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肩水金关遗址有关城、坞、烽燧等建筑,通过对不同探方出土简牍内容的分析,判断肩水金关关城是关啬夫、关佐的办公场所;肩水候、东部候长、骍北亭长等办公地点应分布在金关遗址北墙F6-9房间;烽燧方堡是金关官吏居住的场所,其中出土关啬夫薛安世私印。肩水金关下辖于肩水都尉府,曾是肩水候官的驻地,其长官肩水候直接管理东部候长、骍北亭长,而关啬夫不仅负责勘察往来行人及携带物品,还与东部候长和骍北亭长、卒等其他肩水金关的吏员存在密切的合作关系,使肩水金关的职能得到有效的运转。  相似文献   

2.
候长、燧长是汉西北边塞候官的基层小吏。从汉简记载看,其待遇是十分微薄的,其俸禄甚至不能及时发放。这是汉廷对守边士卒关怀不够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3.
姚燧文章具有"正中见奇"的艺术特色,而最能体现其散文作品的艺术价值当属"奇"的运用,主要表现在"语词之奇"和"语意之奇"。除了在语词和语意上的奇特之外,姚燧散文中"奇"的艺术风格还表现在善于使用象征手法,善于用典,善于对比。姚燧注重对"奇"的审美倾向的追求,不仅没有削弱其作品中"正"的思想,而且更为突出了其散文中的儒家正统观念,使其散文在给人一种惊奇之感的同时,意蕴更为深邃。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了陆游的《过小孤山大孤山》,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八月一日,过烽火矶。南朝自武昌至京口,列置烽燧,此山当是其一也。”教材对“烽燧”注释为:“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夜间燃的火叫烽,白天烧的烟叫燧。”笔者查阅了《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发现该书对“烽燧”注释为:“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报警叫燧。”教材注释与该词典的注解正好相反,那到底谁正确?  相似文献   

5.
烽燧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训“燧”为“遂”,认为烽燧并非指单一的烽火台而是指古代边关报警系统和制度,并用汉简论证其为“昼则举烽,夜则举火”。  相似文献   

6.
敦煌、居延简中“关、戊、椄襟”出现多次,是重要的且关联紧密的名物词语,但一直以来学界对其的解释往往语焉不详或有抵牾,不利于对汉代烽燧制度的进一步探讨。今择出“户(门)关、户(门)戊、楼揲(椄襟、椄莱)”等词条,立足于简牍语言环境,结合传世文献,作出考释,并对“蕾、椎”等相关词语进行解释,以期对简牍语言及历史等研究有利。  相似文献   

7.
1956-1957年在三门峡上村岭虢国墓地M1052号墓中出土了一面凹形铜镜,长期以来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田野考古报告《上村岭虢国墓地》认为它属于铜弧面形器。本人经过对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的研究,提出新的看法,认为它属于阳燧。  相似文献   

8.
汉代每郡每年派出戍卒屯戍边区,这是徭役制度的一部分。文献记载戍卒屯戍的资料并不详尽,出土的汉代居延及肩水地区的简牍,特别是戍卒名籍的简牍,给予研究汉代戍卒新的空间,当中戍卒的籍贯和征发情况,引起颇多学者留意。陈直先生统计居延戍卒人数,籍贯汝南和南阳的百姓最多,另外,宣帝神爵年间戍卒出守敦煌郡、酒泉郡的戍卒,除来自南阳、河东、颍川等大郡外,还有赵地的赵国和魏郡。汉代赵地,例如赵国、魏郡及邻近的巨鹿等郡国,他们的编户民一样履行戍守边区的义务,现在考察所得,这些郡国有相当数量的戍边戍卒在河西地区。近年出版的三卷《肩水金关汉简》共收录6741枚出土于汉代张掖郡肩水都尉府下辖肩水金关的汉简,约占1973年金关出土简牍的58%,其中包括不少戍卒名籍、出入记录,提供讨论西汉边区戍卒来源、屯戍制度等的新材料。尝试透过分析肩水金关汉简中的赵国戍卒简牍,考察该地戍卒派遣边区的情况,并兼论同乡同区遣派一地,是否有乡里情结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中,多次出现阳燧、方诸(亦名阴燧)、钻燧、燧的记载,东汉学者许慎、高诱等人,对其解说分歧很大,后代许多著述也语焉不详,不可不辨析清楚. 一《淮南子·天文训》云:“故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高诱注:“阳燧,金也.取金杯无缘者,熟摩令热,日中时以当日下,以艾承之,则燃得火也.”  相似文献   

