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述芬 《山东教育》2004,(10):31-31
在贺袁珞老师八十寿辰语文教学观摩会上,我有幸聆听了贾志敏老师的作文课《记一件事》。一个多小时的课上,我的心一直被暖暖地感动着。是因为贾老师64岁依然热情洋溢的爱心?还是因为贾老师不落痕迹的教学艺术?我说不清,却有一种强烈地想要对人倾吐些什么的愿望。  相似文献   

2.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是我的良师益友,在其2004年5月出版的栏目《争鸣》中,我拜读了傅海洋老师的《忽视学科体系的教法不可取》一文,颇有感触,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敬请各位老师指正,、  相似文献   

3.
做学问诚然必须读书,而读书却不等于做学问。直到1938年入高中,开始听朱经畲老师讲语文课,这才算沾上“学术”的边儿。朱老师从《诗经》、《楚辞》讲起,然后是先秦诸子、《左传》、《国策》、《史记》、《汉书》。我在课堂上知道了康有为、梁启超、胡适、钱玄同、顾颉刚、罗根泽这些知名学者的著作和观点,从而也知道治《诗经》有姚际恒、方玉润,治《左传》要看《新学伪经考》和《刘向刘歆父子年谱》,读先秦诸子要看《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和《古史辨》,以及什么是经学上的今、古文,史学上的“六家”与“二体”等等。———《漫谈我的…  相似文献   

4.
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研讨会”上,于漪老师又一次强调了“语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记得多年以前,于老师上《事事关心》一课,我有幸能够聆听并参与评析。我当时所得到的印象是,于老师的课,富有立体感,于是我便写了一篇评析,题目就是:《课,应当是立体的》。这次听了于老师的报告,联想到于老师教学的许多特色,我又一次对“课,应当是立体的”这一观点进行了反复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我曾有幸观摩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王老师紧紧抓住“纹丝不动”这个重点词,牵一发而动全身,带动了整篇课的教学,当时我深深地为他的大胆取舍、巧妙设计所吸引。时隔一年,我也要上这一课,决定借王老师的设计一用。于是我找来王老师的上课录像,一口气看了好几遍,直至每一句话、每一  相似文献   

6.
前不久,在我办公桌上放着一封信,信中写道:“王老师,我是刚转进初一(2)班的新生,一直以来,我总认为音乐课就是老师坐在钢琴前,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唱,学生则毕恭毕敬地跟老师学,一节课下来,老师早已口干舌燥,学生也觉得枯燥乏味。老实说,以前我很讨厌音乐课,可今天您上的一堂《渴望春天》,让我彻底改变了对音乐课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李老师,你发表在《教师之友》上的《应该怎样“承认现实”——答何杰老师》,我已经看了。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我们有多少“一致”或“不一致”,而是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商榷的目的不一定是要谁说服谁,而是双方在思想碰撞中获得更多的思想,是吗?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版)2005年11期,登载了刘国良老师的文章《(泪珠与珍珠)是思乡怀人之作吗?》。文中指出《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对该文的结构、内容及主旨的解读的种种错误,我以为意见是中肯的。在分析中,刘国良老师就文章的结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这一点上我以为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王畅眉 《山东教育》2005,(16):13-13
前不久,在一次业务学习中,我们观摩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一节低年级语文课《落叶》,有的教师坦言有点受不了窦老师夸张的动作和表情。不知道这样想的老师能否接受窦老师的感言:“我面对的是孩子们,我的课是上给孩子们的,不是表演给大人看的。”  相似文献   

10.
陈宇 《中学文科》2005,(8):14-14
最近,我听了一节初一老师上的《我爱文学》综合实践课,感触良多。这节课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11.
廖泽芳 《四川教育》2005,(11):44-44
我觉得很巧合,好像是上天在考验我?今天学习叶圣陶的《一课》,讲的是课堂上一只蝴蝶飞进来,老师和学生不同的反应。  相似文献   

