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古典悲剧历来被很多学者诟病为悲剧性不够,甚至没有真正的悲剧,因为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悲到底"。我国的古典悲剧大多以"大团圆"为结局,这种情况被认为削弱了作品的悲剧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察,从总体上说,它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的差异表现。具体到细节层面,它与我国从古至今的哲学体系、社会状况、社会心理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典悲剧中的"大团圆"结局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在不同的文本中"大团圆"结局也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在表达悲剧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可谓是中国古典悲剧不同于西方悲剧的一大特色。但在当代,"大团圆"结局面临的困境,只有在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有所扬弃地继承、发展,才能最终找到出路。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悲剧与西方悲剧不同,多以团圆作结.其团圆的结局呈现出两个特点:“虚幻的真实”和“自然的真实”.影响中国古典悲剧团圆结局的主要文化因素有:传统的乐观主义的民族心理,循环往复的哲学观念,中和之美的美学观念,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佛家的三世轮回观念,道家的成仙得道观念等.  相似文献   

4.
“大团圆”的喜剧结局是中国古典悲剧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元杂剧悲剧也不例外。本文分析了元杂剧悲剧“大团圆”结局的原因有四个:古代阴阳气论的影响,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影响,儒家“中和”思想的影响和元代社会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熟悉《阿Q正传》的人都知道,无辜的、备受摧残与凌辱的雇农阿Q,最后是被“咸与维新”的“革命党”当作“杀一儆百”的材料给枪毙了。这不仅是阿Q个人的悲剧,同时是辛亥革命的悲剧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剧。鲁迅对此是怀着深沉忧愤的,但他却给小说结尾一章安了个“大团圆”的名目。这表面上是嘲讽阿Q画供时的昏昧胡涂,骨子里却是对传统悲剧作品杜撰虚假的“大团圆”结局的辛辣讽刺。也是对不敢正视现实的苦难,用种种奇妙  相似文献   

6.
<正> “团圆绐局”是中国文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由元至明清,社会几经沧桑,文学创作变化甚大,而在小说戏剧中,大团圆的结尾方式却历久不衰,艺术家以团圆为故事结局的顺理成章,天经地义;文艺作品的接受者——读者、观众则认为团圆结局是理所当然,看到非团圆结局的作品,则似乎感到一种缺憾。读者和作者对团圆结局如此不惮烦,也可谓是一件奇迹。为什么这样严格说来具有雷同化的团圆结尾历久不衰,直到今天尚有一定影响呢?其中奥秘何在?本文拟就此作一探讨,肤浅之处,愿见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7.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一文学现象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渊源。本文主要以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大团圆"形态为切入点,从文学作品产生的环境和经济因素、社会政治基础以及文化心理特征等三个方面来探究形成"大团圆"结局的原因,分析其背后所折射出的独特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8.
面对学术界对《红楼梦》后四十回是否是续作的争议,本文由前八十回十二钗人生判词透露出的悲剧基调与后四十回的团圆结局及书中的多处断裂,来证明续作的存在,并对续作者及其美学观点作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金圣叹因抗粮哭庙被杀,无疑是悲剧结局。一个以讲学著书为业的文人,何以落得如此下场?本文从四个方面说明了他走向“大团圆”的必然性:一、他一贯憎恨贪官污吏,看到当时吴县县令典守自盗,义愤填鹰,忍不住起而攻之;二、他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每况愈下,对黑暗现实越来越不满。为改变现状,他参加抗暴斗争;三、他才华横溢,自视甚高,但怀才不进,无缘做官。于是满腹牢骚,借机发泄;四、苏州人民的抗暴传统,使他爱憎分明,刚正不阿,通事敢于挺身而出。金圣叹之死,是金圣叹与清代统治者冲突的结果,也是金圣叹思想和性格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小团圆》是张爱玲晚期创作的重要作品,曾经因为自传体引起一时轰动。《小团圆》拖延了很久才与读者见面,但是这并没有影响到这部经典作品的价值。作品中处处流露着现代小说的因素,这使得《小团圆》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历久而弥新。打破大团圆的结局,尤其是在一个喜欢皆大欢喜的国家,使作品更加真挚动人,好评如潮。它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显得过时。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戏曲多以“大团圆”为结局,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概括总结了“大团圆”结局的形式、原因以及前人的评价.主要论述了传统戏曲作品因追求“大团圆”的结局而造成的对人物个体意识的忽视,从而反映出整个汉民族个体意识的缺失。最后指出,人物个体意识的缺失并不影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综合的"大一统"特点。秦汉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完成期,这对戏曲文化的孕育是至关重要的。元明以来,大团圆的戏曲结构模式已经形成。戏曲方面的大团结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和"的情节,戏曲的团圆模式是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和"、"大一统"的理念的。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高度综合的“大一统”特点。秦汉时代是中国“大一统”封建帝国的完成期,这对戏曲文化的孕育是至关重要的。元明以来,大团圆的戏曲结构模式已经形成。戏曲方面的大团结展现出中华民族的“和”的情节,戏曲的团圆模式是根源于我国传统的“和”、“大一统”的理念的。  相似文献   