10.
古郧关考     
"郧关"是楚国西北部重要的战略要地和军事屏障,在楚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文史界对郧关有很多研究,但由于时代久远,文献记载很少,对郧关因何而名,遗址在哪里等问题,尚未能达成共识。本文依据史志和调研资料,通过史典溯源、得名渊缘、考古发现、《津关令》印证、历史作用五个渐进的辨考过程,考证郧关一词来自司马迁《史记》,得名于楚伐绞建制命名,其遗址在十堰市郧阳区青曲镇店子河村一带,随着时代演进和战争需要,郧关由最初的军事设施——津关,演进成鄂豫陕川交界区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11.
原始的雅、俗都和“礼”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否遵循礼的规范,是区分雅俗的重要标准。礼最初是俗的一种体现.经过贵族加工和发展后.礼更加规范。约束力更强。雅依从于这种规范后的礼.最早在音乐领域诞生,借以和未经规范的、不能体现礼的精神的“俗乐”相区分。雅的观念产生以后。雅俗之间才开始有了区分。  相似文献   

12.
这是在一所普通初中学校上的研讨课。该校一位教师上《社戏》第一课后 ,我承接她上第二课时———月下归航。这节课我安排了两个教学重点 :1、比喻的修辞手法 ;2、“偷”豆为何难忘。第一个教学重点 ,安排三个步骤实现教学 :步骤一 :让学生朗读这一部分 ,划出比喻句。学生很快找出比喻句“那航船 ,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本喻体、比喻词等名词术语学生似乎都懂 ,也就是说 ,若考试采用选择题形式 ,请他们选出是 (或非 )比喻句的一项 ,大部分同学能得分 ,若让他们造个生动形象的比喻句 ,恐怕十有八九就要失分了。为了让学生能…  相似文献   

13.
“去行政化”与“纪宝成难题”求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大学行政化趋势由来已久,典型地表现在行政等级越来越具有支配性地位,但要想立即去掉或完全去掉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大学发展要求必须去行政化,这就构成了著名的"纪宝成难题"。通过对大学行政化形成过程分析后发现,大学去行政化就是要去掉行政特权,回归学术本位,而非简单地去掉行政级别。在去行政化过程中首先需要走行政与学术系统并立的过渡阶段,只有这样去行政化才是可能的,这说明纪宝成难题并非完全无解。  相似文献   

14.
认为中学化学教材中关于元素周期表中"周期"和"族"的划分及定义存在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容易造成教师和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表达上的不准确,建议在中学教材中取消对"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的要求,将"零族"、"Ⅷ族"分别称为"ⅧA族"、"ⅧB族".  相似文献   

15.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福柯探索"凝视"与哲思的关联,体认"知识-权力",洞察"知识"和"权力"的内在生成,并在哲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生物学等多元学科的"凝视"之中关注微观问题的性质与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8.
汉语句子主语是受体的句子中,以"被、受、挨"句最易混淆,本文分析了三句易混淆之因素,并对词性、词义、词语搭配以及动词的语法作用等方面对"被、受、挨"句加以分辨,以期在教学中帮助留学生准确应用三种句式.  相似文献   

19.
在继承前人对符号意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任何符号都有符号层、逻辑层、学科层、存在层这四个层面的意义。据此,从符号学与集合论这两个视角来看,空符号与空集合虽有着的不同意义,但其相互问存在既相异相通,又相互支撑的微妙关系。事实上,在逻辑层面、学科层面和存在层面上“任何符号系统都离不开空符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80年代,拉美爆发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债务危机。这场危机持续时问特别长,涉及范围特别广,债务数额特别大,对世界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作为西方金融中心和支柱的美国对这场危机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分别提出了解决债务危机的“贝克计划”和“布雷迪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