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解释一个词语不能单独地从一篇文章中找出例证,而要从同时期,并且要从早于该时期的文献中找出例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解释词语,否则就会误解词语。《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7年第9期上刊登了《〈鸿门宴〉“立诛杀曹无伤”的“诛”字义辨》一文,仔细阅读该文后,发现作者的观点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
解释一个词语不能单独地从一篇文章中找出例证,而要从同时期,并且要从早于该时期的文献中找出例证,这样才能更为准确地解释词语,否则就会误解词语。《中  相似文献   

3.
“戏”说《鸿门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思想家、教育家王阳明先生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这与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执教《鸿门宴》时,针对这篇文章独有的剑拔弩张、危机四伏的情节特色,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改教师讲析为学生表演,采用了课本剧的形式来完成本文教学。主导权下放给学生,由学生自编自演自评,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人物个性的基础上,自己去分析创造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领会精妙、传神的文字魅力,从而达到对文章的全面把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4.
近读两文,均关乎《鸿门宴》末句“立诛杀曹无伤”之“诛”: 一是李鸿川、居子良《透过语言表象感悟深层意义》。该文所呈现的“为什么是‘诛杀’而不是‘杀…这一“教学片断”中,教师开门见山道:“同学们……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描写’也是刻画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5.
《鸿门宴》一文具备了完整的故事情节。说的是秦统一六国后.由于秦王的暴政导致了陈胜吴广的起义,各地诸侯纷纷响应,刘邦和项羽也于江苏起兵。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南路军先于项羽入关破咸阳,为了“待诸侯至而定约束”,然而又恐失掉关中.于是又派兵守关。11月。项羽率军住鸿门。此时,刘邦手下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带来消息:刘邦带军队抢占了皇宫,想要在关中称王。  相似文献   

6.
课堂可有多种课型,评课应成为重要的一种。我国古代的文艺评论中,就有诗评、书评等。人们熟悉的金圣叹评《水浒》、脂砚斋评《红楼梦》,就是公认的评论典范。 评论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对课文要有深刻的认识理解,才能有自己的见解。评课是独抒己见,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在课内的体现。  相似文献   

7.
“鸿门宴”选文是《史记》中精彩的章节,也是刘邦与项羽攻守异势的关界点。但导致刘、项二人争斗的却是《史记》中只出现一次的小人物——曹无伤,他串起了“鸿门宴”整个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吊诡的是,曹无伤告密给项羽本应受到项羽的感谢和保密,可项羽在接受刘邦谢罪时居然把曹无伤给出卖了:“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  相似文献   

8.
9.
10.
由于玉石所具备的质坚、润泽、美观等特点,玉石被雕琢成为各种器物。在我国古代,结合不同玉器的形制特征,玉器被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丧葬和装饰,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紧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1.
董文静 《学语文》2002,(5):47-47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第四册(试验修订本·必修)《逍遥游》有这样一段话:“《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  相似文献   

12.
"鸿门宴"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它是秦末楚汉战争的分水岭,是刘邦项羽对垒双方力量发生逆转的转折点。本文让我们的目光越过史籍的尘埃,重回特定的历史环境,重温楚汉相争的历史事实,认真打量那场两千多年前的宴会,通过几点历史事实对《鸿门宴》进行辨疑。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第二册《鸿门宴》一对人物思想性格的刻画和表现可以归纳为五个“二”、五个“三”、四个“四”。  相似文献   

14.
《鸿门宴》是中学语文教材的重点篇目,文章记述了刘邦和项羽两大军事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斗争,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心理等的描写,塑造了一大批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这样的经典篇目,理应受到学生青睐,但事实却并非如  相似文献   

15.
《鸿门宴》是《项羽本记》中非常精彩的片断,司马迁在中通过个性化的语言、行动和情态描写,为我们塑造了一组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在人物刻画过程中,人物称谓的变化更是体现了司马迁的匠心。  相似文献   

16.
《画诀》上说:“石有三面,树有四枝。”意思是画画时,笔法有阴阳向背之分;只有这样,才能造成物体的立体感。这句话运用到文学作品人物的塑造上,就要求不仅要有正面描写,而且要有侧面烘托和反面对比;此外,还要善于从背面透露人物的言行,一字不着,而境界全出。伟大的文学家司马迁在刻画人物上,就做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7.
刘禹锡的《陋室铭》,脍炙人口,广为传诵,其中“陋室”的意思似乎不成问题,“陋室”就是“简陋、狭小的屋子”。“作者给他的陋室作铭,是要借陋室来表达一种不慕荣利、安贫乐道的情怀”(《语文教科书备课手册》第三册,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6月第4版,563页),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不少工具书也是这样解释的,然而查《古汉语常用字字  相似文献   

18.
"操""持"之辨——《鸿门宴》教学实录片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师:刘邦在准备逃离杀机四起的鸿门宴前,和张良的那段对话很有意思,其中有一两个词语特别值得咀嚼。请看:  相似文献   

19.
20.
黄尚武 《阅读与鉴赏》2007,(12):77-77,80
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其中颔联“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之“连”字失注,今试说如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