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由于学校教育不够发达,教育对象也多半限于官僚贵族子弟,大多数平民子弟很难获得到官办学校学习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学校教育补充的家庭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卜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关于王安石的“元气之不动”的命题,中哲史界几乎是一致认为:“不动”是同“运行”相对待的哲学范畴,从发展观上讲,是说的动和静。这样一来,“元气之不动”,就是说的“元气”是静止的。由此则势必导致动生于静的形而上学结论。事实上人们也正是如此理解王安石的哲学本体论的。这样理解究竟对不对?怎样认识才是较为符合王安石这一命题的本来意思呢?笔者在教学和研究中遇到这个问题,并作了些粗浅探讨,写出来就正于中哲史界的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而且占有生产者——奴隶本身,因此奴隶主可以任意地杀害与买卖奴隶,奴隶主死后,把大批的奴隶用来殉葬或祭祀.在封建社会里,农奴主占有生产资料,只是不完全占有生产者,但广大的农民"在这种封建的经济剥削和封建的政治压迫之下,过着贫穷困苦的农隶式的生活…….地主对农民有随意打骂甚至处死之权,农民是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曾在奴隶制度下风行一世的人殉恶习,在封建社会里依然有所残存,甚至延续到封建社会的末期,不过从总的方面看,封建社会里,即或是封建初期,用生  相似文献   

4.
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口、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各种要素在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聚集,是人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改造自然、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出于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生存等需要而建成的一种人类生存聚居方式,承载着区域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诸多功能及其要素.那么,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情况如何呢? 一、概况 1.夏、商、西周 夏、商、西周的都城是全国政治、交通中心,都城都有城门供居民出入,城内有整齐宽广的街道,城市的主体皆以宫庙为主,布局上是宫庙杂处,祭祀遗迹掺列其间.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重要特征是重整体和谐。中国古代哲学家对“和”的问题,极为重视,多有论证,内中不乏精辟之见,显现其智慧之光,发掘这些宝贵思想,对今天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境界论” 索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境界”(意境)包含着情与景,但绝不是一般的情景交融。“境界”(意境)的审美特质主要有三:一是因心造境的审美具象性;二是以形写神的审美表现性;三是以情动人的审美感染性。“境界”(意境)的生成是“虚实相合”,“虚实相合”的媒介有三种:相似点、牵连点和相反点。“境界”(意境)的审美效果是“境外有境”。林纾的“文境论”强调作者心境、修养对“文境”的决定作用是“扩前人所未发”。如果说“言志、缘情传统”是“境界论”(意境论)的历史基础,“立象尽意说”、“无外之境说”、“因心生境说”是它的哲学基础,那么,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则是“境界论”(意境论)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7.
"题画诗",特别是"诗画合一"艺术品中的"题画诗"在中国的产生和繁盛,与中国诗、画艺术的民族性、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画的作者身份、绘画工具、艺术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的政治联姻,演变为政治家们达到某种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具有极强的功利色彩。  相似文献   

9.
"题画诗",特别是"诗画合一"艺术品中的"题画诗"在中国的产生和繁盛,与中国诗、画艺术的民族性、独特的"天人合一"宇宙观、注重"感悟"的思维方式有关,也与中国画的作者身份、绘画工具、艺术形式有关。  相似文献   

10.
“文法论”是中国古代最有价值的写作理论之一。尚“简要”、崇“格局”、重“技法”是它的基本特征。它由三个相互关联的部分组成:文律论、格局论和技法论。现代写作学“三论”(规律论、模式论和技巧论)是“文法论”的“绵延”.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这些年来,有些人把它作为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概念,甚至作为一种生态哲学。实际上,从“天人合一”的本义看,“天人合一”探讨的不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它不是一种生态哲学。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情论诗学思想历经先秦两汉的"情志"论到魏晋时的"缘情"说到明清时期的"欲情"说的嬗变,其深度意义在于其文化语境和价值维度的嬗变,"情"由先秦两汉时外指向泛生命化的社群人伦感受变而为魏晋时内指向个体生命的审美精神性感受,再变而为明清时的个体生命情欲感官感受.此一脉络昭示了人的文化生命自我解放的历程,体现了中国古代诗学作为文化诗学的范式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绘画史上,“历史画”创作是一个源远流长、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特别是在宋代以前,以人物为核心的绘画,包括描绘历史事件的“历史画”和以刻画人物为主的“历史人物画”一直是中国绘画的主流,只是随着山水、花乌画的兴盛,“历史画”在元、明、清三代发生了流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山水画的合流,影响了“历史画”的独立发展。至于明、清时代,特别是清代大量出现的帝王“纪功画卷”,则只是一种异变了的“历史画”。中国古代的“历史画”可以为我们今天的创作提供借鉴,中国古代“历史画”发展的历史在很多方面也对我们有一定垂诫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的“官箴”中不乏进步合理的因素,许多箴言值得我们认真总结、批判继承和发扬,其中的“民本观”对于我们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意义。古代“官箴”为我们树立“民本观”提供了不少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气”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范畴。作为文章之“气”,可析之为三:作者之气、创制之气和文本之气。由此可推演出“文气论”的三个组成部分:着眼于作者的“养气说”、关乎创制的“行气说”和立足文本的“神气说”。因“文气论”在“作者——创制——文本”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故而,它成为中国文章理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17.
我国古代的贤哲们,对于命运问题的讨论,是用“力”和“命”这两个概念及其二者的关系来展开的。所谓力,即人力,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指人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所谓命,就是命运,所谓“力命之辩”,就是关于人生吉凶相祸、生死贵贱是在于命,还是在于力的争论;换句话讲,就是关于人生主体对客观存在的命运能否认识、抗争和改变的争论。在这个争论中,歧义之说颇多。今天对其中主要的观点作些梳理,由此厘定出中华民族传统人生态度的精华,用以启迪和教育当今人们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人生态度,很有现实意义。一、儒家的轻力贯命在力和命…  相似文献   

18.
"隐"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普遍存在,特别适用于叙事诗作中。抓住这种普遍特征,可以进一步突出叙事诗"以事主情,暗蕴主旨,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独特用"隐"之处。同时就叙事诗用"隐"的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能深刻揭示诗歌用"隐"的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略谈中国古代小说概念的变迁李银珠我国古代小说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选入高中第五册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以高屋建瓴之势从宏观角度对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过程及其特点作了回顾与概括,叙述简明扼要,论断准确精当。在这样有限的篇幅里,是难以对小说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的“士”(即定型于孔子的“文士”),与西方中世纪的“士”(即“教士”)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即后者聚集于教会,皈依于上帝,他们只管上帝的事,而把世俗事务全部交给凯撒们去管,他们与世俗王权仅仅保持着精神的联系。而中国古代的士,却把上帝撇在一边,而积极地参与世俗事务,依附、认同于世俗王权。这种价值取向的差异,使得二者在现实遭遇、思维模式以及人格、心理方面都呈现出巨大的差异,从而创造出两种不同的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