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普通话的"下"有动词、趋向动词的用法,但没有进一步虚化为体貌助词。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回族汉语方言的"下"可以作动词、趋向动词,也可以是表示"完成—已成事实"意义的体貌助词。  相似文献   

2.
说“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动词用法词典》2117个动词义项后搭配“起来”的情况的考察,从句法结构、语义方面分析“起来”的用法,认为“起来”有三种不同的用法:1.动作行为动词、2、趋向动词、3.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3.
普通话“把”字作为动词、介词以及量词的用法在安庆方言中均有体现,此外,安庆方言中“把”字的用法还有自身的独特之处。在动词词性上,它所表示的动词义更加丰富,可以替代多个动词;在介词词性上,它除了介引一般宾语外,还具有介引双宾语中直接宾语的功能;在量词词性上,它可以表示动量词“遍”、“次”等,及与数词“一”组成“一把”表示副词“一起”义。  相似文献   

4.
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类词,主要表示动作的位移。除了具有一般动词的特点之外,还常用作补语。本文的研究内容围绕"V起来"结构展开。首先,结合语义特征分析法,考察该结构中"起来"的意义从表趋向意义到表时体意义的虚化过程,然后,从认知、韵律、"有界"性等角度讨论虚化程度不同的"起来"与宾语共现时的语序问题,分析并存的三种格式的各自形成机制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的“是”字句,可分为表示判断和不表示判断两大类。表示判断的“是”字句的主语和宾语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和宾语都是体词,词性一致.不表示判断的“是一字句,主语和宾语没有逻辑上的联系.从语法结构上看,主语是体词性的,宾语多数是谓词性的。“是”虽然不表判断,但却可以表示各种意义。“是”属于动词.  相似文献   

6.
试析中学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文言文中“之”有代词和助词两种词性 ,作为助词 ,“之”有四种用法 :一是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表示领属或修饰的偏正关系 ,可译为“的”。二是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不能或不必译出。三是凑足音节 ,没有实在意义。四是用在宾语前置结构中 ,为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之”有两种用法 :一是人称代词 ,二是指示代词。  相似文献   

7.
“正”,“正在”与“在”是现代汉语中意义相近,用法同异互参的三个时间副词,它们形成的时间以及虚化的途径不完全相同,表同时的“正”出现最早,“正在”的形成与介词“在”后的处所宾语以及出现于“正在+VP”后的之间/之时”等成分的脱落直接相关,由于时间副词“在”的出现是晚近的事,因而在相当长的时期中,“正在”与“正”表现出更多的相通性,明清白话到现代汉语中“正在”意义与用法的变化与时间副词“在”的形成有着内在的联系,时间副词“在”的形成也体现出动态的进行与静态的持续两种时间范畴意义表达手段的功能分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谈副词“实在”的语法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详细描写古代汉语中跨层结构“实在”的分布类型与用法的基础之上,探讨现代汉语中副词“实在”的由来及其虚化机制。“实在”从跨层结构凝固为副词的过程,在语义方面是“在”的词汇功能逐渐虚化以至完全丧失的过程;在句法方面则经历了“实+在+V”的重新分析,并试图由此归纳出一种副词虚化的机制:句法层面的重新分析。  相似文献   

9.
刘光明 《学语文》2005,(5):43-44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除了作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外,还可以作“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而施动,是以“名+宾语”的结构形式,表达“为+宾语+相应动词+原来名词”的意义。例如:  相似文献   

10.
英语动词有的习惯上只跟动名词作宾语;有的只是跟不定式;有的既可跟动名词,有的可跟不定式,这里有的两种宾语形式没有多大差别,有的在用法普通上存在差别,还有的在意义是有些不同.  相似文献   

11.
趋向词“起来”的词性变化及其虚实词性共存的现象,使其意义和用法十分复杂。当“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是实义动词,表示动作义或趋向义;当“V起来”能与助词“了”同现时,“起来”的意义开始虚化,“起来”表示动作的开始、持续或状态、结果义;当非谓语结构“V起来”不能与助词“了”同现时,“V起来”或做状语,或做独立成分,“起来”完全虚化。  相似文献   

