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鸦片战争前后,"人臣无外交"思想,既是清廷办理夷务的基本原则,同时又是婉拒与外国接触的一个堂皇理由。但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不仅钦差大臣耆英等人直接面见"英夷",怡亲王载垣、恭亲王奕等也被迫直接参与对外议和。其后,清廷向外国派遣常驻公使、同治帝接见外国公使,这标志着清廷"人臣无外交"旧制的彻底消亡。"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是封建君主专制政体的产物,与近现代的国家外交格格不入。从"人臣无外交"到"人臣办外交",再到"亲王外交",其中既有中国半殖民地外交的屈辱与无奈,又是中外依约而行的国际外交惯例,同时也是中国外交从传统封闭到近代开放的进步。"人臣无外交"的思想体制,嬗变为近代的国家外交,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唐虔是第一个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部门工作的中国官员,也是迄今为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职位最高的中国人。此次他专程为教科文组织参与主办的“学习科学国际大会”来沪,记者也第一时间在华东师范大学对他进行了专访,请他以全球视野透视中国教育。  相似文献   

3.
构建知识社会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一,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讯与信息部门的工作重点。教科文组织开展的一系列教育信息化活动,正是为了构建一个能够获取信息、促进广泛参与的知识社会。在下面的演讲中,我将重点阐述教科文组织构建知识社会的计划,具体包括四大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4.
日本一贯十分重视开展联合国外交.战后初期,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以重返国际社会为主要目标.加入联合国后,日本开始借助联合国提高国际地位和增大国际影响力,但日本的联合国外交严重从属于对美外交,缺乏独立自主性.冷战后,甘本的联合国外交被视为跻身政治大国的重要台阶,而争当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成为日本外交战略的最核心目标.为此,日本积极推动联合国改革,并借机两度向"入常"目标发起冲击."入常"是日本既定国策,在短期难圆"入常梦"的情况下,日本政府最现实的选择是先谋求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席位,在日本多元化外交战略中强化联合国外交的基础,从而为最终实现"入常"目标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伴随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2014年的中国外交不断推进理念创新,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理论和观念,为处理国际关系、解决国际热点问题贡献出中国智慧。中国还全方位拓展外交实践,积极推动与大国关系的发展,打造周边国家"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在"主场外交"和国际责任等方面,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简称“全委会”)成立于1979年,是由教育部牵头领导的跨部门政府机构,归口负责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简称“教科文组织”)之间的合作事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简称“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成立于1984年。是教科文组织负责中国、日本、朝鲜、韩国、蒙古等东亚5国事务的专门机构。2009年是全委会成立30周年和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建立25周年。为更好地回顾两个机构走过的历程,总结它们及其合作伙伴取得的成绩,展望中国与教科文组织合作的未来,全委会主办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伙伴关系研讨会。本刊特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专题.刊登会议综述及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主任辛格、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在研讨会上的主题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和而不同":中国外交新理念评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而不同",是江泽民同志所倡导的中国外交新理念,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外交理论的有机组成之一.它源自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许多西方思想家的思想也不无近似.它的本质是尊重世界的多样性,主张世界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而相辅相成.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外交政策已有所调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20年代,日本的币原外交和德国的斯特莱斯曼外交是两国针对当时国际及国内形势而推行的外交政策。两者看似相同,实则存在根本性的差异。斯特莱斯曼外交旨在通过"和平"与"和解"的方式恢复德国的国际地位,而币原外交旨在通过"协调"和"不干涉"的方针维护和扩大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权益。  相似文献   

