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化"作为庄子美学一重要范畴,已被很多学者从审美角度加以研究。笔者试在庄子美学的时间意识下,重新审视"化"这一范畴,将庄子的"体道"和"审美"从现成论的框架中解除,阐明其在"化"的境域中,审美与人生境界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
《重构美学》是德国著名后现代哲学家沃尔夫冈·韦尔施阐述当今美学问题的代表作。韦尔施批判性地思考了当代全球的审美化现象,阐释了美学和伦理学、哲学的关系,探讨了美学的新问题、新建构和新使命。作者认为当今审美过于泛滥,过度追求时尚,美学必须重构,美学必须超越艺术和哲学问题,必须涵盖日常生活、感知态度、传媒文化。美学也必须关注当今科技的发展,重视听觉文化和视觉文化的巨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章辉 《中国图书评论》2009,(11):124-128
美学原理需要不断地重新书写。美学原理的重写,一是基于新的时代对于前人思想的新知,二是基于新的时代提出的新的哲学观念,三是基于新时代的新的艺术体验,这三方面的综合不断地推动着美学基本问题域及其解决的新变。美学原理似乎仅传达美学的基础性知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银幕男性呈现"中性"和"阴柔"的气质,由此引发了"小鲜肉"的审美风尚,并逐步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审美思潮。这种社会审美的形成,是女性主义透过大众媒介宣传并被大众所接受的结果,符合了女性对男性的构想。同时,在身体美学思想的影响下,"身体"已经成为审美的对象和审美的主体,银幕男性在时代审美和身体需求之间,在内外合力之下形成了全新的审美风尚。而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处在一个消费时代,我们占有着形形色色的物品并将自己物化成商品,被自己和他者消费着。  相似文献   

5.
审美人类学是一个崭新的学科概念,也可以说是一个尚在孕育阶段的学科,它是用美学的概念系统对人类学进行阐发,同时将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引入美学领域的一门学科。尽管关于这门学科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的确定还在探索阶段,但近几年不少学都自觉不自觉地从事着这一领域的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华夏审美风尚史》、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审美化史》两套多卷本的作都在一定程度上采用了审美人类学的视角,既有美学方法的分析,又引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两的结合,在美学研究和人类学研究方面都有了进展,开拓出了一个新的研究境界。  相似文献   

6.
7.
让西方美学接受中国美学需要一定的时间,把中国美学纳入西方体系是否有削足适履之嫌呢?也许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会使中国的美学类推到文化都得到西方的聚焦,到时候应该是西方学者来续写这本《20世纪中西美学原理体系比较研究》吧。  相似文献   

8.
"穿越"文化作为一种时下流行的青少年亚文化,表现出当代青少年鲜活的时代特征、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是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文化背景及重要资源。我们需要以"穿越"文化为契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环境、内容、方法进行深刻的反思,以增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之与信息时代相适应,并促成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进一步转变。  相似文献   

9.
《中华审美文化通史》是由周来祥先生主编的,这就很容易让人拿来与他在80年代主编的《中国美学主潮》加以比较。事实上,从《中国美学主潮》到《中华审美文化通史》,的确可以看出周先生对其美学思想的坚持和在学术研究中的不断创新。学术研究是一种累积式的推进,在《中华审美文化通史》中,我们处处可以看到坚持与创新同在,如果要总结,大概有三点最为突出:一是一如既往地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十多年来,“女性文学”现象备受关注,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已经成为相当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正如西蒙·波伏娃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所说:“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女性文学”同样不是一个意义自明的词组,  相似文献   

