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经·静女     
《学语文》2007,(2):1-1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诗经·静女~~  相似文献   

2.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相似文献   

3.
涂薇 《读写月报》2022,(22):18-20
<正>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爱情最真实的样子是什么?《静女》这首写于两三千年前的小诗给出了一种答案。遥远时代的一次约会诗歌的第一章,用简简单单的十七个字,记录了一次情侣的约会。虽没有工笔的刻画,但我们仍可清晰感受到古今一致的“爱情”最初的样子。  相似文献   

4.
曾坤 《语文知识》2015,(4):21-22
《诗经·邶风·静女》这首诗清丽可人,千百年来广为传颂,深受文学爱好者的喜欢,也曾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现在还保留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但是关于诗中的"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一句,人们一直将其理解为女子第二次赠送礼物给男子,如朱熹在《诗集传》里就这样解说:"言静女又赠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异,然非此荑之为美也,特以美人之所赠,故其物亦美耳。"中华书局出版的由刘毓庆、李蹊译注的《诗经全译》对这两句诗的翻译  相似文献   

5.
粤教版语文必修(1)《静女》一诗中,关于“静女”的理解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教材课下注释把“静女”解释为:文雅的姑娘。但是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女孩子却并非如此,我们可以通过三个典型的动作来概括女子性格:“爱而不见”,躲藏起来不出现;“贻我彤管”,赠送我彤管;“自牧归荑”,从郊外采荑草馈赠于我。这三个动作说明女孩是一个俏皮活...  相似文献   

6.
说“彤管”     
《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的“彤管”,两千多年来一直不得确解。不久前,一九七七年十一月版《辞海》“管”字,依两汉旧说,有“又特指笔管”一解,且引此句诗为证。余冠英先生《诗经选译》一九七九年十月版,则与一九五六年版相同,仍然注为:“‘彤管’是涂红的管子,未详何物,或许就是管笛的管。一说,彤管是红色管状的初生之草。郭璞《游仙诗》:‘陵冈掇丹荑’,丹荑就是彤管。依此说,此章的彤管和下章的荑同指一  相似文献   

7.
说“彤管”     
关于《诗经·邶风·静女》中“静女其娈,贻我彤管”一句中“彤管”的理解,古之学者,各持其是,——说是“杆身漆朱的笔,古代女史记事用”,毛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郑玄笺:“彤管,笔赤管也。”陈奂传疏引董仲舒曰:“彤者,赤漆耳。”后指女子义墨主事。《后汉书·皇后纪序》“女史彤管,记功书过。”一说“画笔”,明代唐寅《题牡丹画》诗:“毅雨花枝号鼠姑,戏拈彤筲匣成图。”一说指乐器。  相似文献   

8.
《诗经》二题新解李子伟“彤管”究竟是什么《邶风·静女》是首非常动人的情诗。对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的解者看法是一致的。但对待中“贻我彤管”之“彤管”的解释,却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毛、郑皆以为是赤笔管,即红色的缄笔之管。有人说是一种管乐器。有人说是红管草...  相似文献   

9.
小小 《良师》2010,(7):63-63
世界上第一个使用QQ隐身的人是西周时的静女 有《静女》诗为证: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相似文献   

10.
<正>授课学校:广东实验中学授课地点:高一南山班授课时间:2015年9月16日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上《〈诗经〉两首》中的《静女》,(打开幻灯片,灵机一动)大家看看我选的这张图片合适不?生:合适。师:为什么?生:那个女孩挺漂亮的。师:漂亮就合适?生:诗里讲啦,"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姝""娈"就是漂亮的意思。师:有道理,还有别的理由吗?生:她手里拿的红花,和课文"贻我彤管"中的"彤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真正记事是从诗开始的。《诗经》如此,荷马史诗也是如此,而海德格尔引用的荷尔德林的"人,诗意地栖居"一句诗,则使人感受到诗对于人生的必要意义,诗也许更代表着人类本质追求的美。我们欣赏"静女其姝,候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的含蓄美,欣赏"亦知之所善  相似文献   

