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名人名言     
多诈的人藐视学问,愚鲁的人羡慕学问,  相似文献   

2.
名人语录     
学问是苦根上长出来的甜果。——大加图人类所需要的知识有三:理论、实用、鉴别。——亚里士多德心灵中的黑暗必须用知识来驱除。——卢克莱修有学问的人是一块真金,在任何地方都会受人尊敬。——萨迪不学无术的人的想象力不过只有翅膀没有脚。  相似文献   

3.
舒蕪 《中国文化》2007,(2):184-190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为我是方苞之后,恭维我“家学渊源”,使我惭愧。其实我非方苞之后,我们家也没有什么闭门传授的学问。  相似文献   

4.
故人旧忆     
章太炎(1869.1.12—1936.6.14)原名学乘,字枚叔,后易名为炳麟,号太炎。世人常称之为"太炎先生"。中国浙江余杭人,清末民初思想家,史学家,朴学大师,民族主义革命者。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等,著述甚丰。提起章太炎先生,我总是先想到他的怪,而不是先想到他的学问。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  相似文献   

5.
民国的幕僚     
民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主管官员,都聘请一些有才干的人或有学问的人,帮助处理行政事务,这些人被称为顾问、参议、秘书、参谋、副官等。这些称谓实际是传统的幕宾、幕客、幕僚、师爷、老夫子等幕称的翻新。  相似文献   

6.
孔子说自己十五岁便有志于学问。这学问就是以礼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孔子生长于鲁国,春秋时期的鲁国在政治上虽不是强国,但在文化上却是东部中国最重要的文化中心。因为鲁国保存着西周的礼乐文明,当时的人认为"鲁不弃周礼"(《左传》闵公元年),"周礼尽在鲁"(《左传》昭公二年)。孔子批判职业性的"师儒",又将师儒传播的文化遗产进行改造和提升,创立儒学。  相似文献   

7.
书艺偶思     
在提倡无纸化办公的信息时代,面对一年也难得写上几个字的电子商务,以及早被电脑、网络、手机奴化了的现代人,想去与之谈论书法、探讨书法艺术,恐怕没有太大的市场。 古语曰:“字是门头,书是屋。”古代对于写字视为学问的开始,现代人的学问早与写字无关,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好像学问的高低与字的好坏成反比。可能是应试教育对于书写的轻视,致使许多学生从发蒙时起,写字就没有下过功夫,甚至在东洋人面前还要自叹弗如。话说有一帮精英聚会,为了提升与渲染聚会的品位与气氛,几位牵头者决定布置一下场面。  相似文献   

8.
杨守敬(1839- 1915),字惺吾,号邻苏,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版本目录学家和书法家、藏书家。他一生埋头学问,著述宏富,收藏丰硕,书艺精湛,其书  相似文献   

9.
廖平的学问思想是:尊经尊孔,考辩今古,“改制待后”,人类圆和.承扬中华文统,开启地球新义;理念境界是:尊经尊孔不尊专制,追天追人更追真理.首倡“素王空言”改制,共球一统合发;其学问终前待后,启发来者习须运用科学方法,吸取人类新思养料,结合国情,阐扬儒学的现实意义功能,寻求解决现实问题的时代理论.  相似文献   

10.
混搭是门学问,要遵循一定规则。个性特色是一个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命。留一座心灵的圣殿给自己,我们才可以把生活混搭出风格。[编按]  相似文献   

11.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就其本人而言,他早年精通学问,学作圣贤,后从戎理政,位居高官。在学问方面,他对于历史、古文、书法、理学、典章制度方面都有造诣。曾国藩一生中令人可圈可点的还有他的用人之道。曾国藩的用人之道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看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提拔和培养。曾国藩对其弟曾国荃说:“用兵之道,在人不在器”,“攻守之要,在人而不在兵”,“带勇之法,以体察人才为第一义,整顿营规,讲求战守次之”。可见,曾国藩对人才十分重视。如果一时找不到最合适的人才,曾国藩认为可以通过培养、雕琢,造就有用之才。他说:“办大事者,以多选替手为…  相似文献   

12.
谢安(320年-385年),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于名门世家,自幼在德行、风度、学问等方面都有良好的修养。谢安早年并无仕宦意,朝廷公府屡次召辟他出来做官,他都以身体不好为由而推辞。他寓居在会稽的东山一带,经常与王羲之、支遁、许询等人一起游山玩水,  相似文献   

13.
程巢父 《中国文化》2012,(2):219-221
陈寅恪先生一生属意於学问,不旁骛,惜时如金。他概不担任一切行政职务和承担任何与学问无关的事务性王作。他任史语所第一组主任纯属挂名,实际领导王作都是所长傅斯年兼任了。  相似文献   

14.
我姓方,安徽桐城人,人家以为我是方苞之后,恭维我"家学渊源",使我惭愧。其实我非方苞之后,我们家也没有什么闭门传授的学问。但是,我们家的确是个文化大家庭。生活在这样家庭裹,日常见闻的熏陶,积累而得的一些文史  相似文献   

15.
学人寄语     
桑兵 《中国文化》2007,(2):F0002-F0002
近代以来,分科治学,已成体制。新锐学人以分科治学为科学,其实分科究竟如何发生,尚待探究。要因之一,则为人的智慧体力有限,而知识无涯,不得已退而求其次,分门别类,缩短战线,使人力足以承受。可是如此一来,浑然一体的学问被肢解为彼此独立的系统,久而久之,不仅各科之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学”与“中华学”貌似而神异。这两门学问的研究目的、研究角度和研究方法、学问特性等均不相同。弄清两者的同与不同,将有助于中华学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7.
“积”     
“积”《荀子·劝学篇》有这样的话:"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意思是;积土成为高山,风雨从这里产生。积水成为深渊,蛟龙从这里跃出。这里强调了"积"的重要性。"积"就是积累、培育。一个有学问的人,是靠知识的积累。一个有特殊技能的人...  相似文献   

18.
罗曼·罗兰谈信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在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人类的特点就在于他有种奇妙的天从,能够寻求弃理,看见真理,爱真理,为真理而栖牡自己。几是把握奥理的人,都能分享到真理的健康气,息。已见真理  相似文献   

19.
为学者画像     
张柠 《东方文化》2000,(3):65-68
蒙田(1533-1592)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他的随笔中有大量的引,几乎引遍了古代希腊罗马先贤圣哲的言论,显示出惊人的博学。因此,他也可以说是一位大学。一位批评说:“《随笔集》描绘了蒙田深刻的‘自我’,它已成为人类明的象征,是世界各国正直人的枕边书……是那些依然相信人类尊严的人永久而普遍的读物。”  相似文献   

20.
茉莉 《世界文化》2006,(8):10-11
模仿法兰西建文学院瑞典历史上才华出众的国王古斯塔夫三世,梦寐以求在北欧瑞典建立一个类似法兰西文学院的机构。“学院”(academy)一词来自古希腊,原是雅典郊外的一个花园,当年柏拉图和他的学生曾在那个花园里研习学问,欧洲继承了这个著名的传统,17世纪30年代中旬,法国人第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