14.
《扬子晚报》报道,在小说《小二黑结婚》里,进步青年小二黑、小芹这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然而,“小二黑”原型岳冬至的现实结局是悲剧。青春年少的岳冬至和智英贤(小芹的原型),在十二三岁时就被父母订了亲,他们的恋爱遭到了女方家庭的极力反对。在一次村干部会议上,村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石羊锁委婉地对岳提出了批评。次日清晨,岳的三哥发现弟弟双膝跪地,吊在牛棚门的顶上。辽县公安局尸检发现,显然不是自缢该有的迹象。作为最后见过死者的人,当晚参会的其余4名村干部均被判刑。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延安文学进入了后期创作阶段,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其重要特征是大多数作家均采用了大团圆的结局方式,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特定文艺政策及文艺受众的需求等客观因素有关,同时也与作家对自我身份的认定及对传统审美的认同的主观因素相关。这一文学现象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但也一定程度上存在有缺陷。  相似文献   

16.
推开我国古典戏曲的大门,便可看到,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遗产,这就是大量的不朽的戏剧作品。数量繁多、姿态多样、题材广泛、风格独特,这一切在世界上都是无与伦比的。遗憾的是,我国的古典戏曲理论比之创作来说,远远落后,戏曲理论家和专著为数极少,至于谈到悲剧理论,就更为寥寥,对我国古典悲剧的研究,更是一个空白。但在西方,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就出现了很多的悲剧专著和论文,我国悲剧一词的出现,直到晚清才在一些文论中看到。  相似文献   

17.
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普遍存在着“大团圆”结局模式。对此现象,人们一般都持眨斥态度。同样。小说《歧路灯》的“大团圆”结局也遭到大多数论者的否定。然而从李绿园的文学观、创作目的、生平际遇以及小说的行文逻辑等方面来看,这样的结局应该是作者有意为之并苦心经营的,具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18.
大团圆结局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因而为广大老百姓喜闻乐见并长期流传,从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舞台上对坏人的鞭笞,就是社会舆论的谴责和对受难者道义上的同情和支持。而好人的胜利,则是中国人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以及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执着追求。  相似文献   

19.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①所谓“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这个概念具有很大的宽泛性,不仅囊括了“比我们今天的人好的人”②,“品格高尚的人”③,“伟大人物”④;而且包括“渺小人物”⑤,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情。勤劳善良的普通劳动人民也可以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和蒙难者。这些都是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学传统悲剧凡事总以“大团圆”为结局,反映着人们对诸事的美好的善良的愿望,这种结局和愿望是一种复杂的民族文化意识的映射。“五·四”时期,由于外来思潮的不断涌入,国内社会矛盾的不断加剧,中国传统悲剧为之一变,以反“大团圆”为特征,“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来”的悲剧创作盛极一时。这种文学现象是与中国社会对文学的要求有着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