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42
苏教版高中《语》(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  相似文献   

2.
陈晔 《现代语文》2006,6(11):42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节选了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中伽西莫多受刑,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他喝的一部分内容。从情节上看,是因为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他才流出了也许是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泪的。题目为什么不是命为“一滴水换一滴眼泪”而是命为“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其实,“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这个题目,有着深刻而丰富的内涵。首先,这个题目突出了伽西莫多的人性世界。伽西莫多是流浪的吉卜赛人的弃儿,生来就畸形:独眼、驼背、跛足,被吉卜赛人偷偷地拿他换了雷姆地方一个妇女的小女儿。后被巴黎圣母院的副主…  相似文献   

3.
苏教版必修四选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功过参半。先说其功。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伽西莫多受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即“换”来的结果不同。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围观的群众是麻木的看客,他们缺乏怜悯同情之心,愚昧无知,他们对伽西莫多的丑陋外表进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大人在笑,孩子们也在笑;男人在笑,女人们也在笑。伽西莫多的养父克洛德,挟持爱斯梅拉达的始作俑者,在看到伽西莫多受刑时的表现是什么呢?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可是当那头骡子靠近…  相似文献   

4.
苏教版必修四选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笔者认为这个题目功过参半。 先说其功。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看到伽西莫多受刑,不同的人表现不同,即“换”来的结果不同。伽西莫多的一滴眼泪“换”来的是什么呢?围观的群众是麻木的看客,他们缺乏怜悯同情之心,愚昧无知,他们对伽西莫多的外表丑陋进行无情的嘲笑,笑他是笨蛋,笑他愚蠢,  相似文献   

5.
苏教版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内容讲述伽西莫多因参与劫持爱斯梅拉达而被示众鞭笞,受到众人的百般辱骂和取笑,而在他干渴难耐、求助无望的时候,爱斯梅拉达上去给他水喝。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第二板块中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选自雨果浪漫主义的杰作《巴黎圣母院》。苏教版节选的部分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与课文部分相关的情节是:伽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笞刑。  相似文献   

7.
《一滴水换一滴泪》是苏教版必修四的一篇经典,带给读者的感触众多:有对伽西莫多的同情,有对爱斯梅达拉的赞美……而笔者却从中注意到了看客形象,现结合文本,将雨果的看客描写艺术分析如下。 一、宏观勾勒,看客群的集中表演 在看客形象的设计方面,雨果堪称专家。在《一滴水换一滴泪》中,雨果别具匠心地创设了看客群,让他们一起开展丑陋的哄笑表演。  相似文献   

8.
正一、聚焦标题,精准确定教学内容在教学之前,预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概括小说情节内容,说说小说主题,提出阅读之后疑惑不解的问题。批阅作业时,我发现学生的疑问大多数集中在对标题的理解上:文中伽西莫多是在喝了爱斯梅拉达的水后才流下了眼泪,为什么题目是"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的是一葫芦水,为什么是"一滴水"?原  相似文献   

9.
仲卫东 《现代语文》2010,(10):53-54
一苏教版必修四专题二"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的阅读部分由三篇选文构成。这三篇文章分别从经典之作《雷雨》《巴黎圣母院》《辛德勒名单》中选取。他们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细节,那便是主人公在情节发展中落泪了。鲁侍萍落泪了,伽西莫多落泪了,辛德勒落泪了。这三个主人公的眼泪值得品味。  相似文献   

10.
“沈老师的这节课上得如行云流水,却又风声水起,语文味儿十足。”日前,市教研员在听完我上完《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后,如是评价。在我看来,“十足”当属溢美之词。但诚惶诚恐之余,“语文味儿”四字却很入我耳,因为它正是我这堂课设计的核心理念。本文就谈谈我对《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1.
季永洲 《现代语文》2010,(12):74-74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现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中的一篇课文,节选自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第6卷,关于文章的标题历来争议较多,褒贬不一。本文结合自己的阅读思考,从艺术手法的角度出发,表明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12.
王燕 《现代语文》2014,(2):65-66
近日听了一节高一的阅读教学课《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执教者从写泪的诗句导入,接着概述文本的故事情节,然后把重点放在品读两处观众的辱骂和攻击。分角色朗读后,执教者由这些“麻木而嘲讽的笑”而延伸到鲁迅笔下的“看客”形象:《祝福》中的“有些老女人”,《药》中夏瑜被杀时的围观者,《示众》中的“看客”,据此而得出结论,观众冷漠麻木。然后品味伽西莫多和爱斯梅拉达“笑”,“一滴泪”的内涵,美与丑的对比……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情真意切,激起无数读者共鸣,溅起丝丝涟漪,荡涤人性的龌龊,唤醒人性的良知.文章标题的作用自然功不可没,因为它是读者理解文章的窗户,但“换”字所用并不妥帖.结合雨果的创作意图,从眼泪与水的逻辑关系,“一滴水”和“一滴眼泪”的渊源关系等角度可窥一斑.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语文(必修四)>的第二单元"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中有一篇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该文选自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原著共十一卷六十一章,节选的为原著的第六卷第四章,题目是编者据原文确定的.  相似文献   

15.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十九世纪浪漫主义作家维克多·雨果的代表著作之一,小说始终贯穿了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中所提出的美与丑、崇高优美与滑稽丑怪相互对照,相互依存创作原则。这一艺术原则在小说中得到广泛运用,塑造了许多生动丰满的典型形象,把人物形象彼此的特征区别的更加鲜明,突出代表人物是伽西莫多,通过伽西莫多身上最丑的外表和最美的心灵结合所形成的强烈的反差,艺术再现了人道主义精神。正是由于伽西莫多心灵的高洁,其形体的丑陋,最终转化成一种不可企及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6.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节选了《巴黎圣母院》原著第六卷第四章,标题仍用"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经过三轮教学实验,达成了几个公认的教学关键词:人性、浪漫主义、美丑对照。也有人发出疑问:能否将标题改成"一滴水换一滴眼泪"?群众的形象究竟如何理解?笔者近日又将原著细读了两遍,联系整部作品,对备课资料作以下补充。一.关于标题标题"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出自原文的一个细节:她一言不发地走进那扭着身子枉自躲避她的犯人,从胸前取出一只葫芦,温柔地举到那可怜人干裂的唇边。这时,人们看到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沿着那长时间被失望弄皱了的难看的脸颊慢慢留下来。这也许是那不幸的人生平第一次流出的眼  相似文献   

17.
伽西莫多作为雨果塑造的不朽人物形象,他所做的一切的动机是复杂的.本文运用文本分析、精神分析等理论,探讨了伽西莫多复杂心理形成的社会和内在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标题未文章的眼睛。本文试从小说风格、小说内容、法语原文三个方面阐述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四所选课文《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标题翻译的不妥之处,以求更准确地理解原作者的写作本意。  相似文献   

19.
邱明峰 《教学月刊》2014,(12):37-39
正浙江省推进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在语文课程教材中,外国小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分别是必修二中的美国欧·亨利的《最后的常春藤叶》、苏联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节选)》、德国海因里希·伯尔的《流浪人,你若到斯巴……》等3篇,必修三中的英国高尔斯华绥的《品质》以及必修四中的法国雨果的《一滴眼泪换一滴水》,除了必修教材(苏教版)中有5篇外国小说之外,还有一本人教社的《外国小说欣赏》被浙江省高中新课改确定为选  相似文献   

20.
对话,在新课改理念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对话理念引入课堂,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力。在小说教学中如何进行对话呢?我在执教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一滴眼泪换一滴水》的过程中,作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