9.
公共外交作为新形势下的一种外交形式,正越来越受到我们国家的重视。所谓公共外交,"指的是‘政府外交’以外的各种对外交流方式,包括了官方与民间的各种双向交流。这些交流的目的是直接促进外国公众对本国的了解,提升本国在其心目中的形象,进而促成外国政府对本国政策的改善"。孔子学院的宗旨与使命决定了它与我国的公共外交有着天然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学院和国际汉语教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开展公共外交的有力平台。作为推广与传播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使者,作为开展公共外交的"民间外交官",我们应该在新视角下重新审视国际汉语教育人才的培养,要在夯实语言知识与语言教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文化传播能力与开展公共外交能力的培养。把孔子学院建设和国际汉语教育的人才培养放在公共外交的国家战略平台上看,是教育单位和教师应具有的大局观。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毛泽东外交思想的特点的阐述,表明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是当代伟大的国际战略家。他确立了新中国的外交战略思想,为新中国的外交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的外交战略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2012年安倍第二次组阁之后,在国内政策方面大力推动修改日本宪法,为解禁集体自卫权创造条件。而经济方面的"安倍经济学"在1年多的时间里为推动日本经济复苏作出极大努力的同时,也几乎释放了全部利好。其扩大日本债务规模,促进日元持续贬值等政策加深了日本与周边各国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矛盾。而外交与安保领域的重大变化,从价值观外交到地球仪外交,从钓鱼岛问题到"东海防空识别区",安倍新政权的诸多新举措对中国的外部安全形势形成了极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公共外交与民间外交的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它一方面加强了国家之间的信任和理解,另一方面树立了国家形象,增强了国际吸引力,而这些都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展公共外交与民问外交是"软力量"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周边外交是新世纪中国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纷繁复杂的地缘环境中确立适宜的周边外交战略至关重要。地区主义是冷战后国际社会的一股重要趋势。在亚洲范围内,地区主义指引下的地区合作正在蓬勃开展。中国为实现自己的大国战略及发展目标,大力开展地区合作,从而为地区主义与中国周边外交的结合提供了基础。地区主义作为冷战后中国周边外交新理念,不仅有理论基础,也逐渐为实践所证明。  相似文献   

14.
"多边舞台"是中国外交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中国外交而言,中国外交理念的演进、中国国家身份的嬗变是战略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与区域及全球制度的关系,以及国际制度对国家的影响是制度性多边主义的研究重点.中国的多边外交历程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60年中先后经历了复杂多边外交、有限多边外交、建设性多边外交等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主宰未来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重要行为体,国际社会不断呼吁新的国际交往秩序以适应"城市世纪"。公共外交为城市交往提供了理论依据,被认为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塑造国际合法性和认同度的一项重要战略。全球化时代以国家为主体的传统公共外交过渡到由城市、媒体、跨国公司、非政府组织等多个主体参与的新公共外交,并认为软实力正逐渐取代军事、经济硬实力的作用。因此,全球化时代的城市交往的主体、对象、途径、内涵、功能等有着全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当今国际社会,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已不只是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国防实力等如此单纯,软实力已成为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中人文外交在我国日渐成型,成为中国外交未来的新亮点,它的提出适应了国际外交的发展潮流,是中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重要保证。中国人文外交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既继承和发展了自古以来我国的外交传统.又以新形势为基础进行了改造和创新。该文将从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叙利亚撤侨等重大国际事件掠影中看中国的人文外交兴起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九世纪中后期是中国步入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由传统的朝贡外交体系逐步向近代外交体系转变的一个重要时期,薛福成的外交思想体现了这一转变.薛福成在其充当曾、李幕僚时的外交思想中就有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立场、讲求交涉之道、以实力为外交后盾的外交思想,这已具有明显的近代外交思想成份.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的外交战略也随之而变。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的"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战略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战略,再到"韬光养晦"的外交战略,中国这30年的外交战略的制定,与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的演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1910年韩国沦为日本殖民地后,韩国爱国人士于1919年初在上海建立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积极开展以外交活动为主要内容的抗日复国斗争。通过参与有关国际会议及发展同大国关系,力图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同情和支持。尽管有关外交努力成果有限,甚至遭到了失败,但其在韩国历史上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20.
《宜宾学院学报》2015,(7):64-70
巴勒斯坦问题是中东问题的核心,自产生以来就受到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与重视。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基于巴勒斯坦问题的客观事实上,坚决支持巴勒斯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正义事业。但由于二者身处不同的国际国内环境,他们的外交战略思想在不同客观形式下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和个人风格:毛泽东更侧重于"安全",认为巴勒斯坦问题和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有着唇亡齿寒、兴衰与共的关系,故主要采取物质援助和政治支持的外交策略给予巴勒斯坦正义事业以支持;邓小平则更重于谋"发展",他在继承应用毛泽东的国际战略思想、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民族理论的基础上,将其发展为与时代主题和中国国情相符的国家利益外交思想,该思想在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上突显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