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匪 《教书育人》2004,(9M):1-1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是我很早就听说,并且一直坚信不疑的一句话。我一直认为这句话是马克思说的,因为很多人都曾经这么告诉我。  相似文献   

2.
在我还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时候,学校的一次集会使我有所“悟”,由“悟”总结出了记忆历史年代的方法。集会是在学校的会议室里,会议室的西墙上高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五位伟人的巨幅画像。会议的主题是:像马克思写《资本论》那样,发奋读书,将来为社会主义祖国服务。主讲老师一开头便指着挂在高处的马克思的画像介绍说: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说来奇怪,初一学生的我,不知从那里来的“灵感”,竟一下子将马克思的外貌特征与他的出生年份联系了起来──马克思,一把(八)一把(八)大胡子;进而又鬼使神差般地…  相似文献   

3.
对犹太民族,我一直怀有一种深深的敬意,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民族产生了马克思、爱因斯坦这样的伟人,也不完全是因为这个民族在一个狭长的濒海沙漠地带建成了一个富裕国家。让我感受最深的是以色列人对教育的重视:中小学入学率百分之百,高中百分之九十八以上,大学百分之三十六以上;最让人钦佩的是以色列人的民族情感教育——人。人对本民族的受虐史有一种刻骨铭心的痛。不管是两千多年前的苦难的流亡史,还是半个世纪前的那段几遭灭绝的悲惨史,犹太民族始终未能释怀。  相似文献   

4.
贝尔是用后马克思主义指认秉承马克思学说的某一方面而又与马克思本人进行对话的一类学者。自诩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贝尔,以同马克思讨论社会发展问题为起点,运用知识与技术中轴原理的范式,构建了后工业社会理论。因此,他所谓的后马克思主义是对后工业社会结构变化的一种理论观照和提升。  相似文献   

5.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生命价值北京五中梁捷马克思,是一个世界为之瞩目、风云为之变色的伟大人物。1883年3月17日,在他逝世以后,德国著名的工人运动活动家李卜克内西在马克思墓前发表了一篇演讲,演讲中有这么一段:为了表达对难忘的导师和忠实的朋友的爱戴和感激,我从德国...  相似文献   

7.
我以欣喜的心情读完了张一兵同志的《回到马克思--经济学语境中的哲学话语》一书。老实说,这不是一本容易读的书,但读完这部厚厚六百多页的著作后,你会感受到一种久违了的理论上的满足。像这样一部不是讲套话、赶浪潮而是扎扎实实做学问认真研究马克思的学术专著,确实难能可贵。说它是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大新收获,我想是不过分的。  相似文献   

8.
作为当代西方著名的马克思学者,戴维·麦克莱伦把二百多年的意识形态论发展史划分为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马克思主义传统和非马克思主义传统。他认为,马克思总体上倾向于属于德国传统,而“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也即马克思主义传统则是对德国传统和非德国传统的一种兼容并蓄式的发展结果。因此,从德国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的形成;从马克思主义传统语境出发,麦克莱伦梳理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观经由马克思主义传统的演化历程。这是一种典型的英语世界的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发展史梳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的真挚(zhì)友谊是众所熟知的,但是,他们的友谊也经历过小风波哦!1863年,恩格斯的妻子病逝了。恩格斯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给好朋友马克思写信,告诉他妻子病逝的消息并倾诉了自己的痛苦心情。可没想到,马克思的回信却让恩格斯伤心了。马克思给恩格斯的回信只在开头写道:"关于玛丽的噩耗(è hào)使我感到极为意外,也极为震惊。"接着,笔锋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说:“一个人应该以一种知识去认识世界”。这句话时时在我心间萦回,然而,我终于不能做到。  相似文献   

11.
师:我们通过课外有关资料的阅读,课内读书感悟,深深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人格,被他们之间的友谊所感动,感谢他们为我们谱写了一曲人间最伟大的友谊赞歌。在感动之余,你们想说点什么吗?生:我觉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建立友谊方面为我们树立了榜样。生:学习了《伟大的友谊》,我不由地想起我和李青之间的友谊。上次她在成语竞赛中获一等奖,许多同学向她祝贺,我心里忌妒极了,还一连好几天不理她呢。而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为对方在事业上的成就而感到骄傲”。和他们相比,我是多少渺小啊。生:在未学《伟大的友谊》之前,我一…  相似文献   

12.
在我接的一个新中班里,我和小爽的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它让我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爱不应该只有一种方式,而应该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感受到.老师给予他的爱是一种独有的爱!  相似文献   