12.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23):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  相似文献   

13.
《诗经》告诉我们:西周时代民间恋爱方式大致有下列几种:通过约会,建立感情:《邶风·静女》篇:“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鄘风·桑中》篇:“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官,送我乎淇之上矣。”互赠信物,缔结感情:《卫风·木瓜》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非报也,永以为好也。”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召南·野有死麕》篇:“有女怀春(?)士诱之。”大胆追求,寻找“伊人”:《秦凤·蒹葭》篇:“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湖回从  相似文献   

14.
三章是顺序关系所谓三章是顺序关系是指一、二、三章是按照故事发生的客观顺序发展的。第一章写姑娘约“我”在城墙角落相见,却躲起来不见“我”,急得“我”抓耳挠腮,不断徘徊,这是开始。第二章写约“我”的姑娘终于出现了,还送给“我”美丽精致的彤管。第三章写到这个爱慕“我”的姑娘还送我另外一样礼物——“荑”。这二、三章可以看作是故事的结果。对于这种顺序关系,我们还可以分成两种理解:其一,把落脚点放在故事发生的地点“城隅”上,这样全诗就是说明这次约会姑娘送给“我”两件礼物,一件是彤管,另外一件是“荑”。其二,前两章发生在…  相似文献   

15.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12):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原意,就越能把握诗歌意旨。因此还是有必要对静女的含义再作些探究,下面笔者从诗意出发,运用训诂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求证“静女”一词的原意。  相似文献   

16.
女孩子长成的过程十分有趣,初解人事的时候,娇羞可怜,像李清照笔下那个小姑娘:“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恋爱了,长大了之后就会平添了几分妩媚俏皮,“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踯躅。”待到嫁了人,就好像又变了些,为人妻人母,而年龄又不在十分老迈之列的女人,比起小女生来,更多了份味道。这样的女子,大约可类同于戏中的青衣。  相似文献   

17.
女性美丽的形貌自古以来就是人们重要的审美对象,因而文学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对女子美貌的描写和赞美,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非常丰富的语词是用来写女子之美的。如:“窈窕淑女”“静女其姝”“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今夕何夕,见此粲者”等。而且,《诗经》中还出现了许多精美的比喻,如:“有女如玉”“颜如舜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等。后者开了以“桃花”喻人面的先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当数《卫风·硕人》中的一段描写:“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是古代文学…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作为养马场合的厩、牧,在字义、空间与使用的性质诸方面均判然有别。西周以迄春秋前期,国小民寡,牧区一般设在郊野之内。《诗·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自牧归夷,洵美且异”。《小雅·出车》:“我出我车,于彼牧矣”,“我出我车,于彼郊矣。”均证明郊为牧区。为了防止牧圈逃亡和邻国抢马,列国通常还派兵至郊牧守卫。《左传》(?)公二十八年记:“谁扞牧圈?”扞,即是守卫。不少小国碍于疆界局蹐,终先秦之世均以郊为牧区。《左传》隐  相似文献   

19.
<诗经·静女>中给一位顽皮、率真、精灵、多情的女性命名为"静女",现行高中课本对"静女"注释为"娴静温婉之女",笔者认为这不太符合诗意.通过分析,笔者认为"静女"及"娴静温婉之女"的命名及注释,其实蕴含中国古代文化对女性形象的一种期待.  相似文献   

20.
《诗经》描摹了许多美丽女子的形象,从"手如柔荑"的卫夫人到如"桃之夭夭"的新嫁娘,从"舒窈纠兮"的月下美女到"彼美淑姬"的姬家姑娘,她们或冰清玉洁,或艳若桃李,或娴雅婀娜,或温柔秀美,是她们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浪漫与美好。而其中《氓》和《静女》描写的两位女子,形象更是那般可亲可爱。走进这两位女子的感情世界,感受她们美丽的气质和灵魂,我们或许能从中发现一些生活的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