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的必然结果。人类文明多样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线索就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如何正确认识,把握和运用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发展这个理论体系,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改革开放。  相似文献   

3.
新民主主义社会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其基本内容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继承,更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论的超越。不能理解为是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复归”。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是一个发端于资本主义兴起之时的全球经济、政治和文明相互影响、相互配合的过程,经济全球化是其核心。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社会主义产生、发展的重要历史条件,经济全球化的本质与发展趋势是一致的。经济全球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挑战,更是机遇。发展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经济全球化的中国道路和中国呼声。  相似文献   

5.
社会和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不是不同社会形态的共同属性.这是由社会矛盾尤其是社会基本矛盾性质的不同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个包含多种因素和特征的整体,社会和谐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六中全会<决定>扩展和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依靠党和人民的自觉努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  相似文献   

6.
7.
“社会和谐”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社会和谐”的理念和目标,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更高境界和奋斗目标。把社会和谐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解决了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反映了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大政治优势。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性要求。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性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要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展开的.这就使得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双重的,即利弊兼有,机遇和挑战并存.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可以说是对此进行的积极回应.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两者是内在统一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实现科学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以新时代发展问题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发展理念的论断。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改革创新经济体制,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系列新举措,拓宽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范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学说开辟了新的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成果。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无疑离不开建设者的管理,建立完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共同完善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包括规则分体系、组织分体系、方法分体系、评价分体系、价值分体系等,这些管理体系的划分都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基础的,具有人文性、科学性、合理性、时效性、先进性等优点,体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的巨大优势。  相似文献   

12.
发展战略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从战略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对象、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措施等七个方面对发展战略理论进行了完善和创新,在战略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上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贾明明  毛尚卿 《教育教学论坛》2012,(24):271-272,266
改革开放以来,在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日益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但是,早期在中国诞生的传统社会主义机械继承了经典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并最终导致了效率的缺失和共同贫穷。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扬弃前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历史,开辟了效率和公平的共同发展的新路。  相似文献   

14.
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结构张茹兰邓小平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要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社会结构上看,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邓小平同志...  相似文献   

15.
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条件。源于社会主义建设不同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动力机制依次表现为:公平机制、效率机制与和谐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机制演进历程就是逐步趋近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而中国的具体国情又决定了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探索而找到的唯一正确的发展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也是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所证明了的成功的发展道路。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新形势下,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经历了从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三个历史阶段。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党逐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地贯穿着推进伟大社会革命的理论创新主线,因此其核心内容和整体构架表现出明确的社会革命向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被重新确认为一场伟大社会革命,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互动机制得以重建.这一向度的理论创新将中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成果。从1982年邓小平同志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在不断发展变化,其理论也在不断丰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发展演变具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20.
社会公正是改革进一步推进的现实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自觉地把社会公正作为社会和谐进步的一项重要尺度,努力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中解决当代中国社会关于公平和正义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