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工科教育背景下,提出以进阶式能力培养为目标,以产出为导向的数值计算教学培养模式。以数值计算中FLAC3D课程改革探索为例,提出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初、中、高级三个阶段,并给出相应的教学培养模式,即首先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再通过基于实际工程问题的融合式案例库进行融合式教学,包括教师批改和学生互评、以赛促教等方式;最后以“教—研—学”“多学科交叉”“校企融合”的多种类互动培养模式,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创新能力。该三级进阶式培养方式已在近年来的教学及成果产出中取得突出成绩。  相似文献   

2.
“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综合育人模式的创新,是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关键。功能作用突出、类型特征明显、内生动力强劲是“岗课赛证”融合的内在价值意蕴,其背后有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能力本位教育理论和跨界整合理论作为理论依凭和学理支撑。基于电子商务专业深入探索“岗课赛证”融合育人新模式,其实践路径为:基于“岗、赛、证”获取职业能力清单,倒推确定课程内容;构建“一基础二专业三素质”课程体系,保证教学质量;基于岗位工作特征,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创生“三层进阶式”评价体系,赋能“岗课赛证”融合育人。  相似文献   

3.
基于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探析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人才的真实内涵,以“扬子江菁英计划”为例,研究其通过跨越边界创新产教融合协同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新模式以“宽基础、重交叉、强应用、拓格局”四位一体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卓越工程师与创新型企业家为目标,以“三高”“三有”“三在”为人才培养原则,以跨越组织边界促进“政产学研用”相互渗透和深度互动为主线,以提升研究生的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抓手,构建了“双选择、双导师、双课程、双身份、双考核、双资助”的“六双”协同培养模式,为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案例和经验。  相似文献   

4.
沈建英 《上海教育》2014,(22):82-85
世界外国语小学近几年来着力构建“中外优势融合的梦想(DREAM)课程体系”,希望通过学校教育让每一个孩子充分发展,能够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和挑战。DREAM课程体系有叫大板块,五个融合。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融合就是课程模式的融合,试图把“以知识传授为主的分学科课程模式”和“以能力培养为主的主题式课程模式”融合在一起。而在世外小学2014届毕业班开设的“毕业班整合课程”就是典型的以项目为引领的主题式课程模式。  相似文献   

5.
戴亚虹 《大学教育》2023,(7):137-140
学科范式下以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传统培养模式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忽视知识整合能力培养、非技术因素培养,缺乏真实项目资源、产品全生命周期体验等。文章提出了电子信息类创新创业驱动中心建设原则:课内与课外融合、科学与人文融合、教学与研究融合、校内与校外融合,构建了“三能力四模块”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搭建了多边合作的“五维”工程实践平台,采用后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基于“虚拟企业”的耦合式训练模式,为培养具有专业背景的创业型工程人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面对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提升国家经济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和科技硬实力的需求,以培养国际一流的创新型拔尖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为目的,南方科技大学作为一所新型研究型大学,立足两个大局,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针对新工科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形成了一整套系统化、可推广的解决方案。具体举措为:在南科大通识—专业相融合的整体人才培养框架下,系统化地构建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工科课程体系,搭建集成化实践项目贯通下,层次化、能力递进式工程实践平台;面向未来新兴产业需求,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实践机制;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国际—国内融合贯通培养模式。本文分别从上述三个维度的设计、实施、评估和反馈几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面向未来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7.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多主体协同长效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共性问题,探索建立多主体协同的“一三三五”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位一体”培养共同体,采用理论与实践三层递进式融合培养和全过程质量评价保障,通过共建实践育人平台、共同论证培养方案、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共同探索教学方式、共建双师型导师团队五个重要举措,实现培养目标、培养主体、培养过程和培养环境协同,充分调动多主体参与实践能力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形成多主体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全面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新疆石河子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为例,以本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优势为基点,从"课证融合、学做互动、技能提升"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以会计工作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的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多证融通"教育模式的实施三个维度,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创新研究,以期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针对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培养模式同质化、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等问题,笔者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提出了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三双—三融”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通过“双基地”“双导师”“双评价”的“三双”培养方法和以“校、地、企、院、际、内”为协同体的多元“融合”、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有机“融合”、课题研究与工程应用的交叉“融合”的“三融”机制,为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与创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文章根据“三种需要”,探讨了高等职业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正确定位问题,确立了“一德”、“二基”、“三能”、“四证”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构建了以应用知识技能教育为主线,以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基本理论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三大融合”为特色,促使受教育者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全面协调发展的新职教模式。  相似文献   

11.
论"万里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万里模式”在宏观高等教育体系方面的特点是从既不同于国立高校,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民办高校两个侧面体现出来的,它是国立高校的拓展,又是对民办高校的完善;“万里模式”的办学理念是“以生为本,以师立校,面向市场,国际接轨”。“以生为本”是办学之纲。“万里模式”的办学机制是与其全新的办学体制密不可分的,推动这一机制运行的是以万里精神为核心的“文化力”,这一机制形成的关键是将市场经济的规则引入到高校管理内部。  相似文献   

12.
弹簧振子模型是一个理想化模型,也是教学中的难点.本文结合若干例题对弹簧振子的成立条件、受力特征、运动特征、能量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忠诚管理”模式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学校制度改革的深化,教师人事制度的变迁,教师的流动性越来越大。在肯定教师流动的正面效应的同时,笔者认为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对一个学校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校为什么留不  相似文献   

14.
教育实习模式"十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实习是强化师范生教育实践技能,适应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举措.为保证其顺利实施,教育实习必须全面改革,探索适应教育教学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新模式.新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其新的特征,即观念开放化、运行规范化、管理综合化、校内准备模拟化,指导教师组合化、参与弹性化、基地"经营"化、研究品牌化、过程连续化.  相似文献   

15.
对“中国模式”是否存在,理论界依然存有争议。辩证地、历史性地把中国模式解读为“现实的中国模式”和“愿景的中国模式”,既不会因为中国模式是客观存在的而认为其已尽善尽美,也不会因为现实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而否认其存在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长垣县私营企业集团致力创造的"长垣模式"进行了探析,并分析了"长垣模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一式三化"实践教学即滚动式、体系化、过程化和基地化实践教学,是对长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总结和提炼."一式三化"实践教学模式拓展了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对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提出并分析了当前高校酶专业设置中的“专业固化“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建议要打破“专业固化“,建立“课程组合“专业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全面概括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和经验的“中国模式”也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对“中国模式”的探究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分别就以下几个方面谈了几点自己的认识:“中国模式”的内涵;“中国模式”的基本特征;“中国模式”面临的挑战;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中国模式”。  相似文献   

20.
"文革"的领袖崇拜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对自身绝对权威的想象性再现,这体现在领袖与群众之间相互神圣化的互动关系之中。"样板戏"作为宣扬领袖崇拜的重要的艺术载体,它具体体现为三个方面:"样板戏"对领袖的神化与民众崇圣心理互为依托;"样板戏"的英雄崇拜与对领袖的极度崇敬彼此勾连;"样板戏"的剧场演出与剧场观看中的偶像崇拜互相呼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