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阅读教学设想]《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也是一曲用爱和责任凝成的真善美的颂歌,读后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迪,让人感受到互敬互爱的浓浓亲情,对生命的珍爱、生活的责任。因此阅读的过程就是人的心灵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旅行。我想通过引导学生阅读这篇文章,学习并掌握一种阅读散文的方法,同时更加珍爱亲情,珍爱生命并肩负起生活的责任。为此本课设计包括:一是以教材为载体,传授散文阅读三步法(一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美;再读课文,把握情感主题美;品读课文,体会散文语言美);二…  相似文献   

2.
王斌 《学语文》2003,(5):22-22
《项脊轩志》是篇老课文 ,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人间真情 ,所感受的人间至爱 ,是这篇散文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要做到老课新教 ,避免重点过多 ,繁杂无序 ,就必须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我在教这篇课文时 ,正是注重这一点 ,从“情”字入手 ,注重文章的整体性 ,注重对作者的情感把握 ,让学生自然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感情脉络。一、以读为主 ,细心体会作者的情感一部好的作品 ,越读越能体现出其中的真味。《项脊轩志》便是这样的佳作 ,在赏析之前 ,我让学生在读上很下功夫 ,默读、朗读、诵读、齐读 ,要求学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体会作品语言的精巧 ,以…  相似文献   

3.
【教学设想】《夏之绝句》是台湾女作家简女贞的一篇优美的散文 ,是第六册散文单元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时 ,我们不妨与学生一起先走进“散文”,温习我们在第四册课本附录中读过的《谈谈散文》中的一些常识 ,使学生进一步明白 ,散文作为一种自由、灵活的抒写见闻感受的文体 ,它有其独特的美质 ,那就是能够让我们通过一个十分精粹、亲切的形式 ,读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明白了这一点 ,我们就要指导学生在阅读和欣赏散文时 ,要做到细心领会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认真分析作者用以表达这种感悟的形式。有人说 ,一篇散…  相似文献   

4.
《一滴水经过丽江》是一篇游记,也是一篇自读课文。经过丽江的这"一滴水",自带神奇的特质,让这篇文章充满了童趣与诗意。赵富良老师执教的《一滴水经过丽江》一课是别具一格的:教学设计,运用神来之笔——穿梭时光;教学起点,在于贴近学生——阅读体验;教学策略,帮助搭建支架——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是一篇不像新闻又饱含历史反思的震撼心灵的作品,作者以情感体验为突破,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把握作者通过描写传递情感的方法,重温历史,反思历史,关照现实,从而准确而全面的理解课文。  相似文献   

6.
《道士塔》是一篇内涵丰富、深沉厚重的文化散文。文章以王道士破坏和贱卖敦煌文物的史实为依据,由历史的怪胎说及民族的悲剧,表现了作者痛苦深邃的思考和愤恨交织的感情。我希望能够通过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和学生一起倾听历史沉重的足音,了解酿成莫高窟文化悲剧的根源,完成一次对民族文化的反思。反思与探讨目标既可以由教师预设,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生成。本文特别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故教师直接预设了教学目标。教学一开始进行得很顺利。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课文中的描写和叙…  相似文献   

7.
<马>的作者布丰善用文学笔调,用形象的描写手法来对自然事物进行说明,笔触满怀情感,既有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又流露出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供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同时比较完整地展示了马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这是一篇既有散文的语言,也有说明文信息的小品文.针对这些特点,我把<马>的教学设计成了两个板块:作散文读、作说明文读,即"一文两读",将课文从体裁的角度进行两次阅读整合,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点以及情感精神有双重把握.  相似文献   

8.
杨玉华 《云南教育》2003,(25):35-36
《海滨小城》是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抒发了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文特点,我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欣赏优美的景色、领悟作者的写作技巧、品词赏句上,使阅读与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一、理解课文内容与审美相结合教学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自己试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语言文字与作者直接对话。文章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作者的思想和视角;而学生读课文,则是通过这面镜子折射出的画面去洞察客观事物。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我给足时间让学生充分读课文,用笔勾画出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想一想作者为何这样写。在…  相似文献   

