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我国“一裁二审”劳动争议处理程序所存在的缺陷日益明显,特别表现在仲裁和诉讼程序当中。对此,本文建议引入劳动争议“双轨制”处理方式,将这种处理程序改造为适合中国国情的“裁审分立、各自终局”。“裁”、“审”应具体分工,并建立监督关系。仲裁分为约定仲裁和强制仲裁两类,大部分案件在约定仲裁下可仲裁终局,对涉及公共利益的进入到诉讼程序的强制仲裁案件,法院也只审理程序问题,以此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  相似文献   

2.
经济仲裁制度与经济诉讼制度是我国解决经济纠纷的两种主要途径和方式.目前,在发达国家中,通过经济仲裁解决经济纠纷的案件已超过了通过经济诉讼解决经济纠纷的案件数量;在我国绝大多数的经济纠纷案件则奶通过经济诉讼途径解决,即呈现重诉讼轻仲裁的状态.事实上,我国的经济仲裁与经济诉讼制度各有其特点和适用条件,但为何我国的仲裁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应;我国的经济仲裁制度和经济诉讼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两种制度各有哪些优势;如何改变我国经济纠纷重诉讼轻仲裁的状况等.都是迫切需要我们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助于经济纠纷当事人知法、懂法和理智地选择适用法律,才能使其自身合法权益得以最充分保护的同时,也使经济仲裁和经济诉讼制度在解决、处理经济纠纷中均得以发挥最大效应.  相似文献   

3.
关于设立我国涉外仲裁第三人制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俊燕 《台州学院学报》2007,29(4):14-16,31
涉外经济纠纷导致仲裁活动涉及签订仲裁协议以外第三人的客观存在,适当引入仲裁第三人制度是涉外仲裁发展的必然趋势。仲裁第三人既可自己申请,也可由当事人申请,但最终由仲裁庭决定仲裁第三人是否在仲裁程序开始之后、最后辩论终结之前加入到仲裁程序;仲裁第三人在仲裁时应享有一定权利,该权利以不影响原仲裁当事人根据其仲裁协议和法律的规定而享有的正当权利为限。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法庭(CICC)诉讼与仲裁、调解衔接机制体现了诉讼程序"柔化"和"当事人主义"思想,有助于国际商事纠纷的高效解决。但现有衔接机制中存在主体范围狭窄、机制衔接模式不完整、法庭对仲裁或调解的监督不充分等问题,其根源在于我国司法观念偏于保守、司法服务性功能不够强以及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相对滞后。因此,须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以调解、仲裁为纠纷解决的优先选择方式,以诉讼为纠纷解决的宏观保障。在衔接机制中纳入更多元主体并优化其职能,增加庭审阶段、域外执行阶段的衔接模式设计,完善法庭对仲裁裁决、和解协议的审查方式,实现CICC"三位一体"机制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5.
既选择仲裁又选择诉讼的仲裁协议包括终局性不确定的仲裁协议和浮动仲裁协议两种表现形式。其形成具有多种原因。在我国目前的立法和仲裁实践中,该种仲裁协议一般被认定为无效。其实,该种仲裁协议不应一律视为无效。  相似文献   

6.
第三人制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司法实践和法学理论探索的共同产物。民事诉讼第三人制度的设立有利于简化诉讼程序,减少诉讼成本,彻底解决与案件有联系的利害关系人之间的争议。仲裁制度作为一项维护民事实体权利的程序法律制度,只有引进“第三人”程序,才能更好的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民事权利,彻底地解决多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节省时间、金钱和提高效率。第三人加入仲裁程序可采用仲裁协议当事人申请第三人加入仲裁或第三人主动申请加入仲裁等方式。  相似文献   

7.
股东代表仲裁机制是公司法律研究的新课题。相对于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强制性,股东代表仲裁机制在维护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合法权益方面更能体现当事人之间的意识自治,提升程序效率。总体上,契约的相对性属性与仲裁协议的效力扩展之间并不冲突,但作为公司股东权益实现的有效手段,仲裁代表的主体资格、仲裁协议的扩展效力、仲裁程序中的举证责任和仲裁代表的行为责任规则等问题也亟待明确。  相似文献   

8.
作为证券纠纷的有效解决方式,证券仲裁已成为中国证券业重要的纠纷解决机制,广为官方与学界所倡导.作者在考察证券仲裁历史发展与现状的基础上,通过与证券诉讼相比较,针对性地论述了证券仲裁的优越性.立足中国现有的体制现状,作者对证券仲裁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仲裁与诉讼     
在讲到采取什么途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的学生分不清仲裁与诉讼的区别。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仲裁与诉讼     
张丽英 《中学文科》2009,(15):20-20
在讲到采取什么途径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时,有的学生分不清仲裁与诉讼的区别。作为教师,我们有必要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