11.
吕鹏  冯然 《声屏世界》2005,(5):35-36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创作有了长足的进步.进入了新的求索阶段:以画面思维形式打破传统的文字思维.同时兼具中国传统的审美文化眼光与全球化的视野。曾获2002年法国蒙特卡洛电视节“法国广播电视学院国际大奖”提名和2002年第七届新加坡“亚洲电视大奖赛”最佳纪录片提名,由四川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求学》正是这样的一部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2.
左漪漪 《现代传播》2023,(12):117-126
在中西美学对话的语境中,译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研究对西方美学的接受情况对于当下美学学科的建设来说具有重要意义。1978—2000年这一时段内,思想解放的浪潮和学术热情的高涨使我国对西方美学的译介工作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关注的时代、流派、美学家也较为全面。德、法、美、英四国占据着译介的主导地位,罗兰·巴特、尼采与弗洛伊德成为这个时代影响力最大的思想家,由此初步建立起了我国接受与研究西方美学所遵循的基本学术思路。将之放置在建国以来中国对西方美学接受的整体历史框架里,这一时段对于我国接受西方美学总体特征可以总结为“重启”与“开新”,出现了三种重要的“范式转变”:认知的改变,自主性的选择以及本土问题意识的引入。这些转变促进了西方美学与本土美学的进一步融合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维(701~761年)在其生前及逝世后都享有盛名,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诸王待若师友"。唐代宗曾誉之为"天下文宗"。杜甫称他"最传秀句寰区满"。殷璠说:"维诗词秀调雅,意新理惬,在泉为珠,着壁成绘,一句一字,皆出常境。"世人誉王维为"诗佛",并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并提。  相似文献   

14.
在一般人看来,所谓总结与反思似乎早已是一个不再风行的话题。“中国艺术论丛书”选择这样的时间出版让我多多少少觉得有点意外。新世纪开元,还有谁真的愿意如此严肃而认真地眷顾传统吗?“丛书”与学术界的学术行进客观上形成一个时间差。然而,它却绝不滞后。事实上,较之20世纪80年代訇然中响如潮而出的寻根及传统文化反思类著作,它更平添了几分尘埃落定之后的理性、冷静与公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艺术论丛书”的出版或许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15.
凭借着平民化的视角、故事性叙事方式、诗意化的语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2012年一经播出便迅速走红.该片讲述了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及蕴含在美食背后的人文精神和中国人的价值观.尽管是以吃为主题,但该片的视角并不仅仅停留在对食材的烹饪技巧上,而是在呈现美食、发掘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从人文角度去解读普通中国百姓的人生百味,引导观众认识理解传统文化在新时期的变化.该片所彰显的美学魅力和价值,给观众带了极高的审美享受,同样也引发了纪录片美学特征新一轮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出版参考》2006,(9X):39-39
魏源是中国近代首次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杰出思想家,以往学术界关于魏源研究的成果可谓多矣,彭大成与韩秀珍同志的新著《魏源与西学东渐——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艰难历程》一书,却能在广取博览学术界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囿陈见,独辟蹊径,提出了一系列颇有启示性与现实意义的新观点,为学术丛林增添了颇有价值的新成果。读罢全书,我认为该书有以下方面特别值得称道。  相似文献   

17.
张炜  陈亮 《图书馆杂志》2011,(12):106-108
《中国新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版),是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教授十六卷教育文集中的第八卷。作者通过历史考察、理论探讨、行动方案及经典案例介绍等,构建了新教育框架体系,展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及丰硕的实验成果,体现了一位真正的教育家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清醒认识,可谓是全面而系统的"新教育指南"。  相似文献   

18.
电视选秀节目在中国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超级女生》,《快乐男生》等都将这一节目形态引入高潮,可随之而来的大量复制和节目炒点的庸俗化使得电视选秀节目也难熬七年之痒,但2012年推出的《中国好声音》无疑是电视选秀节目史上的一次扭转点,这一成功是很值得我们去探究和分析的,本文便从受众的心理角度去分析《中国好声音》是如何成功的。本文借鉴大众传播心理学与心理学等理论,研究受者的心理,并总结出传者所采取的传播策略,以《中国好声音》为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传播心理学层面对《中国好声音》进行分析与研究的结果有一定的不足之处,对于所有电视选秀节目来说,它只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因为每一档节目的性质和定义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说其受者的心理原型与情节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9.
当今信息社会,新闻媒体和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报纸作为重要的新闻媒体之一,越来越强调从美学原则的高度来关照、提升版面设计的审美效果,尽可能使“可视性”与“可读性”互相渗透,完美结合,从而充分发挥报纸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电视娱乐节目“平民造星运动”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造星”“选秀”节目,作为省级卫视的“杀手锏”,在与央视三套的博奕中,卓有成效。同时,它也成为年青人追逐的目标,因为那里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可以展示才艺的舞台,可以圆自己的一个“明星梦”。但伴随着节目的成功,负面的影响也不期而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