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愈在面对中唐“耻于为师”的风气时,创作了我国第一篇教育论文《师说》,提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三大职能,并以身作则,形成“韩门学派”,传播了儒家思想。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师说》对现代教育的深远影响,结合当下的教育政策,论述《师说》学习的重要性、老师的教育职责、师生之间友好关系,指出《师说》在重视思想引领、尊师重道、尊重学生等方面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看到《新师说》,马上想到韩愈的《师说》,马上想猜猜《新师说》说了点什么新东西。 一个书名能激起人开卷一读的欲望,这种善于命名的才能,是否也属于教师必备的素质之一呢?《师说》中没有谈,《新师说》里也没有说。我就想,假如这也算一种师范、一种教师素质,那大概是韩愈先生和程方平博士的“教外别传”吧? 在佛教中,教外别传的意义很广,其中一个意思是语言文字有局限性,要打破这种局限性,需要靠教外别传。我体会,教外别传是所有教学活动或任何教师都会遇到的一个根本问题,与此有关的话题是“课外再讲”、“弦外之音”、“话…  相似文献   

3.
“师”无疑是韩愈《师说》中的最核心的概念,文章一开始就给“师”下了一个定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者在文中给“师”确定了一个特有的内涵,这似乎是明白无误的。但有意思的是,就在《师说》这一篇文章中,“师”这一概念的内涵却是有变化的。人们都注意到韩愈所说之“道”指的是儒家思想,是孔孟之道,而非别的,却忽略了“师”也应有其特定的内涵。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既然“道”是如是所指,那么“师”当然也就是指传授孔孟之道的师了。进而,所谓“受业解惑”也应当都是指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了。可是从第1段的内容来看,这样的理解又是…  相似文献   

4.
李青 《教育论坛》2005,(1):36-37
大学家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所以传道、授业、解惑。”其中把“传道”(即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教师职责的第一位,认为它比传授知识,为学生解难释疑更重要。  相似文献   

5.
《师说》是韩愈在当时“师”和“道”衰落不堪的社会背景下,发出的振聋发聩的“吐槽”。韩愈通过“吐槽”针砭时弊,宣泄愤怒的情绪,发出时代的强音。他以缜密的逻辑、机智的构思、丰富的手法打造了高段位的“吐槽”。让世人清醒地认识到“从师”的重要性和“人人可为师”的先进“师道”观。《师说》是一篇蕴含韩愈伟大智慧和崇高人格的高段位“吐槽”名篇。  相似文献   

6.
韩愈在其流传久远的《师说》中,公开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样一个新奇大胆的观点。对这个与传统教师论大相径庭的观点,育人深表赞同,认为:“在教师论中这是独僻蹊径的卓越见解”(杨荣春《中国封建社会教育史》)。有人则在肯定之后略存阙疑:“怎样理解韩愈这个关于师生关系的新观点,还需进一步加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阐述“师道”的经典传世佳作,并集中反映了韩愈的教学思想。透过《师说》,对韩愈的教学目的观、教学内容观、学习观、教师观及师生观等教学思想进行分析与论述。  相似文献   

8.
四篇文章中,王开东老师抓住“古”“今”做文章,将《师说》放入当代的背景之中,认为韩愈的“古道热肠”在当时正是创新的表现,正体现了韩愈作为知识分子的“时代良心”。魏智渊老师所说的《师说》的尴尬,其实有三层意思:一是文章所载之“道”的尴尬,今天的师者自然不同于古时的师者;  相似文献   

9.
一、立意美首先,坚持走正道的人格立意。“不拘于时”之“时”是时俗,指当时耻于从师问道的社会风气;所谓“古道”,则是指古代尊师重道的风尚。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上层“士大夫之族”普遍风行“尊家法”而“鄙从师”。为“广圣人之道”,韩愈“好为人师”,甘冒狂名。在“时人”(士大夫之族)眼里,韩愈的所作所为是魏晋以后从没有发生过的怪异行为。透过《师说》,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韩愈反对流俗的巨大勇气和坚持真理的可贵精神,可以说,《师说》是一篇人格宣言。其次,崭新而高远的师道立意。韩愈突破了过去一般人对教师职责的认识局限,把教师…  相似文献   

10.
少年韩愈     
墨水 《初中生》2008,(6):14-17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我国文学史上千古传诵的名篇《师说》中的片语。《师说》的作者是谁?他正是“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最高目标是育人。自古以来,中国的学就注重“道统一”。“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唐代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提出了教师的职责之一是“传道”。语是基础学科,即有工具性,又有思想性,它是一种特殊的承载工具。“前沿圣以垂,圣以而明道”(刘勰《心雕龙》)说明了以载道的道理。可见,语教学和教育是不能分开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双重使命,语教师充分挖掘教材中蕴藏的德育内容更是自己神圣的职责。这一点在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韩愈的《师说》以前常常被誉为胆识兼备、富于创造精神的作品。现在它又被重新选为中学课文。重读《师说》,深感韩愈真不愧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语言巨匠。一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批判了当时在封建士大夫中流行的“耻学于师”的风气,提出和阐明了为什幺要从师和以什么人为师的问题。全文可分四段。从开头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为第一段;从“嗟平!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到“其可怪也欤”为第二段;从“圣人无  相似文献   

13.
何谓师?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教会学生基础知识、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同时,还应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疑难问题。  相似文献   

14.
韩愈在《师说》中曾说:“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作为一名现代社会的教师就要不断地谋“道”。这个“道”应该是教师自身思想品德的升华,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科知识的丰富和教学技能的提高,而且更主要的应是不断地培养自身的创新精神和发展自身的创新能力。《学记》提出“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之也”和“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的观点,对于每  相似文献   

15.
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韩愈《师说》一文,对“吾师道也”中的“师道”的注释是:“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师,用作动词。”这个注释很值得商榷。“道”解作“道理”、“师”解作“学习”,文意上可通,但似乎过于简单化,有损于文章的思想内容和韩愈倡扬师道的本意。  相似文献   

16.
韩愈在《师说》中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古训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根本就是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维护师道尊严,作为教师,从根本上说,就是遵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有过一些关于向学生学习的论述,比如《论语》中的“不耻下问”、《礼记》中的“教学相长”,还有韩愈在《师说》中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等,但这似乎都只是学业上的。而在精神方面——思想、道德乃至人格上呢?恐怕更多的是“师道尊严”,所谓“天地君亲师”,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但是绝对思想权威,而且是绝对的道德完人。封建传统教育在本质上是奴才教育,教师的地位与权威依附于对统治者的神化之  相似文献   

18.
一千多年前,唐朝的韩愈大师在他著名的《师说》中有句名言:“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我作为一名老师,在教学中经历的一件事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至理名言。下面从对一道习题的解法说起。  相似文献   

19.
1180多年前的韩愈写过一篇文章叫《师说》,文章第一句话开宗明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其后,“传道、授业、解惑”便不知不觉成了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职业方式。我们不得不折服于韩愈的概括能力和对教师职业的洞悉力。然而.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笔者认为,仍以“传道、授业、解惑”来诠释教师的职业,已经与时代的发展要求完全相悖。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大文学家,哲学家韩愈在其代表作《师说》中把“传道,授业,解惑”视为教师的基本职责,这一观念在我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直到今天,它仍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作用于许多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