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起源于生活,教育的起点就应该是生活。而且教育的过程和终点都应该是生活。用现代生活教育的思想,反思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可以这样设想:何不让“知识”的课堂成为“生活”的课堂?  相似文献   

2.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我们的课堂应该是“生成”性的,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知识。“生成”能力。它启示我们,在努力开发教育内外部资源的同时,要善于捕捉课堂教学中的有用信息,创造性地加以运用,使之“生成”为丰富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生命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从"知识"到"生命"--课堂教学的精神交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科技理性当道,课堂教学日益呈现出知识至上。因此我们必须实行由“知识”型课堂教育传播到“生命”型课堂教育传播的转型,即实现由传播知识的传统理念到塑造人的生命价值的现代理念的转向。我们试从传受双方的“事前信息”约定、“生命价值观”教学理念的重构、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语言有效性要求的合理追求四方面为教育传播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的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知识为本位的知识性教育,教育者呈现的是现成的、标准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关注的是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课堂成了传承知识的中转站,教师成了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沦为知识的奴隶。过分对知识的追求,淹没了学生对探索的渴望,学生拥有了“死”的知识,但却丢掉了“活”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课程改革鲜明地指出了我们教学的价值取向必须“由知识本位转变为以人为本位”。但我们现在的语文课却缺乏教育的智慧,热闹的课堂背后缺失的是教学的实效,特别是简单利用教学手段,盲目追求课堂“效果”,背离了语文课的初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发展“思维课堂”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追求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类型常常包含三种:单纯以讲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知识型课堂”;以讲解为主,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这是“理解型课堂”;再往前走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在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方式,我们称之为“思维型课堂”。  相似文献   

7.
陆莉萍 《上海教育》2009,(13):55-56
课堂是富有活力、师生共同构建的生命课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生命”型课堂中,教学要求我们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树立“人是教育的出发点”的观念和“教育的起点是人的生命”的思想,将课堂教学视为人的一次生命之旅,师生共建知识交往的场景与平台,让知识教学充满生命对话、交流的活力与魅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有序推进,新课程正一步步地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向课堂45分钟要质量,优化课堂结构,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培养能力,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课堂的效率,是我们语文新课改的突破口之一。  相似文献   

9.
冯爱梅 《中国德育》2007,2(11):77-78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承认、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新年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韩雪飞 《中国德育》2007,2(10):81-82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承认、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新年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  相似文献   

11.
当前,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是“满堂灌”。很多课堂依然流于死记硬背、知识总动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远离主动探究,思考世界缺失,没有生命力。二是“问题转”。贯穿整个课堂的几乎是清一色的问题“集结号”,一个接一个的问与答,零敲碎打,鲜有互动和拓展,学习资源匮乏,没有生成力。三是“一边倒”。课件辅助总是停滞在“演示”阶段,还习惯于依赖教者自身的“强势”和“优势”,整个学习还是“一边倒”,绝大多数学习主体没有自己的声音,没有自己的主张,课堂剥离体验探究,没有生长力。  相似文献   

12.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爆炸的世纪,“知识周期”越来越短:一方面,知识量急剧增长,一个人有限的生命和精力根本无法把知识学完;另一方面刚学会的知识,就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教育的重点不再是对受教育者知识量的关注,而应该是更加关注受教育者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学习知识的过程是否有利于其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对知识是否能够灵活运用。总之,教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教育的重点在课堂,因此,课堂教育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主。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知识改变命运”。知识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我们的知识多数来源于学校的教育。过去我们一直接受的是老式的传统教育,整个教学模式使课堂枯燥无味,同学们学习兴趣全无。自从黎教授带着“异步教学”结缘我校,就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是掌握知识的关键时期,从小学步入初中,课程明显增多,学习上的压力让我们无法喘息,而老师又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给我们满“灌”知识。因此,厌学、怕学、学不好、掌握不牢等等不良学习现象在校园里屡见不鲜。同学与同学之间,同学与老师之间对学习的交流也甚少,甚至还有许多同学怕…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进而认为没有生活味的课堂则是死的课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我们要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在知识经济爆发的时代,我们的社会需要的是有丰富知识、有独立性格、有健康阳光心理、有高尚品德、有超群眼光、有创新意识和竞争能力的“硬软件”兼备的新型人才.这样的人才,需要我们的教育,学校课堂正是我们教育和培养这种新型人才的最主要和最佳平台.改变课堂教育方法方式,使之服务和适应于新型人才的培养与造就,是我们每位教师的肖务之急.  相似文献   

16.
学生的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能力的训练,也是情感的体验。有人曾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是现在我们有时在不知不觉中过分看重知识和技能教育,而放弃了育人的责任,忽略了情感的教育。那么,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人文的数学课堂呢?下面是笔者教学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吨的认识”时的一个片段,供大家一起探讨。  相似文献   

17.
董长茂 《中国德育》2006,1(9):65-66
今天的课堂正在悄然变化,寻找儿童、学习者和成人、教师以及经验、生活和知识、技能之间的平衡,寻找道德和知识、智力和情感、个体和社会之间的平衡,成为建构有意义课堂的实践着力点。开设“道德课堂”栏目,呈现诸多原生态教育情境以及相关教学设计,意在聚焦课堂的功能变化,回归对课堂道德本质的理解,探索儿童道德生长的课堂学习机制。我们的信念是:课堂是道德的时空,课堂是学习道德的场所。[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胡育红 《小学生》2010,(5):23-23
在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课堂是学生出错的地方,错误是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教育可以从知道“对”,反思“错”,也可以从“错”,领悟“对”。错误是个极好的教育时机,它提供了我们辨析是非,纠正错误的好机会。我们的教育恰是要正确地利用“错误”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法学教育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外,还要在教育理念上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因此,法学的课堂教学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课堂教学上要注重以下问题。一、注重与学生的精神交往,建立“生命”型课堂1.“生命”型课堂的优点“生命”型课堂是相对于“知识”型课堂而言的,与“知识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大力倡导情感教育,促使教育活动从“知识能力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对情感教育的重视,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体现,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在历史学科教学中我们要发挥课堂主阵地的作用,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依据情感教育的规律,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情感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