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灵魂和核心,将"对话"引入课堂教学是当前实施课程改革的热点。"课堂对话"即强调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观点、主张的对话交流,强调师生与教材、作品等情境之间的心灵情感交流。推进对话教学,情境设计是关键。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勇于求知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有效开展对话教学,实现师生人格对等基础上的交融、相互依赖氛围下的启迪,交流后的认可、肯定中的  相似文献   

2.
教育是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是人与人精神的契合,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课堂是师生间沟通、交流,也就是说没有对话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新课堂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让他们主动参与其中的教学环境。对话教学关注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感受,它正日渐替代传统的"传话"教学而成为当代教学的主导形态。一、师生互动,是对话教学的前提首先,师生间角色的转变。在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时,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往,切不可对学生进行"居高临下"的责问,否则就很难消除学生的畏惧心。学生都希望能够跟教师友  相似文献   

3.
张永德 《语文天地》2013,(16):68-6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心中要有学生。我们要把课堂当作"生本化教育"的主阵地,追求"生本化"的课堂教学境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师生只有在文本中直  相似文献   

4.
陈强 《文教资料》2013,(23):32-33
教学对话是师生平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的集中体现,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主要方式,更是教学内容进行知识迁移与重构的重要途径。作为一种教学模式,对话式教学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但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对话教学不难发现,由于认识的偏差,对话教学常处于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状态。本文探讨了对话教学有效性的教师行为策略及有效性对话教学的几种表现形式: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生活的对话、师生与自我的对话。通过对话促进师生间的和谐交往,构建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氛围;将课堂由单一的知识授受过程转变为双向的知识交流过程,从而提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应变能力,极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钱红 《儿童音乐》2008,(10):70-71
对话式教学是建立在平等、尊重、信任基础上的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合作方式,是中小学音乐教学在新课程标准下教学交往的主要形式。不能将对话教学简单理解为"教师问,学生答"或"学生问,教师答"的谈话法。在对话式教学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是"心灵与心灵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智慧与智慧的碰撞",师生之间心灵互融程度将直接影响对话式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对学生付出无私的爱,以赢得学生的信任  相似文献   

6.
刘男 《辽宁教育》2021,(12):47-52
师生间的对话,既是教学又是教育,能实现知识的传递、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以民主的氛围引导学生敢于对话、以良好的倾听引导学生乐于对话、以恰当的语言挖掘师生对话的深度、以多维对话体系拓展师生对话的空间、以深入理解教材准确把握对话要点等策略,打开师生对话的空间,促进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实现更有意义的教育.  相似文献   

7.
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统一的过程,生生、师生进行智性对话能提高课堂教学成效.互动教学思想源远流长,孔子曾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句话阐明了教学的动机目的、逻辑起点和过程,这是智性对话的早期显现.智性对话能够创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互动交流的教学氛围.从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格出发,实现生生、师生的智性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正逐渐取代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话是课堂中师生交往最为重要的方式,是师生在知识探究、价值建构中实现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可以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努力生成真正的师生、生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引领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实现有效的对话呢?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师生平等的对话是课堂教学民主化的具体体现,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10.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互动,数学课堂没有了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课堂教学中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是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也只有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真正有效的师生互动交往,才能促进教学相长,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的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态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1.
历史课堂教学是师生围绕教材这一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但传统课堂里很难看到真正的"对话",教师骨子里的权威意识,学生潜意识中的敬畏感,使师生远离了情感的交融与互通,也使我们的课堂远离了对话。新课程实施后,如何进行有效的课  相似文献   

12.
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可以说,没有了师生互动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所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就明确提出,教师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对话、相互沟通和相互理解的过程,它意味着师生双方间的相互承认(即双方要承认在互动中各自所承担的权利、义务与角色。特别是教师,在承认学生在互动中需承担一定责任的同时,更要承认学生所应享有的权利),意味着师生在互动机会上的均等、权利和道德上的平等。就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情况看,师生双方在互…  相似文献   

13.
所谓"教学互动",就是教师在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意识的指导下,把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教材与情境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情感交往、知识对话、实践合作和人格培养的交流平台,师生共同演绎出乐学乐教的和谐的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人与情境的互动是教学互动策略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4.
张大冬 《江苏教育》2006,(1B):27-2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数学课堂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纵观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存在着真正交往与虚假交往,互动式交往与应答式交往这两对不同的形式。只有正确认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交往,摒弃虚假,追求真实.努力探索互动式的师生交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课堂中的任何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师生双方的交往,数学课堂没有了交往,也就没有了课堂教学的活动和师生的对话与沟通。  相似文献   

16.
师生对话是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是师生之间进行有效互动的重要途径。在"学为中心"的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正确认识师生对话对于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价值,要站在儿童学习数学的视角上优化师生对话,从而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数学学习。  相似文献   

17.
自古以来,对话一直是人们探索与生成知识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中,同样离不开对话。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经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重点分析当前小学数学对话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一、当前对话教学存在的问题1.对话与问答的等同对话与问答的等同问题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之中,其主要的现状就是师生之间的对话限定在"问题—答案"的问答式逻辑中。  相似文献   

18.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和生机对话4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维度、立体式的对话,以凸显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的效能。  相似文献   

19.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需要在数学教学中重新给自己定位、"充电",教师也将与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共识、共享、共进。师生对话正逐渐代替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对话教学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革命。笔者发现,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对话正成为现代小学数学课上的另类风景。  相似文献   

20.
对话,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它承载着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重任。而当前小学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存在"造作式"等无效对话。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变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对话能够体现民主、平等、和谐,体现主导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也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体现。对话需要良好的氛围、积极的心态、有趣的话题、合作的意识,而这一切都要靠老师去培养、创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