致高职生在学习、就业、人际和恋爱四个情境下呈现特有的心理状态。研究结论揭示了“高职心理”的表现特征,加深了“高职心理”内部特征成因的研究,拓展了对“高职心理”结果特征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现实性和心志性特征。由于中国式思维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或目的性倾向,从而造就了中国隐喻艺术思维的现实性特征。这种特征集中表现为“婉转”“替代”“暗示”“转借”“讽喻”等形式。与西方艺术的模仿本真相比较,中国艺术更强调心灵的真实,更强调艺术家灵魂的自由舒展性与心志的内在追求性,因而,中国隐喻艺术思维具有明显的心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4.
对罪犯矫正工作的重心应该置于对行为的矫治。在近几年的服刑人员中,“90”后罪犯开始出现,与以往的服刑人员相比,“90”后罪犯有其独有的犯罪行为,正确分析和研究其犯罪特征对矫正“90”后服刑人员有很重要的价值。对“90”后罪犯的一般犯罪行为特征、危险犯罪行为特征及矫正措施进行分析,以求矫正“90”后罪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雪糕刺客”是新兴的网络流行语,“雪糕刺客”风靡网络后,陆续出现了“榴莲刺客”“水果刺客”“机票刺客”等一系列“刺客”,形成了“X刺客”的组合结构。受隐喻认知机制的影响和交际表达创新的需要,“刺客”一词语义特征发生变化,新增了[+隐秘][+出人预料]的语义特征,“X刺客”不再指刺客这一个体的性状或某方面的特征,并因主观预期与客观实际不符,该结构还具有正面、负面评价功能。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再+X+不过”格式中的“X”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对“再+X+不过”格式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了探讨。从音节特征看,“X”主要是单双音节、多音节;从范畴特征看,“X”主要是形容词、心理动词,且都能受程度副词修饰;从句法特征来看,“再+X+不过”主要作谓语和定语,作状语和补语的情况不多。“再+X+不过”的语义特征有三方面:陈述性、倾向主观性、极值描写性。  相似文献   

17.
信息网络时代实践主体具有五大特征:主体素质的“知识化”和“信息化”、主体组织的“两极化”和“网络化”、主体活动的“创造性”、主体关系的“灵活性”和“流动性”、主体价值的“社会人”和“情感人”,这五大特征从不同方面反映了信息网络时代实践主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本文假设“凡/凡是”为一个携带强特征[+QUA]的全称量化词“Q凡是”,对应标记性量化名词短语“Q凡是P”,具有强势限定性、情状性、非指称性、向上单调性等语义特征。根据特征核查理论,携带强特征的“Q凡是P”必须移位到全称量化焦点词短语指示语的位置上完成特征核查,这解释了“凡是”句中其他具有量化义或加合义的焦点算子强制共现的成因,以及与携带弱特征的全称量化词“所有”的句法结构差异由来。  相似文献   

19.
教材是职业院校育人的基本依据,是学生探索工作世界与提升行动能力的阶梯,也是教育教学的指导性媒体。通过调研21本德国教材,梳理出两方面特征:一是结构编排体现为学习者而设计,以行动导向为逻辑主线,具有“模块化“”有序性”和“完整性”特征;二是内容选择始终指向职业行动能力目标,具有“标准化”“情境化”和“综合性”特征。借鉴德国经验,我国职业教育教材改革应做好以下三方面:完善专业教学标准,将核心素养融入全部教材;基于类型化特征,通过典型工作任务整合学习内容;凸显学材化特征,遵循学生认知与职业成长规律。  相似文献   

20.
历代“文选”类总集的文体排序遵循先文后笔、先源后流、先公后私、先生后死、先雅后俗等基本规则,这些规则分别体现了文体排序的语体特征、时间特征、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和审美特征,并分别根基于中国古代的学术文化分类观念、“通古今之变”的历史观念、尊卑亲疏的宗法观念、“重生”“贵生”的传统伦理观念以及雅俗之辨的文化观念。在历代“文选”类总集的编纂中,这一基本体例的运用呈现出混杂性、交错性的特征,这同中国古代总集编纂时“唯假文以辨体,非立体而选文”的编纂方式有关,并体现出中国古代“因文立体”的文体分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