12.
论“V起来”结构中“起来”的分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3.
论汉语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不对称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汉语中两个趋向动词"上"和"下"的语法化和语义的演变,并尝试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说明这两个语义对立的趋向动词所表现出来的语义不对称性.关于"上"和"下"的语法化演变,语料分析的结果表现出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法和语义改变完全遵从语法化演变的原则.语法化演变的脉络提供了类型学上的证据,对趋向动词而言,汉语是由一个动词框架语言发展成一个卫星框架语言.在研究"上"和"下"的语法化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上"在与宾语结合时,连用的宾语只能解读为目标含义,而非来源含义,然而与"下"连用的宾语则可以是带有目标或来源含义的词.这样的后接宾语限制形成了"上"和"下"在宾语语义角色上的不对称现象.本文在认知语义学的架构下尝试为"上"和"下"这两个趋向动词的语义不对称性提出一个可能的解释.希望本文的研究能对华语教学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熊静 《教师》2012,(9):127-127
“与”“和”的介词用法,分别是由动词、形容词虚化而来。两个字在很多地方都有相似之处,同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组合成介宾词组,修饰谓语。但“与”作为介词时,其介后宾语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省略,“和”的这种用法似乎很少见。并且,在现代汉语中,“和”代替了“与”。  相似文献   

15.
卜雅娜 《文教资料》2009,(13):20-21
本文研究《六度集经》中“着”字介词的用法和语义作用,发现“着”在这个时期主要词性依然是动词,还没有完全虚化为介词。在“着”字的介词用法上,《六度集经》中的“着”字大都表示处所(处所的所在、终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6.
“V1来V2去”短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探讨了“V1来V2去”短语的语法意义,认为它表示相关动作的多次重复或持续。此意义是由趋向动词“来、去”词汇意义的虚化实现的,不过,“来、去”的虚化程度视动词的类型、意义而有别。“V1来V2去”短语对动词有一定的限制,只有表示可持续、重复义的动作动词、心理动词能出现在结构中。此外,本还讨论了“V1来V2去”短语的句法功能及限制条件、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7.
趋向动词基本语义的共性是"移动性"和"目标性",这也是其语义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汉语趋向动词逐渐引申出非空间位移意义,从表示领属、占有等关系转变的一般趋向意义,到表示动作结果的意义,再到从空间领域引申到时间领域表示时间先后的时体意义,呈现出从实词到虚词演化的连续状态。而"来"和"去"的"主观性"主要突显了动词结果的主观感知性,表现出了汉语动词特别是趋向动词的主观范畴。  相似文献   

18.
瑶语的“tai2”和“miη2”既可作动词,也可作助词和语气词。本文拟对瑶语的“tai2”和“miη2”及与其组合的趋向动词的用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它们虚化后所表达的复杂的语义及其与汉语的异同。一.用做动词的“tai2”和miη~2”(一)瑶语的“tai2”和miη2”用做动词时,与汉语的意义和用法基本对应,“tai2”表示从别的地方到说话人所在的地方;“miη2”与“tai2”相对,表示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如:天黑了,他还没来。天黑了,他还没来。我去过你的家很多次了。我去过你家很多次了。(二)…  相似文献   

19.
《背影》中有这样一句话:“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有些同学认为:“爬上去”错了,应该是“爬上来。”也有些同学认为:没错,应该是“爬上去。”那么,究竟是“爬上来”,还是“爬上去”呢? 认为错了的同学提出:“下去”和“上来”是一对相反的趋向动词,既然前面是“(跳)下去,”后面就应该是“(爬)上来。”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比较”有副词、动词和介词三种用法,其中最常见的是副词用法。但是在动词和介词的用法上。词典和教材的解释和用例很多都不大能令人信服。该文从语法化的角度出发,考察“比较”的历时变化,认为其经历了“虚化一实化”的演变过程,“当代”汉语中的“比较”基本上失去了介词的意义,而成为一个弱动性的动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