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施瓦布的《实践1:课程的语言》论文发表之后,引起了许多课程理论家的震动,并由此引发了对传统课程探究模式的批判,在这过程中,有人批评施瓦布怀疑理论的作用,有人批评施瓦布没有具体说明集体审议如何在课程理论中运行,因此没有实际价值,针对以上的发问,笔者阐述了对施瓦布实践课程观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高职教育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建立正确的考试目标和科学的评价指标及考核体系,关注个体差异性,导向学生能力、素质与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全面促进人的生存、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批评学生要讲一定的艺术,这样效果会更好。  相似文献   

4.
胡晓兰 《学语文》2004,(6):20-20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问题。新课程的教育宗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其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和学生观。那么 ,“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到底有什么具体内涵呢?一、从“缺陷观”走向“完整观”传  相似文献   

5.
加强以人为本的现代文明建设为我国的长治稳定提供了保障。本文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物质文明三个角度出来,深入论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渗透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与传统的制度管理相比,人本管理在管理的中心、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代学校管理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施科学管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7.
郑志雄 《考试周刊》2012,(4):175-176
要做好教书育人工作,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自觉地把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一方面要树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要树立多元智能的评价观,以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既是一种观念和价值取向,又是一项工作原则。以人为本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要求,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核心。  相似文献   

9.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促成课程六个方面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颇具革命性的新一轮课改显现了许多崭新的教育理念,其中最为核心的就是“以人为本”。这正是新课程昭示其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促成课程六个方面的转变。一、在课程目标上,变学科知识本位为学生发展本位的“生本”观。“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强调“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教育的归宿也是人”。有利于每个学生全面、和谐、充分、持续的发展,是课程目标的惟一主题。然而,长期的旧课程模式中,掌握学科知识却成了课程目标的核心,讲求严密知识体系的学科教材几乎成了课程的代名词。教师教教材,学生学教材,使教师扮演了一个教材“复制者”的角色,而学…  相似文献   

11.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只有围绕以人为本的课程核心,把握立足课堂和面向全体两个重点,营造生动自由的课堂氛围,关注记录学生的成长状态,建立学生美术成长档案,广泛开展美术展示和交流活动,才能成就学生的人生梦想;而教师也在积累课程资源、加强专业研究的过程中,提升专业能力,促进专业成长,成就自己的教育梦想。  相似文献   

12.
浅析“以人为本”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为本”,是钱伟长校长的办学思想之一。他身体力行,一贯强调“以人为本”是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首要条件,他经常说,一个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一个专业工作者。而在筹建上大新校区的全过程中,他更是从宏观到微观,关注着“以人为本”思想的贯彻落实。比如,他坚持把教学大楼的走廊设计改宽,以利师生疏散;他坚持把几幢教学行政大楼用走廊连接,以利师生出入;他坚持在教学大楼增设卫生设备和空间,而且要求男女宿舍的盥洗室  相似文献   

13.
作文是衡量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把尺子 ,同时 ,也应该是衡量人文精神积淀和创造能力的一把尺子。学习作文不仅是表达能力的培养过程 ,也是人的形成过程。教学生作文同时也是教他们学做人。因此 ,作文教学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写作技能的重要任务 ,还肩负着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陶冶他们美好的心灵、塑造他们崇高的道德情操的重要使命。作文教学必须以人为本。“言为心声”。但是 ,在中学作文教学实践中 ,许多教师总是偏重于作文表达技巧的训练而忽视学生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为学生学习了写作方法 (或通过读…  相似文献   

14.
社会的和谐根源于人的观念、品德、行为的和谐,而和谐的理念与行为要想扎根于人们的心灵必须有与之相应的和谐德育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从教育与社会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性联系中研究和谐德育观问题,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德育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倡导“以人为本”的教师评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据《华商报》报道,2010年下学期陕西某中学高二年级组在教师中开展了一项评选"最差教师"的活动,"该校高二年级组60名教师人心惶惶,不知所措"。此报道经各类媒体迅速传播,  相似文献   

16.
冯党坤 《广西教育》2005,(1B):14-14
以人为本的科学德育观在内涵上说至少有三点:(1)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的中心,是育的目的,教与育的归宿都是人;人是教的基础,亦是育的根本,一切教与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2)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3)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从哲学上说就是要以人为本位。在世界万千事物中,人是最为宝贵的,人不仅是手段,而且是目的,所以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当以人为本,将人放在本位。  相似文献   

18.
论“以人为本”的教育本体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人为本”对教育提出了人本的哲学命题,教育哲学的人本就是“人之为人”。大众化、国际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教育本体研究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当前,教育向大众化转换,我国教育哲学本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值得反思。我们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确立“人之为人”的教育原则,抓住“人之为人”这个哲学的本,这对当前“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学习型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李强 《考试周刊》2010,(12):143-144
本文作者从教学实践出发,对“以人为本”的含义、特征及其重要意义进行阐述,旨在为更好地进行体育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开设校本课程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措施,其目的在于增强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补充和消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过于统一、过于宽泛、过于系统的不足和缺陷。因此,淡化课程的学科性,关注人的成长和发育,始终坚持以人为中心的原则,是校本课程生命之所在。课程设计要尊重人。校本课程设计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上而下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和计划落实。这种构建过程必须最大程度地尊重每个人的需求和选择。时下,一些人的课程观念未能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还在依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研究部门的指令和计划,缺乏调查研究个体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