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在中国革命史上,进步知识分子为推动中国革命的巨轮滚滚向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邹韬奋就是其杰出的代表。他所经历的道路正是一代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而他为民主政治和文化事业奋斗不息的一生一直影响、激励着后人。50年代后期,穆欣的《邹韬奋》出版,标志着系统研究邹韬奋的开始。80年代初,复旦大学新闻系又编出《邹韬奋年  相似文献   

2.
邹韬奋宪政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围绕着 1937年以降邹韬奋思想的核心———实行民主政治以抗日救国 ,对其民主观的内涵及其价值取向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指出邹韬奋的“宪政的民主”与毛泽东的“抗战的民主”的根本区别 ,从而也就在观念属性意义上给予了邹韬奋的宪政思想和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争取民主政治的斗争一个基本评价。  相似文献   

3.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篇文章的标题醒目而凝炼。闻一多先生是中国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教授,同时又是一名英勇无畏的伟大战士。四三年后,面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与腐败,他积极参加争取民主的斗争,抗战结束后,他坚决反对国民党勾结美帝发动反人民的内战,四六年七月十五日在昆明被国民党匪邦暗杀。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赞颂“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还说“我们应当  相似文献   

4.
戴季陶早年追随孙中山,积极投身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五四时期一度鼓吹“劳工运动”,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参与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筹建活动。但是,他终究未能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参加中国共产党,而是走向了中共的对立面,并创立“戴季陶主义”成为国民党新右派的理论基础。晚年,他作为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统治营垒的一员,为维护国民党统治和粉饰国民党政权的太平、“民主”尽心尽力。但是终不能扭转国民党蒋介石政权覆亡的命运,在国民党全国政权土崩瓦解之际,于1949年2月11日服毒自杀身亡,结束了他58年的人生旅程。戴季陶作为近代知识分子中的一种类型,他所选择并走过的路程,代表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历程,因此对戴季陶作一全面研究,不无裨益。笔者本着这一想法,对戴季陶五四时期的  相似文献   

5.
公朴先生一生从事文化教育出版事业。三十年代他在上海和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和艾思奇一起编辑《读书生活》半月刊,后来成立“读书生活出版社”(以后改称读书出版社)。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武汉和沈钧儒创办《全民周刊》,不久与邹韬奋主编的《抗战》合刊,出版《全民抗战》。四十年代初,公朴先生到云南,在昆明创办北门书屋和北门出版社,为西南大后方进步文化事业服务,一直到他为民主而献身的那天,才停止了工作。读书出版社作为三联书店的组成单位之一至今仍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广大群众所熟知,  相似文献   

6.
<正> 邹韬奋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也是我国现代一位杰出的报刊主编。他对中华民族的解放,对民主政治的实现和进步文化事业的发展都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他主编的《抗战》三日刊曾誉满海内外,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起过积极的影响。一、冒着敌人的炮火创办《抗战》为了民族的解放“乐此不疲”“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他在全国风起云涌的群众性的抗日运动中,在颠沛流离之中,逐步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和中国共产党的正确主张,经受了锻炼,政治觉悟迅速提高,他的思想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种转变给予他以坚定的信念和巨大的力量,使他走上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斗争  相似文献   

7.
1931年"九一八"事变促进了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各阶层要求国民党当局结束训政,实行民主宪政。民国时期法学家吴经熊立足这一背景,积极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规划贡献自己的力量,《吴氏宪草》则集中体现了吴经熊对国民党政府宪政体制的设计。吴经熊对宪政体制的设计,是对中国的民主政治所进行的理论探索和框架性构想,尽管国民党没有完全采纳其意见,但是他对中国民主政治进行的探索是有积极作用的。  相似文献   

8.
邹韬奋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报刊编辑,也是一位杰出的政论家和伟大的爱国者。邹韬奋同志是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光明、走向革命的榜样。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国民党黑暗统治中作出了杰出贡献;在新闻出版事业中,斩荆劈棘,服务大众,是我们新闻、编辑、出版工作者的楷模。学习他的光辉业绩和典范人格在今天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邹韬奋的文化观沈谦芳邹韬奋(1895—1944年)是位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知名人士。他自称“不想做什么大人物,不想做什么名人,但望竭其毕生的精力,奋勉淬砺”,在文化事业上对社会有所贡献o。邹韬奋的匡时济世主张、抗敌救国说论均植根于他所从事的文化事...  相似文献   