13.
汤卫红 《江西教育》2006,(17):46-47
读完《给教师的建议》《帕夫雷什中学》两本著作,最让我钦佩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以劳动教育贯穿其全部教育的始终,并以此为基础与核心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和谐教育。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与智育和体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惟一方法。马克思“教劳结合”的思想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中得到了具体的运用、发展与创造。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无疑是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伟大实践者。时至今日,能够超越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教育实践家似乎还没出现。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观是一种内涵深刻而广泛的和谐教育观苏霍姆林斯基的劳…  相似文献   

14.
苦咖啡──一个让我在短短的时间内疯狂爱上的仙露琼浆。它让我瞬间明白了,苦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没有涩涩的苦,哪有人会珍惜浓浓的甜蜜呢?第一次领略苦咖啡,是在休闲之际,由朋友向我推荐的。第一口的感觉是苦,第二口还是苦,第三口仍然是苦,充满心灵的全是一种涩涩的苦。这种苦涩刺激了我全身的细胞,让我有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清醒,一种从未有过的畅快之感。这种涩涩的苦,这种与众不同的感觉,都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第二次饮尝苦咖啡,还是在那家“古木香”里。这一次的感觉与上一次截然不同,热乎乎的苦咖啡里还冒着烟气,热腾腾…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哲学中,关系性思维主要体现为在实践根基上的关系化个人和关系化社会的统一。马克思以感性的社会现实生活为实践根基,以揭示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为主要内容,以现代资产阶级生产关系演变为具体分析载体,运用内在关系的辩证法揭示:资本作为一种体现了多重规定的、综合的复杂关系范畴,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关系性存在的集中表达。从马克思的关系性思维看,扬弃资本的出路在于确立自由人联合体、重塑矛盾关系体;扬弃异化的生产和生活关系、实现关系为我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总体性关系,合理管控资本。  相似文献   

16.
杨阳 《学语文》2011,(3):71-72
副词“好在”在《现代汉语虚词词典》中解释为:表示存在某种有利条件,可以借以达到某种目的。一、语义指向与语用前提通过观察,发现单说。好在我让你带了伞”,至少有三种意义:(1)好在我让你带了把伞,(不然你就挨淋了)。(2)好在我让你带了把伞,(带别的东西是没用的)。(3)好在我让你带了把伞,(别人让你带。你是不会带的)。  相似文献   

17.
“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在场主体与前提条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现实的个人”概念进行了系统阐述。在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当今世界,资本支配和统治着一切,“现实的个人”成为资本所宰制的工具和手段,并逐渐被抽象化与边缘化。追溯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的形成过程与科学内涵,让“现实的个人”这一重要维度在当今时代下重新显现出来。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概念蕴含着自然特性、实践特性、社会特性、历史特性与精神特性的丰富内涵,为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尤其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一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另一种是哲学意义上的。马克思探讨资本问题的根本旨趣,绝不是寻找发财致富的窍门,而是力图揭示现代社会的本质,探寻人类社会的未来。因而,必须超越经济学的视野,在哲学框架内解读马克思的资本概念。在马克思看来,随着社会关系的物化,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分裂,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必然表现为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也就是说,资本不过是在物的外表掩盖下的一种人和人的特定生产关系而已。  相似文献   

19.
德拉·沃尔佩把黑格尔的历史唯心主义还原为一种一般唯心主义,认为黑格尔的哲学在本质上只不过是一种否定的神学,其辩证法也只是一种先验的辩证法;而马克思的哲学则是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为马克思与黑格尔在方法论上的彻底决裂,进而认为方法论的变革——科学辩证法——才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体现。但是德拉·沃尔佩在解释这种方法论变革的时候,并不是立足于马克思文本本身的含义,而是戴上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的眼镜来反观马克思的方法论的,在本质上已经用亚里士多德的无矛盾原理和伽利略的实验方法偷偷地置换掉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的方法论还原为一般唯物主义的实验理性,这是对马克思哲学的极大误读,已经远远地背离了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  相似文献   

20.
文章是死的还是活的?在教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时,按照教学计划,我顺利地完成了自己所安排的内容,自我感觉非常好。没想到,一个平时学习很认真且有一定文学素养的学生在随笔中写道:“说实在的,初读《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时,我还觉得文章写得很好,内心也确实产生了一种‘马克思很伟大,不愧是个伟人’的情感冲动,特别是阅读至文章倒数第二段时。但老师讲了两节课后,我却怎么也激动不起来了,甚至连原来的感觉都找不到了。”我把他叫到了办公室里。先让他把自己的随笔看了一遍,然后压着火问他:“依你看,咱们该如何教这篇文章?”他也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