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消息中能否有议论?我的看法是:应当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 (一) 新闻中的议论,是一个特指的概念。它的确切含义是记者就自己报道的新闻事件发表个人的意见和评论。至于与新闻事实有关的单位和个人发表的意见,那是新闻报道的一部分,不是这里特指的议论。为什么新闻中不应有议论?这是因为新闻的本源是运动中的事实,新闻作品中的消息、通讯等等是对运动中事实的报  相似文献   

2.
新闻报道中的议论,不同写作体裁也有所不同。通讯、特写和记者来信等,一般是夹叙夹议较多些,尤其是那种政论式和述评式的报道,常常有整段整段的议论.消息中要不要有议论?这是新闻界有争论的问题。有的主张,消息写作是靠事实说话,借助事实而不是依靠议论表达一定的思想。记者(通讯员)只把事实交代清楚就够了,让读者做结论。所以,消息写作不需要议论。赞成者说,有些消息有点议论,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只要切中要害,读者并不觉乏味,反党提神.如果以为新闻是靠事实说话,就意味着完全排斥议论,那是片面的看法,恐怕过于绝对化了.消息写作反映事实,却不是单纯的记录和“照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广播界目前使用的多数录音报道中都有记者的阐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解说”。这是录音报道中直接报道事实、描述现场、启承转合的重要部分。这种记者阐述,可以由播音员播讲,也可由记者自己播讲。除现场报道有时需即兴阐述外,大部分录音报道,记者需事先采访后写出阐述稿。 这种记者阐述稿的写作,不同形式的录音报道与相应的文字报道中的消息、通讯、特写等的写作,有许多相同之处。例如,录音新闻同文字消息一样也要有个导语,提炼出最重要的事实或场景放在全篇  相似文献   

4.
不交代新闻来源,由记者或通讯员直接出面对受众说话,这是当前我国新闻媒介报道新闻信息时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记者、通讯员撰写消息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其结果,不仅直接影响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而且明显地损害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信性。在提高消息写作质量的时候,这个问题应当引起新闻界同仁的应有关注。  相似文献   

5.
消息以报道事实为本,评论以阐发新闻的内涵为本。一般说,应当各司其职。当然分工不是隔绝。消息为评论提供议论的根据,评论必须以新闻为依托。消息又因评论而显扬。有人说:“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完全正确。有人说:“新闻中的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不无道理。看来,谁都不否认消息中存在议论这个事实,也不主张完全摒除消息中的议论。那么,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我以为: 一、消息中的议论要少而又少,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  相似文献   

6.
刊林漫步     
议论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议论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记者直接发议论。这种议论是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受某种机遇、场景的启发而联想生发出来的思想,它的特点是观点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二,借他人之口发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意见。这种方法在消息中用得较多。比如“某某说”、“某某分析认为”等等,常常是代表了记者的思想观点。三,巧妙地寓议论于事实之中。这种议论,常常是通过精心选择能符合记者主观意见的新闻事  相似文献   

7.
知识林     
议论在消息写作中的运用在消息写作中运用议论的方法很多,最主要的有下列三种方法: 一、记者直接发议论。这种议论是记者感情的自然流露,或者是受某种机遇、场景的启发而联想生发出来的思想。它的特点是观点十分鲜明,毫不含糊。二、借他人之口发议论。这种方法在消息中用得较多。比如“某某说”、“某某分析认为”等等。常常是代表了记者的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8.
目前,西方流行的新闻报道手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客观报道要求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在新闻中,记者不发议论。新闻与评论、社论分开。美国独立战争之后,新闻界就出现了要求记者尽可能公正、准确地报道新闻的倾向。本世纪初,将消息与议论分开的观点,已经得到广泛承认。五十年代与六十年代,客观报道一直是新闻报道的准  相似文献   

9.
新闻来源主要指为记者(通讯员)提供新闻报道所需要的情况和资料的人或单位,有时也含记者获取新闻信息的地方。除报道自己所亲身经历的事件之外,新闻撰稿人在报道新闻事实时,不可能不用新闻来源提供的材料,很难离开新闻来源的帮助。正如西方记者所说:“没有一个记者可以超出他的新闻来源。”交代新闻来源是使消息更为客观公正、更为真实可信的重要措施。受众在接受一则新闻信息时,除了关心信息的具体内容外,还想知道这则信息是谁(何单位)提供的,进而判断出信息提供者的权威性程度,并  相似文献   

10.
感谢《新闻爱好者》给我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机会,与同仁议论议论新闻写作方面的问题。若不避“拔高”之嫌,我希望拙作《留得三分在明年》(编者注:此文获1985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被看作一篇解释性报道。在此,想就这一类报道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在刚刚开始记者生涯时,我更乐意去做那些有情节、细节、现场感和人情味的文章,诸如人物专访、新闻故事、事件性报道、以及函义不甚确切的“报告文学”之类,满肚子热望人家夸一声“你的报道有文采”。但是,当我开始意识到自己作为读者代表的  相似文献   