10.
在1946年旧政协会议上,黄炎培在国计民生、政治体制、政治改革等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体现了他追求进步和民主的政治理念。政协决议虽然达成,但是国民党并没有实施这些决议。黄炎培依旧致力于和平民主建国,反对国民党的内战。  相似文献   

11.
一民主战士闻一多是在1946年7月15日被国民党枪杀的。在这之前,朋友们得到要暗杀他的消息,劝告他暂时隐蔽,他毫不在乎,照常工作,而且更加努力。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的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痛斥国民党特务,指出他们的日子不会很长久了,人民民主一定得到胜利。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  相似文献   

12.
陶行知轶事     
文启煌 《教师博览》2003,(10):52-52
实施民主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曾批评国民党时期的“奴隶教育太多,主人教育太少”,高呼“民主第一”,“人民万岁”。因此,他在推行平民教育、待人处事、研究学问等方面,都是提倡解放,讲究方法,工作作风豪放而潇洒  相似文献   

13.
1936年11月23日,上海市阴云密布,国民党上海市公安局出动警车,突然逮捕了沈钧儒、章乃器、李公朴、邹韬奋、王造时、史良、沙千里,另一个被迫捕的陶行之先生因出国而幸免。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君子被捕”事件。当时在西安的张学良将军听到此消息,十分震惊,他当即飞往洛阳,亲自谒见蒋介石,指责蒋介石残害忠良,要求释放七君子,蒋不听,反而辩称:“我是革命政府,我这样做是革命行  相似文献   

14.
1948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等战役的重大胜利,蒋家王朝大势已去。正在上海的张国焘慌忙将反共刊物《创进》停刊,举家逃往台湾。在台湾,国民党当局无人理睬他,生活也无人过问。最后,张国焘在台北市的住房也被国民党“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大员所强占,无处栖身,只好离台赴香港谋出路。1949年冬,张国焘举家到了香港,他化名“凯音”,专与第三立场者交往。不久,他参与了顾孟余等人的第三势力运动,创立了“民主战斗同盟”,成为该组织的领导人之一。同时创刊了《中国之声》杂志,张国焘自任社长。不久,内部发生分歧,张国焘辞掉了社长职…  相似文献   

15.
学习 《历史学习》2007,(3):29-29
最早提出国民党要建立军事学校的人不是孙中山,而是共产国际来华进行联络工作的代表马林。马林,1921年初接运动会共产国际特使维经斯基到了中国。他在中国工作生活两年。这期间他奔走国共两党领导层之间,广泛地宣传共产国际关于在中国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主张。  相似文献   

16.
邹韬奋论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李益生本栏编辑李益生邹韬奋是伟大的爱国者、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新闻记者和出版家。他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典范。他早期曾从事职业教育研究和宣传活动多年,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一、论...  相似文献   

17.
张治中(1890~1969年)是国民党杰出的爱国将领、富有远见的政治家,他真诚主张实行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实现民主政治。对国内问题,力主以政治方式解决,促成和平,并为此而往返奔波,留下了“三上延安”的历史佳话及“和平将军”的美称。张治中又是个充满矛盾的历史人物。处在国共两党斗争的历史夹缝中,他既是国民党的要员又是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因而其活动往往  相似文献   

18.
1946年4月,陶行知先生由重庆回到上海之后,更加积极、更为广泛地投入了争取民主和平的人民运动。他四处奔走,到处演讲,为反内战、争和平、反独裁、争民主而大声疾呼。作为民盟中央常委,陶先生为民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组织联络、宣传教育方面的工作,开展了广泛的社会活动,得到了广大上海市民尤其是公教人员、化人士和青年学生的拥护和赞誉。国民党特务对他的跟踪监视也更加严密。  相似文献   

19.
邹韬奋是一个文化人,一生致力于大众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又是一位政论家,一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终生奋斗的民主战士。鲜明的大众立场,进步的大众文化观和一心为民的服务宗旨,体现于他一生的文化实践活动中。  相似文献   

20.
作为我国现代著名的新闻出版家,邹韬奋的新闻出版生涯究竟何时开始,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一来因为邹韬奋的活动时间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二来又有大量的文字及实物资料留下。但是,有关论著对此仍有模糊认识,如《韬奋文集》之前所附《韬奋年谱》称: 1926年“十月间,韬奋接编‘生活’周刊,这是他正式从事新闻出版工作的开始”。 [1]因为《韬奋文集》是国内第一部邹韬奋的文选,所以这一观点的影响颇大且深,许多相关论著都采用了此说。 [2]我们认为,这一说法与事实不符,大有澄清的必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邹韬奋新闻出版活动与思想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