12.
和万玮老师的初次接触是在白鹿洞论坛,以后又在其他的一些国内知名教育教学论坛上和他有所接触,但交流很少,对万老师留下深刻印象是在他写出了《平和教育智囊系列》以后,我的个人网站——“班主任在线”转载了他的这一系列文章。《班主任兵法》出版后,我有幸得到了万老师的赠书,一口气读完,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3.
心中的伤痛     
看了湖南邵东县两市镇一中李云老师刊发在《班主任之友》上的一篇文章《当年那些伤痛》,忽然有种他乡遇知音的感觉。我看到过许多老师写的有关教育的文章,大多是谈成功的经验,所列举的也多是自己的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很少有谈失败的经历,李云老师的这篇《当年那些伤痛》让人耳目一新,也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相似文献   

14.
前不久,我在惊讶中读完孙双金老师的《我的语文教学思想》,很佩服她的学生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对书本内容进行质疑.能在课堂上“不拘一格”地提出连孙老师都没能想到的问题,更令人费解的是孙老师也很难回答的问题,学生在思考后却“迎刃而解”了。孙老师的教学感言是“学生可畏”.我也那么认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高鹏凤 《甘肃教育》2006,(10B):54-54
学校安排我这学期给初三学生上化学课,第一节就是《绪言》。根据以往的经验,第一节课不好上,第一次《绪言》课更不好上,心里惴惴地。但当在无意问知道同学们为新开设的学科感到好奇,猜测上这门课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时候,我突然想到:同学们关心的应该是这个老师会以怎样的风格教给他们这门学科的知识,以及将培养他们哪些能力吧!  相似文献   

16.
近日,我有幸观摩了几节小学科学现场赛课。赛场上,各位老师展现的精湛教学技艺让我钦佩不已,也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下面就以《周围的空气》一课为例,浅谈我在本课教学目标定位上的一点思考。《周围的空气》是湘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空气》单元的第一课。执教老师的教学流程大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感谢王铎全教授,把大陆上的中学历史教学期刊寄给我,我才有机会读到《中学历史教学》2007年12月王俊伟老师和2008年3月周明学老师两篇关于陈寅恪题的讨论文章,也读了周老师在《历史教学》上的那篇大作。  相似文献   

18.
罗文明 《上海教育》2006,(10A):28-29
记得在1998年,学校安排我任高三政治教师。不甘平庸的我担心稚肩难挑重担,就多方拜师,虚心求教,刻苦钻研中学政治教学之法。然而,我总觉得进步不大,心中始终蒙着一层阴影。1999年2月的一天晚上,我在兄弟学校一位老师家里看到一本《上海教育》(1999年第二期),匆匆浏览一遍,我就被她吸引住了。《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本》《教人怎样做人的人》《教育科研在申城》《请为学生而上课》……不正是我在寻找的东西吗?第二天,我就到邮局给自己补订了一份《上海教育》。从此,《上海教育》便成了我无声的老师,滋润着我的心田,我每期必读,并作抄,写体会,案头上的《阅读笔记》日渐丰腴,我的教学水平日渐精进……  相似文献   

19.
文革前有一次向老师请教如何作文,老师言谈中曾提及《文坛登龙术》,并说它很坏,还遭到鲁迅先生的“骂”。80年代我当了语文教师,又从《教参》和有关文字资料上看到对《文坛登龙术》的种种指责,说鲁迅先生为了批判此书还写了《登龙术拾遗》一文。  相似文献   

20.
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于老师的魅力,那种挥之不去的教益给我自身的教学以诸多启示。当脑中不断再现于老师讲授《全神贯注》的精彩片断时,我决定就我的视角、我的体会试着走近于老师,走进他那精彩课堂……一、尊重赢得尊重纵观于老师的课,不难发现,他始终将学生摆在课堂的主体位置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对学生的答案,即使是有误的也不是全盘否定,而是用他特有的“于式引导法”进行恰当引导,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导向正确的一面。从语文教学上看,学生在于老师的帮助下,找到了正确答案;但就一个学生的发展来看,于老师为学生赢得的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