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陕西延安市清凉山万佛寺第2窟内容考孙修身延安清凉山万佛洞简况1997年9月,本人曾至该地对现存的清凉山万佛寺作了一次短暂考察,对第2窟雕刻的内容颇有看法。万佛寺石窟座落延安东清凉山西麓,面对延河,西南不远是著名的宝塔山,两山头高耸相对。清凉山背后山顶...  相似文献   

2.
文学大师茅盾辞世二十年来 ,人们对他的兴趣和研究却与日俱增。茅盾作品和茅盾精神已固化在纸媒体尤其是电子出版物中 ,而且生存并活跃在国际互联网上 ,成为人类数字化生存时代精神生活的重要元素之一。国际互联网所提供的超级文本的链接 ,对于包括茅盾研究在内的多样化的文学研究有着极为方便和显效的功用。国际互联网使茅盾的创作及他的学术研究成果不分日夜地为网上读者阅读和利用。许多文学网站为传播茅盾文学遗产、宣传茅盾精神、扩大茅盾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广大读者可以通过上网使用各种搜索引擎 ,方便、快捷地检索、查找茅盾作品和茅盾研究资料。而研究人员也可以方便地利用国际互联网和电子出版物的丰富的学术资源信息 ,扩大研究视野 ,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率 ,使自己的学术成果和科研信息得以广泛、快速传播 ,为全人类所共享。  相似文献   

3.
1.茅盾在早期文学活动中,通过自己的视野吸收与倡导过自然主义文学主张。2.对于自然主义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的不平衡性,茅盾是明辩的,他对后者更为倚重。3.自然主义促成了茅盾理性化的创作方法;尽管后来他宣言式地抛弃了自然主义,但自然主义的阴影仍潜行于他的创作中若干时间。  相似文献   

4.
陈干群 《下一代》2012,(11):36-36
7月30日下午,随同第十一届"火炬引导我前进"夏令营营员们,一起参观了清凉山延安新闻纪念馆。清凉山,古为佛教圣地,屹立于延安城北,隔延河与凤凰山、宝塔山鼎立相望,风景别致。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后,清凉山是中共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  相似文献   

5.
从《小说月报》到《文学》时期,茅盾的文学批评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深究其实却并非像我们通常认为的那样只是简单的取替,而是积极的扬弃。甘苦自知的亲身创作体验使茅盾对批评家和文学家的关系有了新的体认,在时代的感召下,其批评观念逐步从早期的"为人生的艺术观"转变为现实主义文学观,同时他还受到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影响。这些因素的融合最终形成和确立了独具特色的革命现实主义文学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一方面描述了茅盾所建构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说明他前后期的理论发展变化的脉络,揭示他的理论对当时的文学的影响,另方面,是对茅盾所提出的文学主张及在文学批评中体现出来的理论倾向做了细心考证和辩析,对茅盾文艺理论体系中的弱点和建国后文学批评中的错误倾向也提出批评。  相似文献   

7.
试论茅盾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贡献单元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茅盾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作出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历史贡献。他的儿童文学编译、创作和理论批评构成了他文学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作为文学家、革命家的茅盾常被关注,然而,对他丈艺编辑家身份的探讨却总是处于缺席状态。实际上茅盾的文学活动是从编辑开始的,《小说月报》在他的编辑策略下的强烈反响,以及他的编辑才能理应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教学中,鲁迅和茅盾在彼此的创作和文学活动中有着密切的关联.两者皆为首屈一指的文学大家,但在常规的现代文学史教学中却往往忽略了两位大师之间的精神相依.本文旨在探究鲁迅和茅盾相互间的交往和对彼此作品的评论,从而确定若在教学中打通两位文学大家,将会使读者在对鲁迅和茅盾及其作品的接受方面获得新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0.
一九五八年十一月,茅盾同志在《鼓吹集》的《后记》中说,他开始写“第一篇关于文学的论文”,是在三十九年前。推算起来,今年(一九八0)是茅盾同志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的六十周年。六十年,在人类历史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茅盾的《风景谈》,是一首革命的赞歌。这篇散文写于一九四○年作家延安之行以后。那一年的五月,作家离开新疆回重庆途中,从西安转道前往延安,应邀在鲁艺讲课,在延安住了几个月的时间。他在延安,亲眼看到了新的天地、新的世界,从坚持抗战的中国共产党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光明前途。对比国统区的腐朽、黑暗,作家坚信未来是属于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军民的。  相似文献   