11.
有的记者写消息,喜欢直接发议论,或者假借别人之口塞进自己的议论。这种做法很容易成为“画蛇添足”。而“蛇足”新闻总难免给人滑稽之感。越摆着正经的面孔发议论,越令人感到可笑。试举一例:某市开人代大会,选举市长。原来定的候选人只是一位,准备等额选举。后来,人民代表在会上联名提出另外几位候选人.最后确定两名候选人,实行差额选举。其中一名是原定的,一名是后来定的。选举结果,两名市长候选人均未获得过半数票,落选了。就这件事若写消息,客观报道就行了。它体现了政治民主的一件新事。但有的记者偏偏不满足于客观报道,硬要借别人的嘴来发自己的议论。请看《两名市长候选人均未当选》消息中的这段话:“代表们的意见和建议,说明人民代表参政议政的民主意识增强,××市的党政领导感到高兴:××市的经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2.
述评新闻     
述评新闻又称新闻述评或记者述评,是新闻记者感到单纯地报道客观事实(即纯新闻)不能满足读者需要或不能达到自己目的时,对某种形势、事态、问题发表自己意见与看法,进行分析和解释的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它是一种介于纯新闻与新闻评论、调查报告之间的文体。在报纸宣传工作中,述评新闻通常表现为两种趋向:一种是综合新闻材料,适当加以分析评论,基本上是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一种是抓住某一新闻事件或事件中的某一片断,给以评述,议论、引申、发挥(或提倡或反对或预测),旗帜鲜明地表现记者的立场和态度,基本上可以归入评论的范畴。报纸上一些国际  相似文献   

13.
刊林漫步     
解释性报道的特点 解释性报道,是介乎新闻与调查性新闻、新闻评论之间的中间型(边缘型)体裁,比纯新闻(客观报道)提供更详尽的事实和有关背景材料,记者可以根据事实进行解释和议论,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本质意义、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现场声的运用越来越受到新闻工作者的重视,但是在电视消息报道中应用的还不很多。本文通过对现场声在电视消息中应用的现状、作用的分析,阐述了现场声在电视消息报道中的重要性,并对如何捕捉现场声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27) 通讯是报纸上又一种常见的__体裁,它和消息都属于__报道文体。(128) 通讯作为报纸上的一种主要文体,它具有与__不同的特点。通讯是运用多种表现方法比较__而又__地报道真实的客观事物的一种__体裁。(129) 简言之,通讯与消息的不同特点是:①从报道内容看,消息比较__、__,通讯则比较__、__;②从报道时间看,消息要求__,通讯一般要求时间不__;③从报道结构看,消息一般有比较稳定的特有的__形式,而通讯的文体结构则形式多样,比较__;④从报道表现方法看,消息一般以__为主,辅以一些描写或议论,而通讯  相似文献   

16.
周啸天 《新闻界》2004,(3):18-18
随着新闻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媒体人才供需的市场化,目前媒体已不缺乏能够胜任信息收集和消息报道的记者,而迫切需要能从事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及专业类新闻报道的人才;媒体对人才的聘用,已不限于新闻专业的毕业生,早已广泛使用如文史、经济和法律等专业的毕业生。经常可以听到这样一种议论:新闻专业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报道记者不出头露面较为好;什么样的报道记者直接出面更有说服力,这都涉及新闻写作中的人称问题。有的同行说得好:人称运用得恰当与否,对新闻写作的成败大有关系。因此,在新闻写作时如何使用人称,也是值得探讨的一个课题。新闻写作中最常用的是第三人称。这种写法是  相似文献   

18.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减少主观色彩对新闻事实报道的影响,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提倡作者直接议论或抒情。新闻报道被称作是“藏舌头”的艺术,发表的应是“隐形意见”或“无形意见”。如果新闻中有太多观点、态度和情感的直接流露,就会影响新闻的客观性。这已成了消息写作理论中的定论。然而,消息中是否就完全不能有议论呢?其实,早在1931年,毛泽东在《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就消息写作发表过这样的观点:“也不是完全不发议论,要在消息中插两句议论进去,使看的人明白这件事的意义。但不可发的太多,一条新闻中插上三句就觉得太多。议论要插得有劲,疲沓疲沓…  相似文献   

20.
黎信先生     
我和黎信先生只见过一面,但他严谨深邃而又循循善诱的学者风度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十几年来,我都是把他奉为师辈尊仰的。 说起来话长,那是《新闻爱好者》初创时候,设立了一个问题讨论的栏目,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新闻中应不应有议论”。初次发表的文章有钱枫的《消息中不应有外加的议论》和吕子明的《新闻议论并不都是“蛇足”》两篇。我虽然1985年底就开始参与这个刊物的编辑工作,但我介入之前,前三期的稿子已经编定了。那时我年轻自信,又有强烈的表现欲和发表欲,于是看了上述讨论文章后,也写了一篇凑趣,题目是《使人惊不如人使人思——也谈消息中的议论》。黎信先生看到以后不以为然,专门写了一篇《消息中不应有议论》的文章寄来,主张“把记者自己的意见、看法等等毫不可惜地全部排除在消息之外”。而我的文章虽然也强调“最好是避免在消息中发议论”,但又说“如果既没有背景材料可介绍,又没有‘他人酒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