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从经济法的本质属性审视经济法的价值理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价值和属性的哲学关系表明,事物的价值是由内在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经济法的价值同样由其内在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应以社会公益作为其主导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2.
在对经济法基础理论研究的过程中,对其根本价值取向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我国法学界的角度来对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的各个观点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理,从经济法的发展历程、本质属性以及改革历程、效率等多个方面来看,结果发现,经济法的效率与公平性的和谐统一发展是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只有实现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才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就中国经济法的根本价值取向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新世纪人类发展的理念,给经济法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观念支持。经济法也为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稳定的秩序环境。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手段,经济法典型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的价值取向。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通过规制市场主体、纠正市场失灵、维护竞争秩序、保障消费者权益等制度设计,协调经济、平衡利益、缓和矛盾、促进人类经济可持续发展,体现了经济法的人文精神。社会整体效益和以人为本的价值范畴,囊括了经济法调整功能的全部法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
效益至上是商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社会整体利益至上是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商法基本价值取向形成的经济原因是商品经济,其形成的社会原因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经济法基本价值取向形成的经济原因是社会化大生产,其形成的理论基础是19世纪末的法哲学和现代经济学理论。商法与经济法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协调,共同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和谐与发展——经济法的核心理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基本立场和追求的最抽象、最概括层面上的认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孕育了经济法,经济法从其诞生之初便是一种和谐取向,发展则是经济法的终极追求。和谐与发展作为经济法的核心理念,有利于提倡经济民主,推行经济宪政,同时也提示了经济法与民法和行政法的质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实际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和谐哲学”。“和谐哲学”的核心,在于倡导一种互助、合作、团结、和谐、稳定、有序的价值取向。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以“和谐哲学”为指导,把和谐作为一种根本和长远的价值目标,在和谐与不和谐两种因素的矛盾运动中,坚定不移地朝着社会更加和谐的方向前进。[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规制与宏观调控是市场经济时代政府干预经济的两大手段。市场规制法与宏观调控法作为经济法的两个核心部分,共同维护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对其二者进行分析时总结、归纳其共性,有利于对经济法理论的深层研究和法治经济的创建。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一直以来争论不休,本文从经济法的宗旨和本质的角度出发,根据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调整方式等特性,将经济法基本原则表述为社会本位原则、国家适度干预原则、弱者保护原则和可持续发展原则,四个原则内在统一、协调一致地作用于我国经济的建设和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许辉 《沧州师专学报》2008,24(4):124-125
发展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寓于经济法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执法具有指导作用的基本准则。它是经济法的基本精神和灵魂,也是统帅具体经济法律规范的基本原则。在现代文明建设中,法治追求的价值标准和目标是社会和谐。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克服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缺陷的有效规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经济法价值中的公平与和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法是规范国家调节社会经济 ,保障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的法律。经济法的价值追求不是效率和公平 ,而是经济公平与经济和谐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为本位的经济法必须适应社会时代的要求,反映社会时代的精神.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和谐是其基本精神,并以维护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和谐为基础,以促进经济发展的和谐为保障,以实现利益关系的和谐为目标,三位一体构成经济法和谐精神的层级性结构.  相似文献   

12.
要:经济法价值是经济法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经济法之所以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法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根源在于其特殊价值。在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安全和平衡协调几个方面,经济法与民法均有着不同的调整对象,从而呈现出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存在的价值依据,亦说明了经济法存在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法是经济法的核心。从宏观调控法的产生和发展本身及宏观调控法的宗旨,可以得出经济法的社会性,经济法是法律社会化的产物。由宏观调控法的民主性,可以得出经济法的民主性,经济民主是经济法存在的基础、发展的动力。透过宏观调控法可分析出经济法追求的是体制效率、整体效率,社会公平、代际公平以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经济法的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调整对象是什么的问题一直存在着诸多争论。本文通过对以往学说略加评述,认为“国家调制论”的观点比较适宜作为经济法调整对象,并从经济法产生上探寻经济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及其特征.同时通过分析传统法律用以调整这种关系的不适性,得出这种社会关系由新的法律部门——经济法调整的必然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以期略有贡献。  相似文献   

16.
新课程改革必须面向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作为"整体的人"的发展,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同时追求学生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试从哲学教学角度,分析如何在哲学教学中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新课改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的原则在学术上一向备受争议.关于经济法原则的学说也是百家争鸣。本文在探讨经济法的产生及其价值取向的同时,尝试着推演出经济法的原则,权当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8.
事物的价值是由其内在的本质属性决定的。本文认为,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应以社会公益作为其主导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19.
经济法的主体是经济法上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政府作为经济法的主体应是由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和经济法产生的目的决定的。政府在经济法中既作为权利义务的主体被经济法约束,又作为经济法任务的执法者。政府是经济法的“奴隶”,仍有一定的意志自由,通过自身的为与不为更好的实现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和谐统一。更重要的是,政府既要成为当代人和当代经济社会的服务者又要成为后代人和未来经济社会的服务者。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思想文化发展历史,就我国古代思想的发展而言,儒佛道三家并驾齐驱,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而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是天冬合一观念,由此出发.关于心理健康思想方面引申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以及人与终极价值的统一四大命题。本文以儒佛道思想为内容,以心理健康思想为目标,初步探讨了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思想.以期丰富当今心理健康理论,以中国哲学智慧进一步阐释建设和谐社会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