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层干部的职位本身处于两难,"上有压力,下有阻力",而且权力有限,没有威信,往往工作难以开展,稍不慎会造成上级不理解、下级不体谅的局面。那么,中层干部如何才能走出尴尬处境呢?笔者建议,中层干部不妨"一日  相似文献   

2.
地理教学创新贵有“三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没有评估、没有诊断的教学是盲目的,本质上是对受教育者的不负责任。不同的目标领域要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评,有的可能适合于检测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达标程度,有的更适合于“过程与方法”的评价,有的在评价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表现与发展状况等方面有独到价值,这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恰当选择和使用考查与评价方式,以增强评价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3.
农村中学如何开展科技素质教育?崇明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历经10年的艰苦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既富有时代气息,又有鲜明农村特点的科技素质教育之路——“三园教育”,为上海正在轰轰烈烈推进的素质教育献上了一份世纪末的厚礼。以“校园”“庭园”“田园”为基地的“三园教育”,是农村中学开展科技素质教育的一种新尝试、新发展。它的成功之处,首先就在于强化了实践教学对促进学  相似文献   

4.
课堂提问是思维训练的指挥棒。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挖掘其内在创新因素,进行创造性设问。1.逆向性设问。如教学《狼和小羊》,在按照“狼想吃小羊——狼找了三次茬儿——狼往小羊身上扑去”的线索学完课文后,教师峰回路转逆向提问:狼想吃小羊,扑上去吃掉就是,为什么要故意找茬儿?由此学生快速整理课文内容,运用分析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法,在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碰撞中更深刻地理解了课文的寓意。  相似文献   

5.
分析一篇文章,虽然有许多不同的思考问题,但从总的方面来说,可以概括为三个问题:写了什么?(内容)为什么写?(目的)怎样写的?(条理、特点);写一篇文章,要考虑的也同样是这三个问题:要写什么?(材料)为什么要写?(中心)怎样写?(谋篇布局)在阅读教学中,我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在写作指导中,也从以上三个问题入手,指导学生选择材料,组织材料,从“三  相似文献   

6.
<正>读研期间我有过两段实习经历,第一段在一家外企的人力资源部门做行政助理,第二段在一家国企营销部门做文案策划,两段实习地点均在上海。此刻,回顾我的实习生活,发现每次拿到实习offer后,我都会陷入短暂的焦虑中,会担心自己做不好分内的工作,担心无法与同事和谐相处,然而入职前的担心并没有太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小时候学习筑墓,大了之后就会成为筑墓者吗? 按此观点,那些经常在游戏中扮演小偷或怪物的孩子,长大后只能成为小偷或怪物。如此说来,小孩子们在一起玩耍嬉戏就成了罪恶之源.应该把他们各自关起来教育才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小时候曾有过小偷小摸的经历,他在《忏悔录》中这样写道:“我就这样学会了贪婪,隐瞒,作假。撒谎,最后,还学会了偷东西——以前.我从来没有过这种念头,可是现在一有了这种念头,就再也改不掉了。……有一次我偷苹果,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相似文献   

9.
近日在QQ群里与朋友聊到就业问题,有人抱怨研究生学无所获,有人抱怨学无所用,我一句“不至于吧”的咕哝,遭到一阵密集的“砖头”。我陷入了沉思,如果说这些抱怨确实是个真命题,那么究竟是当代研究生教育的失误还是我们选择研究生学习的失误?又或者是研究生自身在学习过程、学习动机、学习方式上的偏差?对于这些问题,笔者也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孟母三迁”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笔者与朋友就“孟母三迁”与孟子“成圣”之间是否有着必然联系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朋友认为孟子“成圣”完全是“孟母三迁”的功劳和结果。“如果孟母当时不将居住地多次搬迁,而是长期处于闹市区和坟山旁,孟子很有可能成为一位商人或筑墓者,  相似文献   

11.
冯卫东 《师道》2004,(4):24-25
最近我在某教育网发了一篇回忆小学生活的章,其中写了某老师曾无情伤害我心灵的事,我以比较平和的态度对过去老师的做法予以批评。一网友跟帖,说,不必计较老师的态度,要理解老师的苦衷,他们也是“恨铁不成钢”啊!  相似文献   

12.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3.
“恨铁不成钢”,我们不知道在多少场合听多少人说过。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似乎就没有怀疑过它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当“解读教材”这个词汇堂而皇之地充斥了我的大脑、占领了我记事本的头版头条,我有如新生的蝴蝶.经历了破茧的挣扎.才有了自由飞翔的洒脱与美丽。我在教材解读中的“三问”,便是助我破茧而出的一臂之力。  相似文献   

15.
教育创新三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创新”已成为国人耳熟能详的话题。很多人似乎认为,“创新”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特色。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6.
大家都知道黔之驴的故事,读完以后,都会讥笑那头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蠢驴,和老虎为伴却没有丝毫危机感,黔之驴也就成了外强中干者的代名词。可你是否注意过故事中的老虎呢?  相似文献   

17.
创新已成为教育的灵魂,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成为创新的媒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求新?笔者认为"问"乃创新之源泉。自古以来,只有敢问敢求、善问善求之人,才会有学业的进步、认识的丰富,才能为人类的文明与发展作出不凡的业绩。孔子是最早主张学习要敢问、善问的  相似文献   

18.
睡圣睡圣姓李,此人在课堂上特爱睡觉,且其睡功无与伦比,连自称“火眼金睛”的吾班夫子都没觉察出,故吾班人称他为“睡圣”。现采撷一例: 某日,台上的夫子正讲得眉飞色舞,红光满面,台下的睡圣已抵挡不住瞌睡虫的诱惑,忙摆开阵势,施展他的看家本领,趁夫子不备,分秒必争眯上几眼,尚可撑住一时。时间不久,睡圣左看右看,只觉人影模糊,睡意更浓,顿时想出一招瞒天过  相似文献   

19.
在文言文里,“所”字常常用如下列加点各结构的成分:《荀子·劝学》:“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史记·项羽本纪》:“若属皆且为所虏。”《淮阴侯列传》:“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孟子·滕文公上》:“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这种“所”字属于代词吗? 马建忠以来,我们的语法学家多认为它是代词。其中为我们熟悉的说法有两种,都说它是指示代词,但是比之于“兹”“斯”“是”“此”等,又有它的特殊之处。分别开来看,一种说法,拿“所 动 名”结构为例,例如“召所从食漂母”,说是如果“从”字前面不  相似文献   

20.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标提倡的重要学习方式之一,已日渐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但在具体操作中,仍存在着形式化、表面化和绝对化等倾向.而直面以下“三问”将有助于合作学习从形式走向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