12.
《从牯岭到东京》与《读〈倪焕之〉》是茅盾在“革命文学”论争中的标志性文章,其中的申辩与诤言既表述了他的文学理念,也显示了他与革命文学阵营信念相同观点却不尽一致的基本立场。这种独立姿态使他陷入了不被阵营所认可的尴尬境地,他努力求取理解却换来了更加无情的推拒。茅盾的这种姿态与境遇堪可看作一代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春蚕》是我国三十年代艺术画廓中的一件珍品,它的作者茅盾则是我国老一辈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他一九二八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幻灭》时用的笔名。茅盾早在“五四”前夕就开始了文学活动。五四运动爆发后,他即是五四文学革命的积极参加者和倡导者。一九二一年他和叶圣陶、郑振铎等人组织了我国最早的新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同时还主持了《小说月报》的全面革新工作,使它成为“五四”  相似文献   

14.
“七一五”政变后,因种种原因,茅盾脱离了实际的革命斗争转向文艺战线。1933年《文学》创刊后,茅盾又把目光投向文学批评方面。由于国民党当局对进步文艺进行围剿,茅盾从事文学批评的外部环境极为恶劣,在对作家作品评论时有较多顾忌,不能畅所欲言,只能寓政治思想于文学批评之中,同时他还要反击国民党的文化压制,对不良创作倾向和文坛风气予以抨击,这都使得茅盾在《文学》上的批评具备了与此前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学巨匠茅盾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那丰厚的著作却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续。因此,我们仍觉得他还活在世上。他的代表作《子夜》最后一章《吴荪甫的失败》现在又出现在同学们的课本上。至此,茅盾共有五篇作品选作中学教材。它们分别是:《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白杨礼赞》、《风景谈》、《春蚕》和《吴荪甫的失败》。  相似文献   

16.
名人读书     
许多人爱读书,但是人们的读书方法、阅读趣味却应有尽有,甚至千奇百怪。南北朝有一名学者叫陆澄。他从小好学,相当刻苦。青灯黄卷,行坐眠食,手不离书。可他读了三年《易经》,背得滚瓜烂熟,却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他想编写一部宋书,一辈子也没有完成C他满腹经纶,却一事无成,这样的结果恐怕要归咎于他“好读书而不求甚解”的读书习惯了。文学造诣极深的巨匠茅盾同样有背书的习惯,他能熟练地背出120回的《红楼梦人茅盾在长篇小说创作上取得巨大的成就,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功于《红楼梦》等一批古典小说对他的影响。把书本知识转…  相似文献   

17.
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中长篇小说作家,而且他主要是以中长篇小说的成就驰誉世界文坛的。英国《卡斯尔世界文学百科辞典》指出:“茅盾在参加了一九二六年的北伐战争后,以当年的事件为背景写成三部曲《蚀》,这部小说使他成为中国最主要的长篇小说家。”《法国大拉鲁斯百科全书》、《东方文学大辞典》、《苏联大百科全书》、《大日本百科事典》及美国《二十世纪文学百科全书》,在介绍茅盾时,都重点介绍了他的中长篇  相似文献   

18.
作家是文人,是文人中最擅长书写的群体,其中兼通书法的作家文人则将自己的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复合价值的"第三文本"。本文对茅盾生活化的书写行为进行初步考察,尤其对茅盾"文学生活"与书法文化的关联进行了重点考察,以此确证茅盾的一种活法——活在勤奋的书写中,活在浩繁的墨迹中,活在自己的爱好中。他的"文学为人生"由此有了新的意味,即不仅是为了"社会人生",而且是在书写"自我人生";他的文化生活也由此有了更为丰富的含义,即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一位将文学与书法或书法与文学紧密结合,创造出许多"第三文本"的杰出书写者,即使纯粹从书法角度看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书法家。从书写行为的综合研究视角,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更加贴近现代文化、文学大家及书法名家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19.
乌镇是茅盾的家乡,茅盾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乌镇度过的.一九○四年到一九○九年,茅盾八岁到十三岁先后在乌镇的两所小学——立志小学和植材小学求学.茅盾在《我走过的道路》中写道:“又过了半年,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一九○九年夏季,我从植树学校毕业了,时年十三周岁.”后来茅盾升上中学,离开家乡,只是寒暑假才返回家乡.当他二十岁“叩文学的门”之后,更只是间或返回过几次,一九四○年他母亲逝世后,因种种原因,再没有回来过.但是茅盾对他的家乡,始终深深地怀念着,一九七七年为家乡写的一首《西江月》词中,有“唐代银杏宛在,昭明书室依稀”两句,表达他怀念家乡和对家乡的教育事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象征手法的运用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茅盾的抒情散文中。但是由于时代对茅盾思想发展的影响,茅盾各个时期的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象征寓意的展现有所不同,二十年代,他运用象征手法主要抒发自己苦闷的心情;三十年代,他的作品以极深的象征寓意,体现了时代风貌;四十年代,茅盾抒情散文的基调又为之一变,象征寓意就饱和着革命的理想主义。对茅盾象征手法的探索,可以加深理解茅盾的美学思想和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