9.
散文,是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导文类。但是,目前散文教学的理论研究还存在缺位。文章以自读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的教学为例,从作者、教材编者的角度研究该文本的价值;再以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为教学起点和落脚点,在学生与文本之间建立链接,试图寻找文本的教学价值,确定散文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0.
陆蠡的《囚绿记》是一篇结构精巧、语言优美、情感丰富的散文。我结合散文教学中的几个要点来谈谈我在备《因绿记》这篇课文时的一些心得。一,散文教学线索要清晰,教学流程与阅读流程要统一。散文是一种写作样式灵活的文体,学生较难形成一种合理的阅读经验,在这时,教师就要把自己的解读不动声色地贯彻到教学流程的设计中,  相似文献   

11.
《冬阳·童年·骆驼队》是一篇诗化散文,是作家林海音自传小说《城南旧事》的出版后纪。作者抒发的氤氲胸中无法排遣的情感纠结。这情感源于作家对故园家乡世俗风情的眷恋,源于作家对童年周围人和事的生命关怀,源于作家一以贯之的对真善美世界的审美追求。《冬阳·童年·骆驼队》入选小学语文教材,对其文本正确解读和选择有效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师需要把握的关键。教师应从课文的意象、情感基调出发,让学生感受散文语言的魅力,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并通过"互文"前后对照教学,以此扩大阅读量,真正发挥名家名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教材简析]《再见了,亲人》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它叙述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不舍之情,赞颂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当我们读这篇课文时,会感到文中情感浓郁,诗意荡漾。作者仿佛面对朝鲜亲人的深情倾述,按捺不住感情潮水的直抒胸臆,眼前与回忆的有机融合,叙述与抒情的交相辉映,用词的精到,情感的升华,这些都是我们读这篇课文时爱不释手的。然而,作者在众多告别场面中,紧紧围绕中心,选取三个最有代表性的镜头,集中表现中朝人民的生死之谊,这更是作…  相似文献   

13.
〔教学设想〕《行道树》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是其中的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课文前的提示说“奉献是一种牺牲,也是一种快乐”,“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怎样才能获取更多更宝贵的人生体验?”显然,这些就是学习课文要掌握的重点。对于刚刚走进中学校门,生活阅历和阅读积累还不是很丰富的初一学生而言,能够把握住课文这几方面的要求已经够了,让他们真正体悟出作者在本文中表现出来的丰富内涵,恐怕还不太容易。对于这篇自读课文,宜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使他…  相似文献   

14.
《和时间赛跑》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教材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两层意思 :一是“我”从爸爸的话语中 ,从太阳落山、鸟儿飞行中明白了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二是“我”从和时间赛跑的经历中体会到怎样珍惜时间。教学时可指导学生通过读文体验 ,并展开探究 ,弄清第一层意思 ;然后再读课文 ,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进行阅读反思 ,感受时间的珍贵 ,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态度。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1.指名朗读课文。(1)在学生读了课题后 ,问 :读了这课题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2 )边读文边正音释词。2 .抽读生字新词卡片…  相似文献   

15.
《我喜欢》这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文童像一首散文诗,语言简洁优美,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教学时不应作过多分析,主要以朗读为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中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欣赏作者独特的审美品位,体会这篇散文语言的细腻精美。  相似文献   

16.
设计理念 《青蛙看海》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把青蛙为了实现看海的愿望,努力攀登上高高的山顶这一过程作为重点,进行了细致生动的描写。《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低年级学生主要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的《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情感异常丰富、意义十分深远的散文。为了让学生从更多的角度了解历史,认识刘和珍等青年,真正读懂这篇课文的情感与意义,我在教学时采取比较阅读的方法,即将课文与鲁迅先生学生之一的石评梅的《痛哭和珍》、当代北大学者余杰的《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三一八”惨案七十二周年祭》放在一起对照阅读,比较三篇文章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互为补充,互为印证,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8.
【单元目标概述】本单元入选三篇文学评论并以附录的形式收录原作,教学重点是阅读要有独特的感受。教师要从《白鹭》《百合花》《一个深夜的记忆》这三篇不同文体的文本出发,指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悟作品的情感,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把握《关于散文<白鹭>》《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三篇评论的主要观点和评论视角,学习文学评论的一般写法;进而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积累,选择恰当的切入点,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名家的观点相比照,最终建构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荔枝》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一组课文的专题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真挚感情”,要求学生阅读时要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特别是要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多读、多想,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荔枝》反映了母子、祖孙之间的亲情,这种亲情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一定的感受,教学本课,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使这种情感得到升华,这是“人文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米洛斯的维纳斯》选编在高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文化随笔,教学重点是把握作者的思想观点,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抓关键句子来把握文意、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