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籍大量流散海外与明清之际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无关系.文章揭示了法、英、美、德等多国传教士直接或间接运走中国古籍文献的方式;分析了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的关系;指出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扮演的华夏文化传播者之角色.  相似文献   

2.
鸦片战争的失败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逐步踏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帝历史一页国主义凭借“船坚炮利”打开了通向中国的门户,给中国人民套上了沉重的枷锁,强迫中国人民接受耻辱的现实。列强通过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取得了在中国通商口岸建立教堂和自由传教的特权,特别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取得了在内地自由传教,外国传教士可以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教堂”的特权。西方传教士凭借特权纷纷深入中国内地设立教堂进行传教活动。西方传教士在中国传教过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近代中文报业肇始于西方来华传教士的办报活动.19世纪,西方传教士创办了近200多种报刊,所办的宗教报刊成为早期中文报刊的主流.传教士为使其创办的报刊能在中国的土地上立足,在宣传策略上处处"附会儒家",在形式上也采用中国线装书的方式进行印刷和装帧.  相似文献   

4.
自利氏1583年来华到清政府禁教、耶稣会解散,传教士在中国活动了二百年左右.传教士一般都采取利玛窦确立的知识传教方式,在传教过程中向中国人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各种学说.  相似文献   

5.
近代浙江教会文化是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它的兴起主要在于:"传教宽容条款"为其提供法律保护;外国教会组织在浙江的拓展活动为它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传教士的活动为其作了主观努力;近代浙江改革派的思想与活动为它创造了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6.
对于晚清时期中国赈灾问题的探讨,以往学者的研究多偏致于考察中国政府和民间对本土境内的赈济活动,虽亦偶有学者注意到了当时外国政府及民间,尤其是在华传教士对中国灾区的救济布施等善举,但于晚清时期中国的对外赈灾活动却鲜有学者述及。下面笔者略作阐述,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7.
马晋丹 《东南传播》2011,(8):102-105
本文首先介绍史学研究中的现代化范式,由此范式提出思考传教士在华办报的思考基点,以《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例来分析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在华办报的种种情况,最后一部分讲外国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产生带来的正面作用,由此来透视在现代化范式关照下传教士在华办报给中国社会走向现代化带来的正面的力量。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9.
一、历史发展与现状中国近代期刊的历史,发端于19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和一部分商人创办的一批中外文期刊。1815年8月,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这是一份宗教性刊物,主要宣传基督教教义和  相似文献   

10.
翻译图书是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我国从汉代开始就翻译图书,当时以译梵文佛经为主,自明代开始较多地翻译西方的自然科学图书,从而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清代初期,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出版图书,对外国文化采取排斥、封闭政策。以致有的外国传教士到中国境外的马六甲等地编辑、翻译、出版中文书刊。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以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曾在马六甲从事翻  相似文献   

11.
清朝是一个内忧外患的朝代,外有坚船利炮,内有起义变革。清政府被迫打开通商口岸后,有各国传教士通过不同途径来到中国传教,一时之间在社会形成传教热潮。研究发现,外国传教士对清政府以及清朝社会的影响呈现双面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一下历史,我们便能看到,外国人在华的新闻活动是与其推行的殖民政策一同拉开帷幕的。外国新闻媒介进入中国的时间,最早可上溯到19世纪初叶西方传教士来华的办报活动,外国人创办的第一家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由伦敦布道会派遣来华的传教士罗伯特·马礼逊(Robert Morrison)主持。一般认为,外文报刊的出现要稍晚些,即在西方列强开始侵入中国,并引发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语其时间,以葡文为较早;数量以日文为较多;势力以英文为较优。”由此可以清晰地看出外国殖民势力在华的扩张程度:第一批葡萄牙人在澳门登陆后,该地遂成为中西“互市”的起源地,第一家葡文报纸于1822年  相似文献   

13.
龚颖 《大观周刊》2012,(3):32-32
十九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加剧了对外扩张、叩开中国大门的步伐,基督教新教也试图在中国进行传教活动。在当时清政府禁教的背景下,马礼逊作为来华新教传教士第一人,译经办报、开办学校,同时也参加了政治活动,是早期来华新教传教士中的典型代表。  相似文献   

14.
民国时期的画报画刊有别于当今装帧精美的画报画刊,它是一种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记录真实历史与社会状况的媒介形式。在"西学东渐"和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办报办刊活动的影响下,中国的报界和杂志界掀起了创办画报画刊的热潮。相对于传统报刊单一的文字报道,画报画刊可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地宣传时事政治、揭露社会黑暗、记录奇闻轶事等,因而获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为回应社会各界民众的期待,大量的官方出版机构和民间力量致力于画报画刊的创办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15.
清朝晚期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翻译和推介活动非常频繁,也对近代中国社会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本文由翻译推介活动的客体、主体、翻译对策以及语言的变换形式几个方面对来华的西方传教士的翻译和推介活动的特点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石印大约在1832年由外国传教士带入我国,严格讲与我国文化发生关系,是1879年点石斋的活动开始。现在我们影印古籍用胶印。胶印源自石印,而且在版面设计上也跟随当时。  相似文献   

17.
概述中国珍稀古籍流布世界各地,考察流散的轨迹主要有:自然文化交流传播、商人贸易走私、僧侣与传教士携带、外国探险队巧取豪夺以及战争时期大劫掠等多种形式,造成中国文化遗产严重流失,使传统文化的研究与传承遭遇障碍。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极少数参与其间活动的中国人是近代第一批报人。一批科举失意的落魄文人加入了办报的行列,同时也给办报活动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色。随着维新人士将办报活动开展得轰轰烈烈,报纸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不断提高。其后,报纸的专业化程度提高,报人队伍呈现出了职业化的趋势。近代报人社会地位的变迁,既与报纸自身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也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相伴随。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两次鸦片战争的结束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订立,外国传教士潮水般地涌人中国,公然按行政区划分设教区,深入到各个城镇和村落,变外来为内在,成为中国社会的一种特殊势力.如何管理这些享有治外法权的传教士,成为清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之一.不过,清政府并未气馁和退缩,而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中国的医学高等教育,颠覆了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由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列强掠夺,许多外国传教士和教会医院将西医教育引入中国,虽然主观上存在不同的目的和立场,但客观上刺激了中国医学教育的百家争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